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册《小马过河》的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二年级语文下册《小马过河》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语文下册《小马过河》的教学反思 篇1

《小马过河》一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故事说明的道理则由老马一语道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从字里行间,孩子们轻易而举地悟出了“动脑筋”“去实践”的道理。等小马下了河,小心地趟到了对岸,它的体验是: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其中的“为什么”孩子竟也对答如流。

如果就以孩子“明白了什么”为目的,心里忽然觉得不甘心。新课程倡导阅读教学要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加强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沟通,注重生活体验与实践活动。我想:道理来源于生活,更要用于生活。不仅要让学生懂得道理,更要指导孩子实践道理。于是,我把问题抛向孩子: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与小马类似的事情吗?你是怎么做的?暂时的沉没过后,十几个孩子小手高举。

“我背《论语》的时候,有一个字不认识,去问爸爸、妈妈,爸爸读一个音,妈妈读一个音,我不知道谁说的对,就想:还是去查查字典吧。结果证实了妈妈读得对。”

“爸爸给我买了一辆四驱车,让我自己插起来。楼上跟我一起玩的哥哥说很好插,而表弟说很难插。到底是好插还是难插,我决定亲自试试,没想到我一会儿就插好了。”

“我与姐姐、弟弟去公园玩,在游乐场过独木桥时,弟弟说会掉下去,很危险,而姐姐说大胆走,不会有危险。虽然我很紧张,但我还是很快地跑了过去。第二次再走,我就不害怕了。”

孩子们举的例子虽然有点幼稚,甚至牵强附会,但我相信:“死”道理已变成了“活”道理。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孩子们已不需要“妈妈”的指点了。

二年级语文下册《小马过河》的教学反思 篇2

《小马过河》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希望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个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马,老马,牛伯伯和松鼠。这些人物的语气、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马是妈妈,说话该用亲切的语气。老牛伯伯是老一辈,朗读时声音要粗,语气稳重。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时讲的话,语气要急切。小马天真、有礼貌,读时要用适当的语气表现出来。在指导朗读时,我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接着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训练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中蕴含的美。

老马说的话是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同样一条河,老牛水水很浅,松鼠说水很深。他们谁说得对?为什么?

2、如果是一头大象和一只小白兔要过这条河,问问你,你该怎样回答它们?

在整个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知道了老牛和松鼠都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忽视了小马的`实际情况而下结论,它们说法不一,是因为它们自身的高度不同。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处理问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判断,要避免犯老牛和松鼠的经验主义的错误。

总之,《小马过河》是经典的童话,它包括的东西太多,孩子们从中悟得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东西,只有给个性化的阅读交流的时间,我们才能听到“花开的声音”。但是,我总感觉本节课上学生个性化阅读交流的时间比较少,每个学生个性化的看法表达不够充分。以后教学中,还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上多下功夫。

二年级语文下册《小马过河》的教学反思 篇3

《小马过河》一课生动有趣,对话很多,是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而要真正达到分角色朗读的目的,需要以读好每一个人的语言为前提。文中虽然“说”字相同,但“说”的语言与神态却不同。不同语气、神态、动作的“说”云集此课,如“连蹦带跳地说”“高兴地说”“认真地说”“叹了口气说”“难为情地说”“低下了头说”“亲切地说”;还有那些“说”的“亲戚”,如“大叫”“问道”“吃惊地问”;更有六处单一个“说”字,至于语气和神态,自己心领神会便是。于是,教学此课,便抓住不同的“说”进行教学设计,强化朗读训练。

先是让学生动笔墨读书,在文中用曲线划出各种各样的“说”,然后分组共同试读,要求入情入境,仿佛文中的角色乃自己,并以“谁读得有声有色,头饰将戴在谁的头上,角色将有谁来扮演”为“诱饵”,激发孩子读的兴趣读的`水平。学生读得投入,又如“做游戏”般轻松,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生读,师读,生生互读,师生互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让孩子们“读书多遍也不厌倦”。等由“读的量变”到“读的质变”后,敲定分角色朗读的人选,示范过后,再以小组形式给人人担当角色的机会,让人人过把“读”瘾。此时此刻,课堂的精彩与高潮便水到渠成。

