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本课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很多知识是通过互联网得到的,学生上网应正确引导。
2.初一学生的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强,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的图片或播放影片、音乐,用图表进行对比,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初一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弱,课时指导他们学会看图、识图,利用图文结合寻找更多的`有效信息,帮助他们学会联系各学科知识,培养他们综合思维和能力。
4.初一学生年龄小,接触的历史不多,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足,应注意培养他们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5.初一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初期,适时强化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进一步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总结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
6利用地方史,让学生走近身边的历史,了解身边的历史,激起他们学历史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的史实。
2.掌握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了解班超出使西域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起来学习,培养学生思考认识的能力。
2.通过学习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通过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 地位和作用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初中历史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在我国古代对外交往历史中占据关键地位,展现了汉朝时期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重要通道,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和世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经过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以及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深远影响。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地图等,培养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讨论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历程和意义,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提高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体会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开放意识,理解和平交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和意义、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对中外交往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理解古代中西交流的关键。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贸易通道,更涉及到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理解其深层次的内涵和对现代的借鉴意义对于初中学生有一定难度。
二、说学情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历史中的对外交往等复杂内容,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他们思维活跃,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兴趣,喜欢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学习历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三、说教法
1. 情境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的壮丽风光、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画面等,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2. 问题驱动法
设置一系列问题,如“张骞为什么要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是怎样形成的?”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讲授法
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事件背景等内容,通过简洁明了的讲授,让学生迅速掌握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四、说学法
1. 自主探究法
在课前,布置学生自主查阅关于西域、张骞和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探究的意识。
2. 合作学习法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分析丝绸之路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等,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3. 历史地图学习法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丝绸之路的地图,了解其路线走向,分析沿途的重要地点,培养学生通过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3 分钟)
展示葡萄、石榴、核桃等水果和坚果的图片,提问学生:“这些食物原产于哪里?它们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呢?”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2. 讲授新课(30 分钟)
西域的概念(3 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域的地理位置图,向学生讲解西域的范围,包括今天的新疆地区和中亚部分地区,让学生对西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10 分钟)
背景介绍(3 分钟):通过讲述西汉初期匈奴对汉朝边境的侵扰以及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希望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等内容,为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做铺垫。
过程讲解(5 分钟):结合多媒体展示的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图,详细讲述张骞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被匈奴扣押,后逃脱继续西行到达大月氏的艰难历程。强调张骞在途中所遇到的困难和他不屈不挠的精神。
意义分析(2 分钟):组织学生讨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完成联合大月氏的任务,但了解了西域的地理、物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情况,有何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从对汉朝了解西域、为后续行动奠定基础等方面思考。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5 分钟)
讲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即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并说明此次出使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双方互派使者,往来频繁。
丝绸之路(12 分钟)
路线介绍(5 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的`动态地图,详细讲解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路线。指出沿途的重要城市和地区,如敦煌、楼兰等。
意义分析(7 分钟):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引导学生从经济上促进贸易往来、文化上东西方文化交流(如中国的丝绸、造纸术等外传,西方的佛教等传入中国)、民族关系上加强了民族融合等多方面进行思考。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补充,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意义的理解。
3. 课堂小结(5 分钟)
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过程和意义、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等。强调张骞的功绩和丝绸之路在中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加深学生的记忆。
4. 课堂练习(5 分钟)
通过几道选择题和简答题,如“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什么?”“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文化交流有哪些重要影响?”等,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检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
5. 布置作业(2 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张骞出使西域的一个场景,体现张骞的精神;或者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丝绸之路沿线的某个遗址或文物,并简单介绍。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初中历史课程中古代史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生动地展现了汉朝在对外交流方面的伟大成就,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这部分内容将中原地区与西域乃至更遥远的西方世界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历史画卷。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准确说出西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详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经过和成果,明确丝绸之路的起点、主要路线和重要节点,理解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对东西方交流的促进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分析历史地图等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意义的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古代中国辉煌历史的自豪感,学习张骞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的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和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张骞出使西域是丝绸之路开辟的前奏,丝绸之路的发展又深刻影响了东西方文明的进程,这两个方面是理解本节课的关键。
难点
丝绸之路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古代东西方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交融。由于丝绸之路涉及的时空范围广,文化内涵丰富,初中学生在理解其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上存在一定难度。
二、说学情
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历史故事和具体的历史事件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本节课,学生可能在之前的学习中对汉朝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西域地区和丝绸之路这样相对复杂的历史概念和跨区域的交流情况,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帮助他们理解,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法
