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发展心理学》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篇1
下班了,伴随着同事们关门锁门的声音,静下心来,结合自己近年来与心理学接触的有限经历,以及最近阅读《发展心理学》第一章《毕生发展绪论》的有限心得,提炼出“从盲人摸象到睁眼观象”这个自认为还算形象的题目。
因为从事妇女儿童工作的原因,断断续续接触到一些与心理学有关的书、人、事、物,东一榔头西一榔头,脑海里星星点点记录下或模糊、或碎片的概念,就象盲人摸象般,觉得心理学是张德芬、是家排、是心理动力学、是海蓝博士、是曼陀罗、是海灵格、是催眠……这个领域的知识始终是一团乱麻,和完全不懂的人还敢白话两句,在专业人士面前只能噤若寒蝉。
今年2月下旬从朋友那里得知景老师去年组织了一个《发展心理学》的主题阅读群,大家通过共同学习竟然意犹未尽,纷纷建议“重走长征路”,感到既好奇又兴奋,立即购书入群。按照要求仅读了1个章节便有了豁然开朗的感受,心理学这头“大象”一下子立体起来,原来不是“扇子”,不是“柱子”,更不是“一堵墙”。“毕生发展”是考察个体在生命历程中行为的发展、变化和稳定模式的学科领域。这本被北大心理系选中作为教材的大部头,以全面的视角,按照时间发展顺序纵观个体从产前阶段到成年晚期和死亡的发展过程,其完备、条理的编书特点极其符合自己的学习口味,虽然专业性很强,但读起来充满了乐趣感。
当然,由于零基础,底子太薄,专业术语前面读后面忘,逻辑分类前面记后面丢,年近半百怎么也无法与青春年少的好时光攀比。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重复读,挤时间将前30页品读了3遍,每一遍都有新发现、新理解和新风光。
尽管如此,依然感觉没有读透,好在这是绪论,很多内容在后面的'章节都会展开来讲,相信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在景老师的引领以及各位学友的共同参悟下,《发展心理学》会满足自己的诸多期待。
《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篇2
看完了林崇德主编的发展心理学,读到书的最后,成年晚期的心理变化,60岁直至死亡的这个阶段,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变化,逐渐的衰退,随着身体的落寞,我们随着环境被变化着,退化着,终究走入死亡或者消亡,亦或者是再生重生,集天地之灵气,聚气血的魂魄,再来亦或是不再回来。
“成年晚期的情绪、情感特点”,人到老年,由于生理上的老化,社会交往、角色地位的改变以及心理机能的变化,比较容易产生的消极情绪与情感,包括:
冷落感
想起母亲,不知不觉中,她的生活已开始“离群”,离我这个小家庭,离我的心理发展,离我的情感需要,便已力不从心的离开,像是一颗被剥开的果壳,脱离了对种子的依恋,不得已被分开。
孤独感
想起有一次和母亲争吵,妈妈生气回她屋里,当我回过神去房间找她,看到她独自在屋子里来回渡步,第一次觉得母亲是如此的孤独,我与母亲说“妈妈,别生气,我不是故意的,我怎么感觉到你是那么的孤独”,母亲若有所思的哭了,而我埋住了汹涌的情感,转入至我的世界,像是母亲的世界我进去过,又出来了。
疑虑感
母亲的敏感是正常的,我不明白为什么会一触即发,为什么会那么强烈的'“自尊心”,心里口里的倔强,为什么住在自己女儿的家里还是觉得自己是个外人,生活的经验,事事的变化给母亲带来对生活的疑虑,在离生命终点越来越近的前头,我看不到她的忐忑,她还在生长着,带着热闹的心境,直到心灵越来越接近终点。
忧郁感
母亲还算是一个乐观的人,我看不到她独自唉声叹气,报怨这个报怨那个,只是在她失去钱财或者看到我扔掉东西,她心疼的指责。我不理解为什么母亲不在家看看电视,收拾屋子,做做饭,帮我管教孩子,和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她喜欢收废品,堆满了自己的屋子,每天从早忙到晚,干劲十足,精神饱满。
我必须尊重母亲的精神需要,在她的世界里她做出了最适合的选择,她没有走忧郁之路,她在想办法排解忧郁,我幻想的场景是我以自己为中心的要求,并不曾感知到母亲的真正需要,或者母亲已经放弃对我的需要,独立着找到了那份平衡。
容易产生不满情绪
“老有所乐”,乐在哪里?大部分的父母在带孙子,大部分的父母不知道晚年做些什么?甚至很多父母还要为了生计去奔波,更何况没有儿女可依的心理状态,她们会有不满情绪,她们也是人,装着一辈子的风雨飘摇,她们的志向不在老有所依,她们希望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有所收获,有所传承,有所归属。
我们也会老,这句话并不陌生,至少我还没有去仔细想想我的老年生活,那时的我,或许没有退休金,也或者身体衰退的变化令我总是力不从心,亦或许孩子这样的那样的需要仍拖着我年迈的激情,在现实的道路上心无所依,更或是只想着不要给孩子带来拖累,让他自由的好好的生活……
为了老了那天,现在的我必须要做些储备,随应身体、心理、精神的变化,培养自己的兴趣,跟着时代去进步,在心灵上包容更多,怀着美好的勇敢步步接近终点,在解决经济生存的压力、在受到冷漠孤独的情感消退仍保留着爱的火种,在肉体离开自己时,仍知道自己要将去何处,更年期犹如青春一样用障碍的戏份扮演着整个人生之路,喜乐交融的一路走来,过好现在,为未来做准备。
直到有一天,我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在这人世间过上几十载,我们会知道那所谓的意义在岁月的虚度里如何结出果实,我们还会知道那心心念念的交错与割舍,都为了成就我们这一生,存在即是意义的诺言,生生世世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生也没有死。
《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篇3
这段时间,我通过在网上参与华南师范高校中远程培训网的相关教学课程的学习。使我对学有了肯定的相识并产生了深厚的爱好。我觉得这个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都是值得的,因为我学到了以前不能学习也没有学到的,并以后学习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理解和了解心理学方面的学问。
心理学是心理现象,从中发觉及其本质和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肃穆的`科学,它有明确的科学学问体系,有科学的实证探讨方法。心理学探讨人的行为方式,习惯,性格,探讨心理改变与行为的,并通过探讨的结果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料。心理学是人类在探讨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关系中发觉和总结出来的一种学问,全部的心理学,事实上都是处理人的关系:人的自身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离不快乐理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将会愈来愈重要。心理对生理是有巨大反作用的,心理的健康干脆影响于生理健康。