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部编版语文《神州谣》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版语文《神州谣》教学反思 篇1
一曲《神州谣》,以三字经的形式诉说着祖国的山河壮美,激发了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上课伊始,我带领孩子们一起领略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让孩子通过直观的`美景,感受祖国的山川秀美、风景如画,从而对祖国产生了自豪和热爱之情,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2、在读文赏析的过程中,我引领孩子打着节拍反复有感情地品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不足之处:
1、课前没有布置搜集关于祖国山川以及民族团结方面的资料。
2、课文可以借助相关歌曲渲染情感。
3、板书书写过于简单、书写不及时。
4、诵读形式过于单一,仅限于齐读和个别读,而轻视了师生读、男女生对读、组内互读等形式。
改进措施:
1、让学生充分预习,课前搜集资料,为课上的资料介绍节省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预习的好习惯。
2、备课充分,板书设计清晰有层次。
3、采用多种形式诵读,在读中品味文字所传达出的情感。
4、今后在设计课时可以添加一些拓展阅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部编版语文《神州谣》教学反思 篇2
课堂上,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在识字环节踊跃回答问题,在朗读和讨论时也能大胆表达想法。但仍有少数学生较为被动,参与度不高。分析原因,一是教学内容对部分基础薄弱学生难度稍大,如理解“与大陆,是一家”的深层含义;二是教学活动形式可能未充分吸引他们。后续教学要关注个体差异,对于基础薄弱学生提前辅导,降低学习难度;设计更多趣味性活动,如“祖国山河拼图比赛”等,激发全体学生参与热情,让课堂成为每个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部编版语文《神州谣》教学反思 篇3
昨天上午讲了《神州谣》,反思如下:
1、讲到“州”时,我问学生:“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之前的哪个字?”学生如我预测的,回答了“川”,接着我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区别,学生答到“多了三个点”。我给孩子说了川是河流的意思,让学生推测州的意思。学生猜不出来,我就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州从*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的字形,学生就猜河上的“点”是什么,学生猜“小船,小鱼,”我说不会动的,学生猜“亭子,房子,山”就是猜不到小岛上。我在反思,是我引导的方式有问题,还是本应该直接给孩子说出来“州”原义是河流上的小岛呢?
2、经过上次重建课讲《叔叔,你在哪里》的反思,这节课上我进行了改变,学生没有提出那么多需要讲授的`字了,十几个字只提了三个字“繁、隔、耸”,别的同学说的方法最多的是组词、读拼音、加一加、换偏旁等,说方法时其他学生的兴趣也不高。我在想,“新基础”二年级识字总体任务是这样阐述的:在类结构学习中扩大识字量,在学习实践中用活汉字,在了解汉字文华中欣赏汉字。本节课“州”的讲解我认为是在了解汉字文化。但怎么用活汉字?是不是要从汉字本身的含义说起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会认字,但不会组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是不是应该先给孩子一个字组多个词,然后要求学生在读词中记住这个字呢?
3、本节课我让学生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字。之前只是布置完任务后就等着孩子提问,今天我花费时间下去兜,发现学生划的最多的是“繁荣”,其次是“神州”。所以“兜”完后,我没让学生举手质疑,而是直接讲了这两个词。其他的像“海峡”,“大陆”,极个别学生划出来了,我没有再深讲。可是在读词语理解意思时,还是有学生提出来了。这该怎么处理呢?这两个环节可以合并一起吗?
接着,我再读186页到190页二年级识字教学任务,读到第190页“学习生字不知停留在学生对字形的口头分析上,要减少口头分析时间,增加学生为记忆字形而动笔书写的机会”。这针对的是一类字还是二类字呢?
部编版语文《神州谣》教学反思 篇4
在教授《神州谣》时,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让学生认识相关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祖国山河壮美,激发爱国情感。从课堂反馈来看,识字目标完成较好,通过多种识字方法,如随文识字、形声字特点识字等,学生对生字掌握较为扎实,在课堂听写中大部分学生能准确书写。但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对于“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中动词精妙之处的体会,部分学生理解较浅。我应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视频等直观感受,通过对比不同动词,加深对祖国山河气势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达成让学生感受山河壮美这一目标。在情感激发上,课堂结尾通过拓展祖国其他壮丽山河的`图片,学生爱国情感有一定激发,但程度可进一步加深,后续可引入更多爱国故事与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强化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