1. 直观演示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与西域和丝绸之路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如敦煌壁画中的商旅图、丝绸之路的地理风貌视频、张骞出使西域的动画演示等。这些直观的资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场景和概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2. 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讲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时,提问学生:“张骞的行动对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关系产生了哪些变化?这种变化对双方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 比较分析法
引导学生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不同情况,包括目的、经过和结果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同时,也可以对比丝绸之路开通前后东西方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四、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
指导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如关于西域的历史记载、张骞的生平事迹等,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尝试回答,提高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如丝绸之路对当今“一带一路”倡议的启示等。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探究学习法
鼓励学生对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如丝绸之路沿途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等方式,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展示丝绸制品的精美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丝绸在古代世界有多么受欢迎吗?它是如何传播到远方的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2. 新课讲授(30 分钟)
西域的含义与地位(5 分钟)
利用地图,向学生直观地展示西域的地理位置,包括天山南北、葱岭以东、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讲解西域在古代中国与中亚、欧洲交流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它是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10 分钟)
背景(3 分钟):结合西汉时期的政治局势,讲述匈奴对汉朝边境的威胁以及汉武帝希望通过联合西域力量来对抗匈奴的战略意图,让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
经过(4 分钟):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张骞从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遭遇匈奴扣押等艰难过程,生动地呈现出使的路线和艰辛。强调张骞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使命的执着。
影响(3 分钟):组织学生讨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成联合大月氏的最初目的,但为汉朝带来了关于西域的详细信息,对汉朝了解西域的地理、人文等方面有何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从战略、外交等角度思考。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5 分钟)
讲解这次出使的目的是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与第一次出使相比,分析这次出使在条件、成果等方面的不同,强调其对丝绸之路形成的重要推动作用。
丝绸之路(10 分钟)
路线(5 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详细地图,从长安出发,沿着河西走廊、经敦煌、出玉门关或阳关,分南北两道穿越西域,再通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详细介绍沿途的重要城市、关隘和绿洲,如楼兰古城等,让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路线有清晰的认识。
意义(5 分钟):引导学生从经济(贸易往来、商品交换)、文化(宗教传播、科技交流)、政治(民族融合、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讨论丝绸之路的意义。通过举例说明,如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西传,西方的香料、珠宝、佛教东传等,让学生深刻理解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大动脉。
3. 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主要情况以及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重点知识,强化记忆。
4. 课堂练习(5 分钟)
展示几道练习题,如选择题:“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被匈奴扣押了多少年?”简答题:“简述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5. 布置作业(5 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一是让学生绘制丝绸之路的简易路线图,并标注重要地点和商品;二是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张骞精神的理解和感悟。通过作业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
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又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重要发展时期,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所以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及对外的交往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本课内容
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进行管辖,这个过程可事先通过学生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通过学习,了解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同时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以及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意识;关于丝绸之路,要掌握丝绸之路的形成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班超出使西域作为自学的知识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第一个重点是张骞通西域。张骞通西域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它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在整个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交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
(二)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历史理论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难点是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六、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联系法。导入新课教学时对旧知识的.回顾;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涉及到匈奴的势力控制范围。用此法联系前课,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2.跨学科综合法。对于西域的地理概念的掌握,需要用到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
3.归纳法。对于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可让学生看书归纳。
4.讲解法。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地位等需用此法。同时我把本节课设计成多媒体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时间(课时)打破地域界限去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成知识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目标。
(二)学法
有目的有主次的快速阅读能力——训练“会读” 这节课知识容量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细读,掌握全部教材内容是不可能的,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启发学生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例如张骞出使西域,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例如班超经营西域,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例如丝绸之路的路线,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例如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程序设计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
1.张骞出使西域,此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所以出使过程简化,但在简化的过程要让学生自学能力的到锻炼,能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所以课前安排了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课堂中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关于张骞的故事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情况)。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学习讨论,使学生从张骞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关于西域都护设置,这是一个很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点,让学生从历史上明确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维护祖国领土主权问题上,要有较深刻和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上的教育。
2.对于丝绸之路的处理,它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也花较多时间来探讨。丝绸之路的路线,通过多媒体图示讲解,让学生能有更具体的空间概念,加深印象。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这节课的难点。我的做法是三个步骤:先具体讲解再用典型例子说明,最后进行归纳(多媒体文字展示),使理论知识得到简化。
3.班超经营西域这部分内容是小字知识,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按照这节课的安排将它归为学生自学内容。
八、板书设计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张骞通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根据本课的课标和知识的重难点教学的突破将板书设计成以上三个部分,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设计板书时将它们分成两个重要的标题,分别进行详细的讲解,而班超经营西域是小字内容,分离出来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这种设计同时也是根据历史事件因果关系进行知识的教学安排,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开辟的前因,同时丝绸之路开通也为班超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了解历史事件的承继和因果关系,可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