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安妮日记》有感

多美网

2025-09-01读后感

欢迎阅读读《安妮日记》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安妮日记》有感 篇1

少女的日记、本该是纪念日常的奇想、情窦初开的悸动。

平凡而快乐的“流水帐”常是这年纪的文笔产品。

但你见过这样的时刻处在死亡的威胁下的‘密室’里的少女的日记吗?《安妮日记》就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

《安妮日记》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问题。

《安妮日记》的内容是:恐惧、不安、奴役与饥寒交迫。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有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与纳粹集中营,阴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为她生命的终点,真挚的情感与卑微的希望,贯通整本日记。

写作时的孤独与秘密的保存,却转为世人的广大回响。

善良、正直毕竟才是普世价值。

《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任命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日能想象。

包括我在内,我们曾有一阵子期盼战争,以为那可以是我们现在的“痛苦”的结束。

但事实上,如果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

悲剧是把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

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兴奋过后,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

有人做过统计,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绝对的和平时期只有不到200年。

人类为了征服与反对征服而进行战争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人类生存的本义。

读《安妮日记》有感 篇2

我终于读完了这本《安妮日记》。

全书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安妮和其他七个犹太人躲进了后屋,过起了藏起来的生活。他们通过他人为自己买食品,减少食品和开支,在后屋生活了两年多。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安妮写了日记,记下了在“后屋”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后来,因被别人告发,八个犹太人全被捉住了,被送往“犹太人集中营。”他们真是太不幸了。

书中的安妮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但是爸爸妈妈都不喜欢她,而是特别疼爱她的姐姐—玛戈特。姐姐犯再大的错误,父母也不责怪她。而安妮一点也不行。从中我们感受到爸爸妈妈对玛戈特是多么的偏心呀,更让我们感到了安妮对父母对自己的批评感到了极度的不满呀。做人就要公平的对待,不能偏心,才不会引发别人对你的不满。

他们是多么不幸呀。特别是安妮,一生下来就是犹太人,不受人尊敬,只得四处躲藏。他们在白天不得发出声音,要不然就极可能会被人发现,被送进犹太人集中营。可是,面对不幸,安妮却是乐观的面对,从来不会消沉,而是乐观的生活下去。对她而言,每一天都是全新的开始,胜利的好消息总有一天会到来。他们还是富有智慧的,找到这样一个适合躲藏的“后屋”。因为害怕别人会看到楼梯找到他们,于是他们做了一个可旋转的柜子做门,让人发现不了。

我要像安妮一样乐观,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开开心心的,向好的一面想一想。

读《安妮日记》有感 篇3

20xx年的颠沛流离,他们被驱逐、被迫害、受尽屈辱、历尽磨难。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恐怖的厄运再次降临到这个民族的头上,他们不分男女老少,统统像羔羊一样被塞进奥斯威辛集中营,看着营中那堆积如山的各色毛发,听着幸存者用颤抖地声音控诉令人发指的罪行,所有良心未泯的心灵都在震颤。

纳粹,人性的赤 裸 裸显现,感觉和动物无异。

到处充满死亡的气息,到处是惊恐无助的眼神,到处是绝望的哭喊。

为什么连生存也不允许呢?谁规定了在那个时期犹太人就是老鼠,纳粹就是猫呢?

战争永远是一个黑色的主题,二战无疑是其中沉重的一笔,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成批的杀害,唯一的理由就是“他们是犹太人”!这中间,许多还是孩子,安妮.弗兰克就是其中一脉细微而柔韧的声音。

正如欧思斯特·斯赫纳倍尔所说:“几百万人的声音被压制下去,这个低低的声音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的悄悄话……它比杀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时代的一切声音更响亮。”

安妮·弗兰克,一个犹太少女,1929年6月12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犹太富裕家庭,其父为一公司总经理,母亲也是富家闺秀。

安妮自幼备受父母的溺爱,上学后又得宠于老师,真可谓养尊处优。

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1942年6月12日,她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

在这一天中,她写道:“我对谁都不曾做到推心置腹,无所不言,但我希望在这里能对你如此,我也希望你能够成为我获得慰籍与支持的一个泉源。

”迫于日益残酷的排犹浪潮,她的一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共八人躲进她父亲公司的密室,八个人藏身阁楼密室25个月。

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仁帮助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

在漫长的25个月内,唯有这位13岁犹太少女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

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八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都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最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

很少能见到阳光呢,因为阳光和实现并存。

躲在秘密的阁楼里,就是为了让自己蒸发,起码在那些陌生人眼里。

在密室度过了两三年的艰苦生活,她终于在16岁那年离开了,因为,盖世太保终于叩开了密室的门。

1944年8月他们因被检举而遭到逮捕。

安妮和其他七个人被送进集中营,经历不断恶化的苦难:艰苦的工作、严寒、饥饿、疾病以及随时面临的被送进焚尸炉的威胁!巨大的焚尸炉的烟囱总冒着浓浓的黑烟,安妮们不但要小心自己不被送进去,还要时刻关注着那里面是否会飘出自己挚爱的人的灰烬。

八人中除她父亲外均遭不幸,安妮和姐姐玛各最终被转移到伯根-伯森集中营,在1945年3月初(被解放的几周前)因伤寒而死。

安妮年仅16岁,尸骨难觅。

据统计,超过一百万的十六岁以下的孩子死于大屠杀,安妮弗兰克是其中之一。

读《安妮日记》有感 篇4

一翻开书,读完前言,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的心里也特别酸楚。前言主要讲了1933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全面推行独裁统治,猖狂迫害犹太人。安妮就是其中一个犹太人,于是他们一家在那一年夏天逃往荷兰,落脚于阿姆斯特丹,住在她爸爸公司里的秘密后屋。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写的就是在秘密后屋里的生活。(从第11篇到最后一篇)

看第三篇日记的时候,我就特别同情当时还活着的安妮。1938年那次大屠杀发生后,她年迈的外婆只好投奔她们家,两位舅舅逃亡美国。1940年5月以后,他们的好日子迅速消失了:先是德军杀向荷兰,然后是荷兰军队投降,接着是德国人占领,从此他们的苦难就真正临头了。迫害犹太人的法令一个接一个迅速出笼,什么犹太人必须戴一个黄星标记啊,犹太人一到晚上8点钟便禁止犹太人出门,甚至连坐在他们自家的花园里也不行。 1942年安妮的外婆去世了。虽然我的外公也去世了,但如果拿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去跟安妮那时的条件比的话,那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啊!可是在那种条件下,安妮依然坚强地活了两年。而我,一点点苦都承受不了,更何况在那种情况呢?我觉得我要向安妮学习,学习她的坚强,乐观……

读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