欢迎阅读《狂人日记》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1
看到《狂人日记》的题目时,感觉这篇文章好像是一个不正常的人写的,整篇文章可能写的很疯狂,也可能写的一塌糊涂。这样想着,不由自主的看下去。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我从这段话中的“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想到主人公三十年前可能就见过这个人。既然是赵家的狗,那么这个“他”肯定也姓赵。读这段话的时候,我觉得鲁迅的文章和现在我们写的文章大不相同,他的写作不用好词好句来描述,也能使我们忍不住接着读下去,就像我亲眼看见了故事中的情景。
整篇日记都在说吃人的事,“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养肥了,他们是自然可以多吃;我有什么好处,怎么会好了““?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真要令我笑死。”“有的是仍旧青面獠牙,抿着嘴笑。我认识他们是一伙,都是吃人的人。大哥也忽然显出凶相,高声喝道,”都出去!疯子有什么好看!这时候,我又懂得一件他们的巧妙了。“在正常人眼里,他们为主人公做的事情是正常的。但在狂人眼里这些话会引起他的胡思乱想,怀疑他们的举动都是要吃它,狂人有些惊慌失措”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我直跳起来,张开眼,这人便不见了。全身出了一大片汗。文章中描述狂人疑神疑鬼、紧张兮兮的样子,我觉得他真是可笑。
我上网查阅了一下,狂人日记的正确解释是揭露当时旧社会的黑暗的事,鲁迅把自己当成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来看这个黑暗的世界,可以看到这个世界的虚伪和本性。我又拿起书看了一遍,其中有一段狂人的话我想了半天”吃人的是我的哥哥,我自己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有些转不过弯来,我猜想着这句话的所表达意思。
鲁迅的文章太深奥了,像我们这样的小学生很少能读懂其中的含义,我也是在网上查阅资料才得到结果,但是我还是喜欢读鲁迅的文章。
《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2
在中学学习《狂人日记》时,为准备考试,背会了鲁迅是新文化的斗士,而《狂人日记》更被尊称新文化运动向旧礼教挑战的檄文;四千年的历史,每页都刻着“仁义道德”,而字缝中透出的却是“吃人”这段话被反对礼教的人们当成枪弹,向中国的传统道德,向维护传统的人们展开持久道德的征讨。然而,如果我们透过文字的表象,会发现以前认为鲁迅把“仁义道德”与”吃人“化为等同的理解是对原文的曲解。我从以下两个细节来质疑这种曲解:
1、狂人本身的角色。以前的评论都是认为狂人代表一个反传统礼教的正面声音,然而,作者赋予狂人精神障碍的用意注定了角色片面性臆想性。文中几处提到狂人关于吃人的引证,大多读者认为是狂人记忆有误,比如,狂人将易牙”蒸其子首而献之(齐桓)公“说成了“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又比如“把唐代《本草拾遗》的作者陈藏器说成明代的《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这些明显有背事实的说法说明鲁迅想要读者看到狂人的局限性臆想症。所以,狂人“仔细看了半夜,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埋下伏笔:狂人的本身的局限性使他错误地把“仁义道德”与“吃人”划为等同。
2、狗的角色。《狂人日记》中几处提到狗,第一节“那赵家的狗,何必看我两眼呢?”;第六节“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第七节又专门提到”海乙那“,”眼光和样子都很难看;时常吃死肉。。。“,还提到“海乙那”是狼的的亲眷,狼是狗的本家“。鲁迅先生这里用了比较长的篇幅讲了”海乙那“,”狼“和”狗“,然而他通篇却没有讲过狗要吃人,而是“看我两眼”。我个人认为这里的用意是把”仁义道德“的礼教比为狗,像狗那样会以“看两眼”“叫起来”以提醒世人遵守礼教,然而人性的丑陋却才是的狼,是海乙那,“想起来也叫人害怕”。
我认为《狂人日记》中鲁迅意在批判人性的丑陋,暗示仁义道德虚伪的一面,但没有把”仁义道德“的与吃人化为等同,也没有有意批判传统道德礼教的。
我一直觉得《狂人日记》比较难懂,更有从中学老师那里来上先入为主的教育思想。现在重读本文,感觉摒弃以前的想法,进行独立思考并不容易。
《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3
《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先生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小说。
《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个满口胡言,神色疯癫,疑神疑鬼的狂人。鲁迅先生以自己的良友因一场大病而神情癫狂,读友人言语荒唐的日记为由,将一位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和所见所感呈现给读者,描绘出了封建统治下人吃人的丑恶的社会面貌。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作者借狂人的胡言,深深地讽刺了封建统治者教给人们的仁义道德的背后是异常黑暗的,黑暗到可以生吞活人。“现在晓得他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这句话体现了统治者的压迫下人们不得吃人从而习惯了吃人,而且还吃到无法自拔,欲罢不能。狂人的疯言字字诛心,字里行间溢满了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的清楚认知与批判。
狂人他狂在于满口胡言、多疑、焦虑、错乱偏执;他也不狂,在黑暗的封建主义统治下,他对封建社会有清醒的认知,他敢于向传统与世俗挑战,敢于反抗旧社会。
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想吃人,又怕被人吃,他们不但不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而随波逐流,跟着吃人的人一起吃人,实在是“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而且他们吃人也很巧妙,“他们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但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佃户说的大家吃了一个恶人,正是这方法,这是他们的老谱”,写出了主人公听到大哥叫他疯子后内心的悲凉与愤慨。
当然,鲁迅先生也没有放弃试图唤醒人们,呼喊着想让那些吃人的人从良,高声喊着“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时容不得吃人的人,……”这句话我读出了鲁迅先生对吃人以及吃人的人强烈的不满,对这黑暗的社会的愤慨以及对光明的未来的期盼。“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让我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良苦用心和他试图叫起人们向封建世俗挑战的决心。
《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4
书中最让人感悟深刻的还是《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是中国现代小孩所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我们深深的为鲁迅先生的文采所倾倒。文章讲述的是人吃人的世界,封建的社会对人的残害当我们以“狂人视角”对作者笔下的世界进行关照时,我们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吃人的罪恶枣周围人无法容纳清醒者开始对他进行迫害:加之“疯”的罪名枣狂人重新屈服于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被吃)。
依然是通过“狂人视角”关照周围世界的真相:敢于对世界和人生做抽象思考的狂人,发现了人与人之间提防、倾轧、残杀,并且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扼止的恶性循环: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于是狂人呼吁人类和睦相处: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绝望当中狂人呐喊、呻吟,发出“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
鲁迅看到当时社会的无线黑暗,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被封建的残余思想舒服,不可自拔。他敢于直面,敢于呼喊群众奋起反抗。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另外,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曾表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狂人日记》成为了五四运动的范本,成为反对旧文化的标本。
看了这文章之后,我们看到了新的曙光。看到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