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冯志远》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观看《冯志远》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看《冯志远》心得体会 篇1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没有能力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

前几天,我看了电影《冯志远》。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冯志远支教整整42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直到失明,依然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他共教过1万多名学生。退休后的近十年时间里,失明的他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身患脑血栓,不得不离开大西北,离开割舍不下的孩子们……这是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这是他对孩子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社会的爱,对祖国的爱。冯志远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但他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

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冯志远从教47年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是一种清醒的责任意识。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作为冯志远那样的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虽然,我不是老师,但驾校也算是一片教育沃土,所以,我也会在自己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像冯志远老师那样爱岗敬业、不断前进,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将自己真诚的感情奉献给我的学员,力争为自己招来的每一位学员做好全方位的跟踪服务工作,拉近与学员的距离,实现与学员情感上的交流,真诚地做好学员的良师益友。

观看《冯志远》心得体会 篇2

冯志远——这是一个响亮非凡的名字,因为这是一个把毕生心血都献给教育事业的盲老师,这是一个为学生累瞎了双眼而却还坚持哺育祖国花朵的园丁……直到看了《冯志远》这部电影之后,我才渐渐明白了。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的冯志远在1958年时,不顾亲人的反对,告别了新婚妻子,告别大上海,来到宁夏中宁县鸣沙中学这个黄河边上的学校任教。他患有先天性的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眼睛不能太过劳累,否则就会失明,可他仍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终于累坏了双眼。失明后的他并没有离开他的岗位,而是仍站在那三尺讲台上教书,直到退休还不肯离去……

看完了这部催人泪下的电影,我的眼眶湿润了。一位双目失明的教师把他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事迹是可佩的,他的事迹是伟大的,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至今,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镜头依然不断地在我脑海中重放,冯志远那激动人心的讲课声仍旧在我耳边回响。从他那激情澎湃的演讲声中,我读出了坚强和刚毅,我知道了那是一个教师的学生充满期望的演讲,那是一段世上最为精彩的演讲。当他讲课讲到一半摔到在地上时,他的学生一涌而上,从那时,我知道了他的学生有多么爱他,就像爱戴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到这里我不禁热泪盈眶。

冯志远本来可以不用来到这偏僻的西部教书的,以他的学历,完全可以在上海某中学教课的。可他没有那么做,而是毅然的选择了鸣沙镇,这个偏僻的小镇上教书。他也可以向上级写一张调离申请书的,可他也没有。是什么在背后默默地支撑着他,是讲台下那一双双充满对知识的渴望的眼睛,是那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蛋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因为他明白这里需要他,这里不能没有他,这里离不开他……

冯志远那对工作兢兢业业的精神感动了无数的人。让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老师即平凡而又伟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让为我们呕心沥血的老师失望。

观看《冯志远》心得体会 篇3

我是大雁口中的一粒草籽,从遥远的江南飘落到这片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澎湃的黄河涛声激荡着我的情怀,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上苍给了我这份崇高的职业,我从此走上了三尺讲台。我的身边亮起了一颗颗会眨眼睛的星星,我的心就在这纯洁的时空里游弋。我愿做一束照亮童心的烛光。

看完这部感人肺腑的电影,大漠红烛冯志远的高大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中。每每看着班里一颗颗会眨眼睛的星星,我眼前总会浮现出他的身影。我钦佩他的博学多才、他的谈吐非凡、他的刚正不阿、他的卓越奉献……

无独有偶,正值青春的他第一次走进鸣沙课堂的那一瞬间,我几乎分不清他是冯志远还是我前阵子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两位老师:一位是南京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一位是教育学家李振村的启蒙老师。这三者都毅然放弃了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在偏远落后的小村庄从教,而且一干就是一辈子。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这需要鼓足多大的勇气?这会承受怎样的压力?红烛的亮度可能不同,但是红烛的高度绝对相同。

红烛,只燃烧在需要它的地方!当被问及为什么不回上海时冯志远说,上海不需要我这样的老师。上海真的不需要他这样的老师吗?不,任何地方都需要,但是宁夏更需要他的支援!他带给宁夏孩子的不仅仅是别开生面的语文、历史、地理、俄语知识,也不仅仅是做人的.道理树人的学问,而是他无愧于心的高尚师魂!

印象最深的是他给孩子们上高尔基的《海燕》,用简陋的风琴、蓝布、铁板就营造出了一个激昂万分、振奋人心的课堂教学氛围,让从未见过大海的孩子们身临其境地体会感受,更用自己顽强勇敢的意志亲身诠释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真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他的真实写照。

他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红烛照亮了他们前行的路;他的家人是幸福的,因为拥有一位如此伟大高尚的亲人;他自己也是幸福的,因为在三尺讲台上,他挥洒的青春汗水浇灌出了桃李满天下……

观看《冯志远》心得体会 篇4

电影《冯志远》反映了一名普通教师在1958年响应国家号召,离开亲爱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子,离开上海大都市的生活和工作,自愿到我国西部偏远贫困的山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的一所中学任教,一干就是40余载。

说句心里话,从电影开始到结束,我流了三次眼泪:

第一次因伙房二人为报复小文老师,策划的一件男女之间的事情。冯老师为了小文老师要求调到关帝中学任教时要离开的那段场景,他的学生站成两排,手拿烛灯悄悄的站在老师宿舍门口等老师出门。几个孩子上前拉着冯老师哭着说“不好走,老师不好”。而冯老师流着泪说:“同学们好好学习,同学们好好学习。”我的眼泪也涌了出来。为什么他和学生有这么深的`感情?这是冯老师和鸣沙中学的孩子们像父子一样朝夕相处的结果,威严中透露着慈祥。对孩子们的学习,他要求是那么严厉,绝不允许任何一个人缺课、掉队,哪怕是自己饿一顿饭也不让孩子们空着肚子去上课。他带着学生去找沙枣树,打好沙枣分给班上每位学生吃。有位学生家里困难,不上课在街上卖枣,他赶走学生让他回去上课,自已眼睛瞎了却坐在那里帮学生卖枣子。这些场景让我心里个性难受,感悟很深。

当我看见冯老师用放大镜备课和批改作业时,第二次流泪了。由于冯老师没有时刻去治疗,心都扑在教育事业上,最终导致了双目失明,彻底地瞎了,而且还是在讲台上瞎的。他那种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地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的言行无不向我们昭示着一个信念:“师德如海,大爱无言”。

第三次流泪是当冯老师眼睛失明后,院领导要他退休去敬老院时,他说我去那些地方干嘛,我还有用,坚持要留下来继续教书。他那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又一次让我流下了眼泪。校长不一样意,他提出把那堂失明时没有上完的课上完,当冯老师站在讲台上随着伴奏音乐朗诵《岳阳楼记》时,教室里的学生和老师以及观看电影的观众都折服了,都被冯老师深深地感动。之后,冯老师留下来继续担任教师,但是最终冯老师还是身体不支晕倒在讲台上。冯老师教过的几个学生赶回来看望他,这些学生有的出国了,有的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有的回到了乡里象他一样为西部奉献。他们都是冯老师的骄傲。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这是冯志远老师精神的写照,他没有伟大的事迹,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几十年如一日奉献自己,平凡中透着伟大。我也是一名教师,但是和冯老师相比是那样渺小。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奋,学习冯志远老师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爱生如子的无私境界,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