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说课稿

欢迎阅读小学美术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二册第13课《威武的狮子》一课(课件),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程过程、反思与感悟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课件)

一 、教材分析:

这节课我所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二册第八课《狮子大王》。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里面的内容。本节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狮子的形象,各种以狮子为题材的作品,引导学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抓住动物的特点,在表现过程中突出动物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抓住特点,掌握突出表现动物特点的方法是在学习了第七课《美丽的鸟》和第八课《春天在哪里》这两课之后的延伸。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如何利用观察、比较方法抓住狮子五官特点,以及突出表现狮子五官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欣赏狮子及其艺术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新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画画、做做、演演狮子的形象,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抓住狮子的特点,并能够进行创造性的表现特点。

难点:狮子头部特征的表现。

二 、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X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此外我还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 、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五个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动力之一。”课的一开始,我用猜谜语和听狮子“吼”的声音引出课题。通过听—忆—看—说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唤起学生对狮子已有的记忆和认知,使学生感受体验狮子大王的凶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动机,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为下一步教学环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二)、观察发现,感知造型

教师出示自然界中狮子图片,提出问题:狮子一家中最有特点的是谁?狮子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抓住雄狮子长着鬃毛这一特征。所以,雄狮子在狮子一家中最具有特点。它的突出特点是头部长着鬃毛。

然后,教师出示一组图片:雄狮子、猞猁、熊猫。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狮子大王与猞猁、小熊猫比五官上有什么特点?在前面利用了观察、比较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适时引导下,准确地归概括出:狮子大王具有,鬃毛、吊眼、鼻子大、嘴巴大、牙尖、耳朵圆,六个特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方法分析雄狮子特征,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赏析作品,扩展思维

新课程理念强调,美术学科要注重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的联系。美术教学也是文化教学。这一环节我利用民间艺人雕刻的石狮子,,以及画家绘画作品中的狮子为例,让学生感受艺术家是如何抓住特点创作、怎样突出表现特点。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狮子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出艺术做品中狮子的嘴巴比真实的还大,露出的牙齿更尖利等。

解决教学难点。增加了美术文化的含量。通过对艺术家作品的观察、分析,自然的把学生带入到深层次的思维空间,在学生观察、对比、发现的过程中,不仅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而且体验了探究的快乐,得到了心里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发出学习的热情。

《美术新课程标准》为美术教学活动提出的要求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不同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艺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探索的过程。”这一环节,教师根据这一要求引导学生分析小朋友优秀作业中的狮子大王的表现方法;分析学生优秀作业是怎样突出表现狮子五官特点的;分析是用什么材料进行创作的。

(四)学生创作,作品展示

在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协调,造型大胆夸张。绘画的同时,播放狮子王插曲,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材料的选用、颜色的搭配等问题。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展示作品 我设计了“展示欣赏——评价狮子”的环节,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让学生自己把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同学更多展示的机会,找到其优点,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课堂总结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2

一、教材

“童年”是小学美术义务教育的新课程标准。这是第五册实验教材中的一课。童年是人生最难忘的阶段。当人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总是充满无限的感慨。这门艺术欣赏课向我们展示了六幅不同时期、不同艺术形式的儿童作品。看似简单的作品,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历史的画卷。从宋代的《瑞阳宝贝》,到清代的《天伦之乐》,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成长,再到解放后奴隶的孩子,再到金色的童年。表现形式包括年画、雕塑、中国画、油画和摄影。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艺术的信息,而且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情境,一种通过艺术作品来理解社会生活变化的学习情境。在那里,艺术活动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生活的学习,它根植于生活,表达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给予生活指导和启迪。鉴于此,我设计了接下来的童年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回忆童年,观察童年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2)潜在的目标

我将表达我对童年生活的感受,描述不同时期的童年生活状况,通过观察童年题材的艺术作品,学会体验不同艺术形式的魅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珍惜当下,珍惜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2、教学重点

(1)欣赏和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儿童生活的差异。

(2)了解中国画、油画、雕塑、摄影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的不同美感。

(3)描写童年的生活材料和他对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3、教学的困难

童年,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和对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根据知识储备和理解潜在的三年级学生,并针对发达的特点,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这节课主要采用创建场景的方法,观察和欣赏、思考和讨论,扩展和比较,并使用多媒体课件,一个受欢迎的教学形式的小学生,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意愿,把枯燥的讲解变成生动直观的课件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理论

在艺术作品欣赏中,形象是出发点和关键。在这门课上,我让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作为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让学生走进作品,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

教学过程承运

1、游戏介绍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们边唱边玩“丢手帕”的游戏。游戏结束后,每个人都拿出自己最珍贵的童年纪念品,向同学们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并让一两个同学向他们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

