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生日》有感

多美网

2025-08-31读后感

欢迎阅读读《生日》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生日》有感 篇1

今天,我读完了《女生日记》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冉冬阳上小学六年级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小魔女的咒语》。这里的小魔女指的是冉冬阳她们班的刘杨惠子。这个故事讲的是:南柯梦的额头上长了几颗青春痘,坐在旁边的小魔女不仅不同情她,还在旁边念咒语:“豆豆发芽,豆豆发芽,……”结果南柯梦头上的青春痘越长越大,最后青春痘上长出了小白点,就像发了芽一样。

哈哈,这个故事真好玩呀。这本书也很好看呢!除了《女生日记》我还很喜欢杨红樱写的别的书。比如,《漂亮女孩夏林果》、《疯丫头杜真子》、《小英雄和芭蕾公主》、《永远的西瓜小丑》等等。我可是杨红樱的“铁杆儿小书迷”哦!

读《生日》有感 篇2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男生日记》,先声明我是一位如假包换的女生,那为什么我要看《男生日记》呢?第一,因为我在《女生日记》后面的“关于书本”内容中看到了《男生日记的》名字,便想了解一下男同胞的世界;第二,因为我看到我们班的俞XX也在看这本书。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让妈妈给我买了这本书。

《男生日记》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继《女生日记》后的又一部儿童长篇小说力作。(顺便说一下我一直是杨红樱的饭)这是一段从小男生成长成男子汉的心路历程。这本书沿用了《女生日记》的日记体形式,以轻松幽默的笔调真实的记述了六年级男生吴缅小学毕业后,他的精彩难忘的暑假生活。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吴缅去西藏旅游的那段。在西藏他遇到了汽车兵刘帅,吴缅是这样介绍刘帅的:“我怎么也不能把他和老爸给我讲的那个英雄似的人物刘帅联系到一块儿......上次,老爸进藏就是搭的刘帅的车。川藏线上有许多危险的路段,有一个地方遇到了泥石流大塌方,路面下陷,成串的车队被堵在这里。一面是悬崖峭壁,一面是万丈深渊......排在头里的那辆军车司机是个刚开车的新兵,刘帅把他从驾驶室里拉了下来,他把车开了过去。接着他一辆一辆地把他们这个车队都开了过去。整个过程老爸都在现场,还拍了许多珍贵的照片。有一幅叫“军魂”的摄影作品,就是他拍的刘帅冒着生命危险,开着最后一辆军车驶过即将断裂的圆木的特写镜头。”吴缅从一开始的怀疑到后面的亲眼目睹,再到后来和刘帅的交谈中得知他爸爸.爷爷都是优秀的解放军,而且都牺牲在了川藏线上,顿时吴缅对刘帅肃然起敬。吴缅这种心理变化让我得到了共鸣,这让我联想到我们语文书上第二十三课《大江保卫战》中的人民子弟兵们,他们和刘帅一样都具有处惊不变,铮铮铁汉的本色。

看完了《男生日记》,再回想一下之前看的《女生日记》,我发现在我们这个似懂非懂的年龄,每个人的心理.身理都在发生变化,女生变得心思细密,感情细腻,而男生就会像书中的吴缅一样变得更有个性.有责任心.有冒险精神了。所以同学们去看看这本书吧,它是一本有助于我们成长的好书!

读《生日》有感 篇3

寒假里,妈妈去书店给我买了一本书,书名叫《男生日记》。这本书的作者是杨红樱,讲述了男生吴缅在六年级毕业后的精彩难忘生活。这本书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了当代少年儿童成长的快乐和烦恼,成功塑造了有个性、有责任心、有冒险精神的少年形象,突出了吴缅身上当代少年人最可贵的创造力和幽默的特点。妈妈买回来这本书后我爱不释手,一连看了好几遍,使我感受很深。其中,书中有几个地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吴缅的爸爸是一位摄影师,有一次要带吴缅去西藏。吴缅的爸爸认真地问他:“现在有两个进藏方案,完全由你来选择。第一个方案非常简单,我们乘飞机去,不到三个小时就可以飞到西藏了;第二个方案,我们跟部队的军车走,大约需要一星期左右才能到达西藏,在路途中可能会经历许多惊险的事情。”吴缅一听可能历险,就决定了第二方案――跟军车走。这就充分体现了吴缅的好奇、爱冒险的精神。

吴缅的小学同学石磊要去加拿大上学,在临走前的一天请吴缅和其他同学去了电子游戏厅玩。小魔女刘杨慧子看到几个大男生在跳舞机边上捣乱,就大声喊“滚开”。几个大男生围过来要打小魔女时,吴缅毫不犹豫地冲出去和他们理论,在大男生不讲理要打架时,吴缅为了保护小魔女,自己挨了打。这些充分体现了吴缅有责任心,有正义感的特点。

读完这本书,我也下决心成为一个像吴缅一样有见解、有个性、有责任心,还能敢作敢为的男子汉。

读《生日》有感 篇4

昨天读的《生日》一文为一大学生所作,觉得挺现实,挺有警示意义。

作者二十岁生日,那天,为了获得独立的私人空间,向为庆祝她的生日而买回丰盛菜肴正在动手做饭的父母提出要求,让父母离家回避,以便她和被邀请来的同龄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开个生日派对。父母无奈地离开,作者如愿以偿,和一群朋友吃得尽兴喝得酣畅玩得开心,觉得这是有生以来最有意义的生日晚会。

看罢无语,也觉悲哀。不知作者父母此时有何感受。应该说,世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然而,在孩子生日之际,竟被无情驱赶,热脸贴冷屁股,欲传达爱意,与之分享快乐,却被剥夺权利。孩子也许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毕竟,自己不是小孩子,已是成人,应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拥有无可置疑的独立生活的权利,这种权利不容侵犯。当然,向往独立无可非议,但冷漠地对待父母的热情,多少有点伤人心。要知道,从九月怀胎到一朝分娩,从哇哇坠地倒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从被寄予厚望走进快乐的幼儿园到九年寒窗金榜题名,孩子每一点成长每一次进步都凝聚了父母千万心血,孩子的每一个微笑每一滴眼泪都牵扯着父母真切的情怀。受孩子如此“礼遇”,岂不心寒?

想一想,这种现象其实并非偶然,恰是中国式家庭教育酿成的苦果。“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此语害人不浅。传统的育儿理念,迫使为人父母者习惯了为孩子无私付出,而忽视了对孩子为人处世和道德伦理教育,以致让孩子步入“父母为我天经地义,我为父母勉为其难”的认识误区。遗憾的是,父母设想的孩子成长轨迹总是让人失望。养儿防老不成,养儿啃老养儿弃老者颇多。即使傍在儿女身边,不遭嫌弃和冷眼已属不易,想得到儿女善待供似家宝则是痴心妄想。究其原因,“子不教,父之过”也。育儿理念的偏差,留下一世恨呀!

为人父母者,是当觉醒,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育儿观,一味宠溺,一味骄纵,一味当杨白劳,一味无私奉献,其实并不可取。让孩子从小就接受爱与被爱是对等的观念,认识尊敬父母为父母分忧的必要性,并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不是一味坐享其成坐享其爱,是多么有必要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