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小学数学教案(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1、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2、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整体感知
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意义和法则分散在一至六年级,本课是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认请四则运算意义和法则的本质,在复习中把知识条理化,在整理中形成比较完整知识结构。
由于本课涉及的意义和法则的内容均是旧知识,在本课教学中力戒重复旧知,而把重点应放在知识整理,运用归类,比较等方法,达到最佳效果,难点是对四则运算法则本质特点的高度概括。
针对本课意义、法则、文字,表述内容较多,整理和复习时要多学一些典型实例,通过具体实例来整理复习意义和法则,既能减轻不必要的思维难度,又能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环境中探索知识的奥秘。
另外,整理复习课不同于其它新授课的课堂结构,往往是复习和整理浑然一体,在复习的同时整理,在整理中加深和提高。
教学内容:教材P90、91、92,练习二十16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归纳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
2。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3。总结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4。总结验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能力,比较异同能力,形成知识结构能力。
2。运用法则熟练、灵活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本质。
教学重点:
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整理四则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对四则计算算理本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幻灯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归纳知识结构
1。四则运算的意义。
(1)举例说明四则运算的意义
根据下面算式,说一说它们表示的四则运算意义:
[用具体实例说明四则意义,不仅避免死记硬背,而且还能唤起学生记忆,使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2)观察表格。
请同学观察课本90页表格,看一看,整数、小数、分数的哪则意义相同?哪则意义有扩展?学生回答。
(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相同,减法意义相同,除法意义相同,只有乘法意义在小数和分数中有所扩展)
(3)你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四则意义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表示为:
[通过看表格,指出知识的异同点,通过画图式,弄清知识间相互联系,从而使学生对同一层面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的纵向认识,弄清了横向关系,形成了知识网络。]
2。四则运算的法则。
(1)加法和减法的法则。
①出示三道题,请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
学生回答,它们的错误分别是:数位没有对齐,小数点没有对齐,没有通分。
②三条法则分别是怎样要求的?(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
三条法则的要求反映了一条什么样的共同的规律?能用一句话概括吗?(相同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或相减。)
[学生进入高年级,要不断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加以总结和概括,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2)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①出示两道题:
对照上面两题,口述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再把上面两道题改编成小数乘除法计算:1。422。3、4。1821。23让学生在整数计算的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②通过上面计算,你发现小数乘法和除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法则计算,小数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也按整数除法法则计算。)
有什么不同,(小数乘、除法还要在计算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分数乘法和除法比较又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相似点是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不同点是分数除法转化后乘以的是除法的倒数。)
3。口算
(1)计算后说一说各题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73。06—3。96 (差的百分位是0,可以不写)
37。51。03 (积是三位小数)
8。70。3 (商是整数)
3。1315 (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要除到小数点后第四位)
[本套教材十分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总结口算中容易出错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口算正确率]
(2)完成课本92页的口算,教师用秒表计时。
4。法则中的特殊情况。
(1)先把结果填在课本92页上。
(2)请同学们根据a与0的运算,a与1的运算和a与a的运算分类。学生分类后如下:
第一组:a+0=a a—0=a a0=0 0a=0
第三组:a—a=0 aa=1
5。验算。
(1)根据四则运算的关系,完成课本92页的等式。
(2)根据这些关系,说一说对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计算进行验算的一般方法。(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完成课本92页的做一做第2题。
二、综合练习
1。练习二十第一题。让学生说出计算根据,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性质。
2。课本95页第二题。让学生总结一个非零的数乘以比1小的数或比1大的数后积的变化规律。
3。课本95页第三题。让学生口述出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成除以一个分数,再转化成乘以一个整数的口算过程。
4。课本95页第五题。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总结了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及注意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细心、认真,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四、课堂作业课本95页第四、六两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测量,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
3. 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 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米(m) 厘米(cm)
2. 用手比一比1米和一厘米有多长?
3. 你能正确使用这些长度单位了吗?
(1)房子高约4( ); (2)一支铅笔长18( );
(3)米尺长100( ); (4)课桌高约7( );
二、互动解疑
1. 认识分米
(1)猜一猜课桌高约7什么呢?
板书:分米dm
(2)探究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你对分米还有哪些了解?
1分米=10厘米 1dm=10cm
(3)剪一剪,1分米到底有多长?你能从纸条上找出1分米,并把它剪下来吗?
(4)想一想,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分米?
(小棒、光碟盒的长度……)
(5)我们的直尺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2分米)
2. 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1)请同学们在米尺上找出几个1分米,并汇报
0——10 10——20 40——50 90——100
(2)1分米与1米之间的关系
①在米尺上数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1米=10分米。
②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00厘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
所以1米=10分米 1m=10dm
3. 认识毫米
(1)请你先估算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
(2)讲述: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得更精确,我们要用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①关于毫米,你都知道些什么?
