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谈礼貌教学设计(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礼貌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质的文章,告诉我们“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这样一个道理。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课文举了三个典型事例。第一个事例来自小说《说岳全传》,用牛皋和岳飞问路时的不同的态度和语言,说明“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第二个例子来自于生活,用小朋友踩了女青年的长裙主动道歉的事,说明“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第三个例子来自一个伟人小故事,用周总理安慰理发师的事,说明“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这三个事例的选取非常合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每个事例又和随后的议论相应,有助于作者借助它们说明自己的观点。
说理性文章的语言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准确、恰当,不拖泥带水。这篇课文也是如此。不过这篇课文的语言在拥有以上特点的同时,还鲜活、生动、有趣,读来感到亲切动人,如在眼前。
从单元编排内容来看,该单元安排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亲情和人际关系的文章。前面三篇课文都是记叙了浓浓的亲情美,本课《谈礼貌》则上升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美的说理性文章。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接触到简单明了的说理性文章,为后面的议论文学习提供了发展。
在议论文教学中需要避免“两个位”:
1、错位:把教学重点放在明理、激情、导行上。说理性的课文,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稍有不慎,就会“错位”,常常会把这类课文烙上严重的思想品德课的痕迹。议论文只是一种文体,它仍然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教学目标应当仍然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上。在教学中,应以事代理,以事代情。忌让学生盲目表态、凭空许诺:你打算怎么做?(把握“度”)
2、越位:过于强调文体的教学。作为教师,掌握必要的议论文体的相关知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在课堂上不必说出论点、论据、论证,“提出观点、举出事例、总结观点”这样的术语点到为止,因为初中以后还要继续学习。
学情分析
本班共计50名学生,其中有女同学15人。全部来自于农村。些学生成绩不是很理想,课堂的氛围也不够活跃,没有良好的`表现能力。虽然学生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但是作业的质量有待加强,还有较为严重的抄袭现象。其中的大部分男同学学习方法不够灵活,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较差。还有5个同学学习基础不够扎实,还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学的品读,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
2、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3、理解文中的古训、谷、俗语,积累关于礼貌的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学的品读,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
2、初步认识说理文章的结构方式,写作方法。
谈礼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3、凭借语言材料,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和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引导学生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好处,从小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2、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礼貌”。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谈礼貌》这篇文章,现在老师就来看看同学们上节课的学习效果怎样。
出示:彬彬有礼 纠纷 宽容
出言不逊 师傅 和谐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指名读,齐读。
2、说说古训“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意思。
3、师: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不管是态度上还是言语上都应该礼貌待人。因为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引说: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板书: 礼貌待人 使用礼貌语言
4、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谈礼貌”。板书课题:谈礼貌
二、精读课文品“礼貌”
(一)自读课文,整体入手。
1、为了讲清礼貌待人的好处,课文举了三个事例,下面就请大家根据自学要求学习文章第2~4自然段,感受三个礼貌小故事。
出示: 自学要求: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2至4自然段,概括每一自然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用括号标出每个自然段中直接写故事内容的句子。每个故事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横线划出相关句子。
生自学,师巡视。
2、文章写了哪三个事例,谁来告诉我?
(二)精读三个事例。
1、你们想先来谈谈哪个事例?(生示意谈“周总理理发”的事)
(1)、指名读“理发”这一故事的内容。
(2)、提问:周总理理发时怎么了?周总理怎么做的?
(3)、周总理怎么安慰朱师傅的?(指导朗读,读出周总理安慰朱师傅的语气)
(4)、周总理为什么要安慰朱师傅?理解“深感不安”。
(5)、在这件事中,周总理表现出了他的(引说:文雅、和气、宽容)。
齐读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
2、面对别人的无心之过,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用他的文雅和气宽容,展现了他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也为我们做好了表率。还有谁想谈谈哪个事例?(生示意“乘车”事例)
(1)、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个事例?指名读。
(2)、读了这个事例,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从哪看出了小男孩的礼貌?哪看出了女青年的宽容?