二年级语文下册《小马过河》的教学反思 篇4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运用拟人手法塑造了老马与小马等几个动物的鲜明形象,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活泼,浅显易懂,告诉我们:别人说的是不是对的,要动脑筋思考,并亲自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设疑激趣——品读——表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感悟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同时还注意透过教学渗入德育及安全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具体如下:

一、设疑激趣、故事引入。

通过问题引起学习兴趣:

⑴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⑵小马是怎样过河的?遇到了什么困难?他先问都问了谁?

⑶小马过了几次河?它最后过河了吗?带着这四个问题在观看《小马过河》故事后,通过快速的阅读课文、思考,再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的角色扮演,指导朗读对话,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演中悟,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本文对话很精彩,尤其是对话的提示语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文章老马、小马、老牛和松鼠4个角色说话语气符合自己的身份,由于对话内容不同,说话的语气也富有变化,同时,这4个角色的身形与不同,因此,我根据老马、小马、老牛、松鼠的体型,在班上选了身高较高的同学老牛和老马,一般高的'同学扮演小马,较小个的同学扮演松鼠这4个小动物,还让一名同学读旁白部分。

表演时重点指导学生在动物们的对话中领会到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再根据对话的提示语,体会到这些动物们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读好语气,感受到动物们的内心世界,表演时适当的加以动作表演,展现出生动的画面。

表演后,讨论交流:为什么老牛说河水很浅,刚没过小腿,能过河;小松鼠却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不能过河。为什么同样的一条河,老牛说很浅,松鼠说很深,它俩中是不是有一个在撒谎呢?

经过刚才的角色表演,同学们很快就自己比较出了,扮演老牛的同学长得高,扮演小松鼠的同学长得矮,所以,面对同样的一条河水,不同高度的小动物就有了两种不一样的深浅。所以明白了老牛和小松鼠谁也没撒谎。对比老牛,小马的高度较矮一些,对比小松鼠就会较高很多,所以,河水对于小马来说是不深也不浅。

三、教学中注意做好德育渗透与安全教育。

重点抓住老马对小马说的:“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这两句话,在指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同时,还渗透了德育和安全教育,通过设疑:“同学们:为什么老马不陪小马一起过河呢?是老马不爱小马吗?”经过刚刚的角色扮演,再加上结合一年级时学的课文《自己去吧》一文,学生很快就答道:“因为,老马想锻炼小马,让它学会自己做事,能够自力。”同学们经过讨论,体会到:老马教小马的话是有前提的,是老马知道河水是不会对小马有危险的,所以才让小马自己去试一试。从而懂得老马让小马学会独立做事,也是老马对小马的爱。由此引伸到:父母放手是要我们自己学会独立,这自我独立的路上虽然没有父母在身边,但他们肯定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里,默默的为我们担优着,所以说在我们自己学会自立的路上是包含着父母亲对我们的深情的爱;——另外,根据老马让小马自己去试河水的深浅,还教会学生不论做什么事做要注意安全:懂得并不是什么事都要试一试,凡事都是要在吸取经验、动脑思考后,做出正确的判断之后再决定要不要去试一试,不可以盲目去尝试。

纵观《小马过河》一课的教学,我从问题设疑到故事激趣引入,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文中4种动物的特点指导学生们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的形式进行教学,再通过亲身表演,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后悟到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别人说的是不是对的,要动脑筋思考,并亲自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时趋向生活化、易于理解;再透过适时渗透的德育与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具有正确的情感和自我保护意识,寓教于情于趣,使教学收到不错的效果,实现了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年级语文下册《小马过河》的教学反思 篇5

二年级语文下册《小马过河》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下册《小马过河》的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