1厘米中间有10个小格,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所以1厘米=10毫米 1cm=10mm
②建立1毫米的表象
A:一张IC卡,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它的长、厚度。
B:课堂练习本,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4. 阶段性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厘米和分米”,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四个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精确,我们还可以用毫米,这些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米=1000毫米
三、实践运用
1. 填一填
2dm=( )cm 70mm=( )cmm 800cm=( )m
6m=( )dm 80cm=( )dm 3m=( )cm
2. 画线段
①20mm ②3cm5mm ③2dm
3.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练习本的长约( ); 课桌宽约( ); 一栋楼高( );
数学书厚5( ); 小亮身高135( ); 课桌高9( )。
四、总结评价
比划所学过的长度单位。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九页《派车》。这一课的内容属于新课标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的解决问题,主要内容是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本课是该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通过《租船》一课的学习,对本节课的组织教学做了有效的铺垫。学好有余数除法的应用对后续将要学习的相关除法应用的内容都将发挥很大的正迁移作用。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还面临较大的困难,这一课的教学重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中安排的“说一说”和“试一试”两个活动。“说一说”旨在让学生在思考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大量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思维,在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一试”是学生在探索交流读懂表格的基础上,练习用抽象的表格来呈现自己的多种设计方案,学习的是一种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对于派车问题的探讨,旨在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讨派车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二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很少,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特别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一些数学思维过程对他们来说并不简单。在“怎样派车比较合理”这个内容上,需要学生综合分析问题,难度较大。 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及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会用前面学到的有余数除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教材中出现的前两种方法,这时教师要给予肯定,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讨论还可以怎样派车。最后通过练习,探讨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填写表格,找到合理的派车方案。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展台),印制表格。
四、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情境导入,获取信息。
1.创设情境:今年,西安成为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你知道为什么吗?做为西安人,你有什么感受啊?一个旅行团要去参观世界园艺博览会,遇到了一点问题,你能用数学知识帮帮他们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
2.获取信息:(出示主题图)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主题图,汇报发现的信息:一共有25人,面包车限乘客8人,小轿车限乘客3人。
“限乘”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人多了挤着坐行吗?
【设计意图】:情境图中信息较多,引导学生理解图意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此环节旨在培养和提高二年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环节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旅行团遇到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可以怎样派车?(板书课题:派车)如果让你来选择的话,你打算怎样帮他们派车呢?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第一次小组合作:结合提出的数学问题,明确小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派车的方案,派哪种车,派几辆。小组长负责整理出不同的方案。
投影展示小组派车方案,全班交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派车方案。
(1)全派面包车:
25÷8=3(辆)……1(人)
答:派3辆面包车不够要派4辆。 (2)全派小轿车:
25÷3=8(辆)……1(人)
答:派8辆车不够,要派9辆车。
方案不错!大家都考虑到了乘客不能超载。想一想,这样派车,最后一辆车上各坐了几个人?这样的派车方案你觉得怎样?(有些浪费)
有更合理的方案吗?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次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借助已有经验———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提出初步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联系实际,优化策略。
你认为怎样的方案最合理?(没有空座位或者空的座位最少,面包车和小轿车可以搭配起来派车)
第二次小组合作:怎样才能没有空座位或者空座位最少呢?在小组内探索合理的派车方案。投影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派2辆面包车:2×8=16(人)
派3辆小轿车:3×3=9(人) 16+9=25(人)
答:派2辆面包车和3辆小轿车正好坐满,没有空座位。
教师追问:你们小组真了不起!是怎样找到这样一个好方案的?
学生汇报,教师补充,引导学生发现:可以依次增加面包车的辆数,从而确定剩下的乘客需要派小轿车的辆数。
【设计意图】:通过第二次的小组合作学习,逐步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发现什么样的策略才是合理的策略,同时对学生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
(三)环节三:强化练习,掌握方法。
1.课件延续情境:旅行团临时又有4个人加入,你会怎样派车呢?什么样的方案最合理?计算后把你的方案填写在表格里。
面包车/辆
小轿车/辆
余下的座位数/个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延续,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介绍“表格”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方法的同时,渗透数学简洁之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总结方法:第三次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这类问题一般方法是什么?
在小组内交流遇到派车问题时思考的顺序是什么?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1)先考虑只派一种车,大车或者小车。
(2)如果有空座位,在考虑将大车和小车搭配起来。
(3)空座位越少方案越合理。
【设计意图】:通过第三次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解决派车问题的一般方法,学习合理的思维探究模式。在经历从一般到抽象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反思和评价的意识。
(四)环节四:畅谈收获,小结全课。
快乐总是短暂的。这节课快要结束了,能谈谈你有什么收获吗?和大家分享一下。
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用自己的数学智慧帮助旅行团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等待着你去发现和解决,老师再次期待你的精彩表现!
【设计意图】:体现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激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派车
(1)全派面包车:25÷8=3(辆)……1(人)
答:派3辆面包车不够要派4辆。
(2)全派小轿车:25÷3=8(辆)……1(人)
答:派8辆车不够,要派9辆车。
(3)派2辆面包车 :2×8=16(人)
派3辆小轿车 :3×3=9(人) 16+9=25(人)
答:派2辆面包车和3辆小轿车正好坐满,没有空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