指导朗读。
(3)、作者想通过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齐读该自然段最后一句。
(4)、圈划句中“理解”一词,结合这一例子,谈谈对“理解”一词的理解。在这件事中,谁理解了谁?一方为什么能得到另一方的理解?
生自由发言。
(5)、联系实际,当我们遇到像小男孩一样不小心冒犯了别人时,或像女青年那样受到了别人的无心冒犯时,我们该怎么做?
生自由发言,齐读最后一句。
3、刚才的这件事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极为普通的一件事,让我们把时间快速倒流,来到南宋时代,看看那里发生了件什么小事?
(1)、指名读“问路”这一故事。读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
根据学生回答,让学生读出描写牛皋、岳飞的语句。 指导有感情读。
(2)、同样是将军,同样是问路,为何结果却截然不同?
生自由发言。
(3)、这正是那句俗语:(引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谁能结合这个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俗语的?
(三)指导习作。
1、为了告诉大家礼貌待人的好处,作者举了三个事例,(板书:举例)现在老师想问问大家,这三个事例能不能删掉一个?为什么?
生回答。(三个事例各具代表性,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2、现在再请大家看看这三个事例,作者在写这三个事例时,都是先写(故事)再写(道理),那么,以后,我们在写到说理性的文章时,我们也可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三、回归中心悟“礼貌”。
1、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知道,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不管是普通人,还是(伟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引说:礼貌待人,学会使用礼貌语言)
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
2、指名说礼貌待人的重要意义。 板书:更加和谐 更加美好
四、联系生活写“礼貌”
谈了这么长时间的礼貌,对于礼貌的好处和意义,我想同学们一定都深有感触。现在请大家想想,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同桌交流交流再写下来,写的时候,学着使用上课前搜集到的关于礼貌的名言,以及这篇文章使用的先举例后讲道理的表达方式。
生交流写话。(课后练笔)
板书设计:
19、谈礼貌
礼貌待人 使用礼貌语言
举 例
更加和谐 更加美好
教学反思:
《谈礼貌》这是篇说理性的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重点应该是让他们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品读,明白礼貌待人的意义,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另外就是让他们初识议论文,初步掌握这类文章的表达方式。围绕这两个重点,在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特别是三个事例最后揭示的三句道理,再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如在第一个事例中,我重点围绕“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这句俗语,让学生在反复读了这个故事后,结合这个事例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从而让学生在接受了思想教育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围绕重点句子来整体感悟段落,乃至整体感悟文章的能力。同样,在教学第二个事例时,我又重点抓住“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一句中的“理解”这个词,结合女青年的裙子被小男孩踩脏后的例子,让学生说说对“理解”这个词的理解,让学生说说在这件事中,女青年理解了小男孩的什么以及小男孩为什么能得到女青年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明白女青年不但没有责怪小男孩踩脏她的裙子,反而也以礼相待,这是小男孩主动地道谦,使用礼貌用语的结果。
但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只想到了整体感悟对学生今后读书的重要,却忽视了细节处理,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入研究。这篇文章是一篇说理文,告诉我们“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这样一个道理。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课文举了三个典型事例。第一个事例来自小说《说岳全传》,用牛皋和岳飞问路时的不同的态度和语言,说明“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第二个例子来自于生活,用小朋友踩了女青年的长裙主动道歉的事,说明“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第三个例子来自一个伟人小故事,用周总理安慰理发师的事,说明“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也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这三个事例的选取非常合适,它们各有侧重,代表着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对待礼貌的态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不仅仅是这样,这三个事例的选取还分别侧重了这三方面: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该采取什么态度、当我们有了错时我们该怎样做、面对别人的无心之过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而我,尽管教学中也结合事例交待了这三方面,但仍缺少一个整合,缺少一个归纳,缺少一个让学生立体、纵观看课文的机会。议论文“事例的典型化”在学生心里没有留下多少痕迹。
在这节课中,围绕着三个事例,我和学生们对礼貌谈了不少,让学生说说有礼貌者怎么有礼貌,没有礼貌者又是如何没有礼貌的,以及从他们的故事我们又该怎么做。在教学中,我抓住文章的语言特色,通过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性认识“有礼貌”“没礼貌”,因为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很重要的一个特点。而且我们也要通过朗读,把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把书本的言语落实到言语交际中去,让学生在体悟文本的思想的同时实现“人文与工具的统一”。但失误的是,我让学生读了、感悟了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却没能够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之关键词,让学生在这些关键词的朗读中、对比中去品读,去感悟。
名言俗语积累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特点,它的好处自不必言说。但这节课,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却因自己没把握好时间而没能与学生交流成。小练笔是对文本的一个拓展,是学生思维的延续。光明白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还不够,我们还得学着文章的表达方式,写一写生活中的礼貌事件,这不论从对学生的习作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着眼于礼貌教育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但同样因为自己没把握好时间,对整节课缺少整体规划,课前没备足课而没能在课堂上落实。
经过这节课,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新课程需要的是能有着丰富的知识、全新的教育理念、积极的教育实践的高素质教师,作为一名在新课改下的青年教师,我想我们惟有学习,惟有钻研!