在当今信息化,高科技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中,现代生活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竟争加剧,思想观念的更新,社会生活的改变,人们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心理的不适应与心理的失衡,心理挫折感也渐繁多,“心理健康”与“精神健康”已成为新世纪人类自身发展的主题。而通过心理询问等活动,可使人们内心的心情得到渲泄、解除,且对一些事,观念上进行认知的订正,从而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自己的适应实力。为以后在教学工作中运专心理学学问渗透到教学中供应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篇4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一些教育原则,明白教育规律,使自己的教育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我读了英国心理学家布丽姬特.贾艾斯的《发展心理学》。本书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它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和医学等各个领域知名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胎儿的发展、婴儿的认知、知觉发展、发展阶段、记忆的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应用和未来的挑战等方面,全面介绍人一生的心理发展进程、各个阶段的特点,系统阐述了发展心理学的历史、重要人物、重要理论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更深入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具有指导意义。
书中第一章和第四章的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感受也多些。第一章胎儿的发展让我更深入地意识到胎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认为起跑线应该指受孕的那一刻起。一个胎儿在子宫中就已经开始学习了。胎儿时期,认知能力、视觉能力、味觉嗅觉、听觉、运动能力都在发展。很多认知技能都有自己的`关键时期,一旦关键时期错过了,一些认知技能将不能以同样的熟练程度被学会。胎教的内容多少会被胎儿记住,也就是说胎儿有记忆。
例如:对新生儿地研究明确显示,他们仍然记得在子宫里的经验。在出生之前一直听的音乐会阻止他的哭声,因为这个音乐并不是婴儿第一次听到。莱斯艾略特博士曾说:“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我们就已经具备了智力技巧和抵抗易患病的体质,以及独一无二的适应早期生活的关键要求。”因此,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们应从胎教开始努力。第四章详细论述了发展的阶段。关于儿童心智和认知发展与两个最重要的理论。
一个是俄国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是跟更有经验的人学习的“学徒”。维果茨基通过实验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是最近发展区刺激了儿童的发展。我明白了要想让学生发展,就得弄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促使学生发展。促使学生发展的关键是更有经验的人恰当帮助。另一个是皮亚杰的发展理论。与列夫·维果茨基观点不同的是皮亚杰把儿童看做体验其周围环境的“探索中的科学家”。皮亚杰的观点更突出了儿童的自主性,因此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及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经过了四个不同的阶段。感觉运动期(从出生到两岁)、前期运思期(从两岁开始到七岁结束)、具体运思期(从七岁开始到十一岁结束)、形式运思期(大概从十一岁开始到成年时期确立)。
每个儿童都是有差别的,他们将会以自己的速度经历不同的阶段。中国的小学生从六岁入学十二岁毕业,经历着前期运思期、具体运思期、形式运思期。皮亚杰认为学龄前儿童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他们很难理解别人的观点,并不是他们只关心自己。儿童在整个前运思期过程中都在学习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大约七岁时确实学会这个本领。由此我明白了,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上课为什么注意力那么容易分散,上课总喜欢王子窗外和摆弄自己的物品,总是不由自主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就连和老师谈话时也总喜欢说自己有关的事情,而把老师的提醒抛到脑后。本来我很生气总想:真可气,这些小不点儿竟不把老师放眼里,真是不长记性,前面左耳朵听后面右耳朵就扔了。现在我明白了,我生气也是白费功夫,他们本来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很难理解别人的观点,今后再教低年级的学生时要多理解孩子并且引导他们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出现了心智运思,懂得了守恒概念,可以同时探索同一事物的不同属性,但只能思考具体的事物。
当碰到复杂的问题是,他们处理问题的程序仍然存在相当多的试错成分,所以他们常常会重复前面已经做过的步骤。了解了具体运思期的儿童的特点后,教师们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因为学生常常重复已有的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必然会出现许多错误,老师们也经常埋怨道:怎么搞得,原来会的知识需要在新的知识中运用孩子反而不会了,讲过好几遍的东西就是容易错。
也真不知道这些孩子是怎么搞的?有时火大了,直接发到了学生身上,既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也破坏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十一岁的儿童和成年人才可以用形式运思去思考那些存在的事物,抽象思维才得以发展,做事情解决问题会制定出有效的计划。教师此时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制定各种有效计划促进学生不断地发展。
读完《发展心理学》后,我想到了教育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我对一个人的发展阶段有了清醒的认识,也更多地了解了小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同时也明白了,在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迁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