(本设计是为了创造一个场景,利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从而为进一步了解童年铺平道路。)

2、初步的经验和欣赏要求

老师总结了孩子们的话: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完美而快乐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独特的方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童年画面。多媒体将课本中的作品一一展示。告诉我你最喜欢的画。

这样,学生可以快速进入审美场景,对自己欣赏的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小组学习,交流审美经验

(1)根据学生喜爱的作品分为六组。

(让学生掌握第一感觉,为自主学习铺平道路,体现自主学习的初步尝试,通过志愿分组)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3

下面我从教学理念与思路,教学过程,教法学法等三方面来说一说《有趣的拓印》这一课:

一、 教学理念与思路。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课型,本课例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学生学会认识,欣赏各种纹理有趣的形象,提高造型表现能力,在我看来,纹理的美感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深受孩子们喜爱,教材中虽只选了不多的几种图片,却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凹凸不平的美,这让我了解到紧扣学生生活兴趣的教学活动,才能让孩子们易于掌握,只有根植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才是有强烈生命的课堂。本课我让学生从中学会运用艺术语言表现生活中的色彩,放大生活中的趣味,品尝生活中的快乐,创造生活中的美丽。

在上述教学理念与思路的指引下,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 知识目标:寻找、发现、认识生活中美丽有趣的各种纹理。

2、 能力目标:能运用正确的方法拓印花纹。

3、 情感目标: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因此,教学重点:在于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纹理。

教学难点: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清晰的拓印出花纹。

二、 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我依托学生生活环境,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紧相连,在课前布置学生走入生活,在身边寻找很多表面凹凸不平、纹理有趣的实物,并选择有代表性、易携带的物品(钥匙,书夹,树叶等)走入课堂。让孩子们通过触摸、感受它们的不同之处,教学中,教师应用多种方法和形式,让学生熟悉并掌握纹理拓印的过程、步骤和方法,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同一实物也可以采用多种颜色拓印,也可以同一实物重复拓印或重叠拓印,纹理的排列可以是随意或有规律地进行组合。

在教学实践中,师生互动,共同参与,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基本达到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并为能力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巡视指导时,老师进行个别辅导,个别问题个别解决。

评价小结时:

今天,大家都亲手拓印了这么多精彩的美丽形象,把原本不起眼的生活物品变得如此美丽,你们都有一双巧巧手,以后,你们会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一定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丽明天!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4

我向大家说课的内容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湘版)教材,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七课《留住秋天》第二课时:树叶拼贴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树叶粘贴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重点培养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我的教学目标是:在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秋天美景的同时,用落叶拼贴出美丽的图画,并且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因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用落叶拼贴出美丽的画面。

难点便是:怎样合理的利用落叶的形状、颜色去摆出各种不同的图案。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体现"以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教学思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采用:

1、朗读感悟法

2、情景创设法

3、小组合作法

4、评价激励法。

上述教学法的运用,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联想与创造的学习方法,结合教法和学法,运用到以下教具:多媒体课件——树叶贴画作品、胶水、剪刀、树叶等。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现阶段,我发现学生的依赖性特别重,总是习惯性的以老师的意见作为标准,对于自己真正想表达的想法总是胆怯,怕不对,怕做错!为了克服学生的这一心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内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设计教学程序的:

1、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首先,用一首优美的配乐诗,唐朝诗人:杜牧《山行》,这样,一方面 可以让国学渗透到美术教学中,正好也符合了我校弘扬国学教育

的教学理念,又能让学生对秋天进行富有诗意的感悟。

2、教师示范

这个环节在整堂课中尤为重要,教师应分步讲解树叶拼贴画的具体制作步骤,以金鱼的制作步骤为例(板书)

首先:压平、观察。

其次:拼贴、修剪。

最后:整理、完成。

由此引出树叶贴画的注意事项(板书):

a、构图要饱满

b、画面要完整

c、颜色搭配好。

听完老师的归纳之后,课堂马上还给学生。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作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增强了互相协作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随堂指导。

3、在学生完成作品之后,让学生以"小小评审团"的形式展示作品,相互评价,以评促进。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艺术鉴赏力的自主发展。

五、拓展延伸

要求学生课后运用网络、翻阅资料等方法手段搜集赞美秋天诗词歌赋,与老师同学一起共同分享。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特色就是在于:将国学与音乐很好的渗透在了美术教学中,做到了学科无界限。

本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但是,值得我深思的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将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做到教学手段多元化、知识结构立体化,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结束语

美丽的秋天已经过去,但我们并不遗憾,因为我们用双手留住了美丽,只要大家留心观察身边的一切,都能从中发现美,正如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