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语文七年级教案(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七年级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了解本文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阅读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了解故事背后那个可敬的人,读懂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观看一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的视频录像。
导语:刚才给大家展示的是我国在19xx年至1975年在国防科技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令人瞩目,也最令人奋的是原子弹与氢弹的爆炸成功。原子弹与氢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与核遏制,意味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意味着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简介邓稼先、作者以及文体知识。
1、介绍邓稼先、介绍作者
2、介绍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2.根据意思写成语(多媒体投影)
四、初步感知全文
1.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
2.找出最能概述邓稼先一生的句子
——这就是邓稼先!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五、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2.为了表现人物的这些高贵品质,作者采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想一想,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好在哪里?
3、放声朗读,加深体会
六、小结归纳: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2、总结人物通讯的特点:
人物通讯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要求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应着重刻画人,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七、拓展延伸
在中国历,除了像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
八、总结,提出希望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以邓稼先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生活目标,培养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个对祖国、民族有用的人。
九、布置作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科学家,为他(她)写一篇小传。
语文七年级教案 篇2
七年级语文教案:《心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能力目标
⑴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⑵通过复述故事梗概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⑶通过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文章重难点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⑴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
⑵培养学生对理想目标执着追求的精神;
⑶通过师生互吐心声,让“心声”架起师生之间爱的桥梁。
六、教学及活动流程
1、教学准备阶段
⑴在设计好教学思路的基础上,搜集相关素材,应用信息技术,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
⑵指导学生预习,包括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等。
二、课堂教学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契诃夫《万卡》中万卡的图片,并配有《万卡》中的相应文字,提问学生。
2、导入:契诃夫的《万卡》曾感动过许多人,一个小男孩儿读了《万卡》,勾起了他对往事深深地怀念,也由此引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同学们想深入了解这个故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黄蓓佳的小说《心声》(出示课题)。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师生互动,进入情境。
(二)检查预习,理解故事梗概。
1、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发窘抽噎撇嘴道歉琅琅过瘾簪子窸窣恍惚
2、指名2人复述故事梗概,教师根据复述情况,指导学生复述的技巧。
3、师生共同总结。(出示行文脉络)
公开课前(读课文)→回家路上(读课文)→次日放学(读课文)→公开课上(读课文) 1、齐读生字词,读准字音。
2、快速浏览课文,复述课文。
3、同桌讨论,填空,巩固对文章脉络的理解。
加强基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概括能力。
(三)精读课文,巩固心理描写写法,理解“心声”的含义。
1、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心理描写的作用。
2、与学生共同总结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1、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京京心理的各种描写语句,感情朗读并在小组中加以讨论分析,在班上交流。
2、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刻理解李京京的“心声”。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提高朗读水平,又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
心理描写:1、人物直接表露自己的心声;2、作者直接描述人物的心声;3、通过行动描写揭示内心活动。
(四)结合师生实际,倾诉“心声”。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倾诉“心声”,教师随机点评。
2、教师倾诉自己的“心声”: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每位同学都能像李京京那样在课堂上勇敢地回答问题;也希望每位同学都拥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作为教师,我也将努力做到公正、平等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关注像京京这样特殊家庭的孩子。
学生各抒己见,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
师生平等对话,培养学生的爱心,营造积极主动、民主快乐的学习氛围。
(五)布置作业
出示作业:以李京京的身份给他乡下的爷爷写一封像凡卡写的那样富于感情的信。
(六)板书设计
心声
黄蓓佳
公开课前→回家路上→次日放学→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 (偷读课文) (听读课文) (终读课文)
“心声”:渴望亲情呼唤平等
语文七年级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
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
四、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的三幅图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精妙的语言。
3、积累与拓展。
五、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2、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自读全诗,找出各诗节的中心句。
(2)、根据各诗节的内容,给每小节分别加上小标题。
(3)、本诗通过一
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
秋景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品味语言:
1、齐读第一节(农家丰收图),分组讨论:
①写了哪
两个场景?
②“幽谷伐木”中从
哪几个角度写的?
③找出最能表现丰收之景的语句。
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2、自读第二节(霜晨归渔图),思考:
①找出具有秋天特征的词语。
②找出具有渔家生活特征的词语。
③渔人的活动是怎样的?
④从本节诗中可以看出渔人怎样的生活状况。
3、自读第三节(少女思恋图),讨论:
①少女眼中看到是?
②牧羊女想听到而没有听到的是什么?
③牧羊女想看到而没有看到的`是什么?
④ “梦寐”一词如何理解?
七、积累与拓展
秋,是历代文人墨客钟情的对象,秋的神韵,秋的景致,给了他们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源泉。请熟记下列咏秋的诗句:
1、停车坐
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落霞与孤鹜齐
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5、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6、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7、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八、拓展延伸:
阅读《秋景》,比较《秋天》和《秋景》的异同。
秋景
美国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
华丽的丝巾,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九、欣赏:诗歌朗诵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语文七年级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有的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有的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在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和本组的专题密切相关。在口语交际中尝试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习作中发挥想象写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只会按老规矩办事,不知对变化了的情况应该作出相应变化的人和事。
二、单元教学目标设定
1、会写19个生字、会认31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内容,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4、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5、初步了解课文说明道理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6、引导学生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本单元重点的生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3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内容,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4、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难点:
5、初步了解课文说明道理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6、引导学生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四、设计理念
学习本单元课文内容,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要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五、课时安排
《矛和盾的集合》 2课时《科里亚的木匣》 22课时《陶罐和铁罐》 2课时《狮子和鹿》 11课时《语文园地七》 44 4课时
语文七年级教案 篇5
《月亮上的足迹》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录相资料。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文的层次及时间表示:
A、全文共四个层次
第一层:(1、2)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将要发生的事件。
第二层:(3-9)写飞船离开地球,向月亮奔去。准备、登机、检查、起飞、飞行。
第三层:(10—15)写飞船登月成功并写宇航员在月球表面上的活动。
第四层:(16——20)写登月归来。
B、时间事情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同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时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三、学习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畅谈:尽情地谈。昂首挺立:抬头挺胸,笔直地站立着。形容人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四、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2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3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4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4.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五、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2.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六、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