谈礼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谈礼貌》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本文是一篇蕴涵着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说理性文章,作者先引用传统的古训自然引出观点,然后列举了古人、普通人以及伟人以礼待人的典型事例。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结构严谨,说理明确,易于把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设计理念:
语文课,更多的应该是一种交流,一种对话,是双向互动,师生、生生之间畅所欲言,发表观点,在交流中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得到教育,形成技能。本课设计,我侧重让课堂成为学生主体发展的空间,彰显自我个性的平台,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礼貌教育。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内化思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性。
2.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方法:
教师“先扶后放”,授生以法,学生自学合作,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情景:老师喊上课,学生起立,问老师好,但老师仅仅做手势让学生坐下。)。刚才老师和同学们问候的有没有礼貌?大家满意吗?为什么?
2.那么我们再来互相问候一次。(师生互相问好,老师做请坐的手势。)
3.这次老师有礼貌吗?大家满意吗?
4.我们都知道有礼貌的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谈礼貌》。(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二、复习旧知
我们在四年级上学期曾经学过一篇文章《说勤奋》,《说勤奋》这篇文章和《谈礼貌》在表达方法上是一样的。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说勤奋》。
课件出示:
1.课文开头先推出道理: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然后举例论证:
司马光“警枕”自勉;童第周勤能补拙。
3.最后归纳总结:
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温故而知新
1.完成《谈礼貌》这篇课文的练习。
(课件出示)
提出道理:
举例论证:
归纳总结:
2.请同学们自行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四、解读古训,明白观点
1.课文第一自然段推出了道理,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用了一句古训,是哪句?
2.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语句说说这句古训的意思。
五、研读事例,懂得道理
作者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了三个故事。(板书:问路 道歉 安慰)
(一)精读故事一
1.(过渡: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朗朗的读书声。)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个故事,注意要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读好。其他同学拿好书,注意倾听并思考:牛皋、岳飞同向一位老者问路,结果却完全不同。怎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2.这个故事生动有趣,可以改编成一个课本剧,接下来,老师就考考同学们的导演和扮演能力,小组配合,表演岳飞、牛皋问路,注意神态、动作以及说话时的语气。
谈礼貌教学设计 篇4
一、 谈话导入:
师生问好。
师:到底是谈过礼貌的孩子,就是与众不同:声音洪亮,站姿端庄。知道该怎么称呼我吗?
生:温老师
师:好耳力。仅董老师的一句话,你们就把我给记住了。真是一群善于倾听的好孩子。善于倾听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好的习惯,同时,更是对发言人的一种尊重,而尊重本身就是一种礼貌。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对礼貌有所认识了吧。(可以用课文中的语句说,也可用自己的话说。)
生作答。
师:同学们的认识都言之有理。从刚才的发言中,老师选取了这样两句话,请看大屏幕。
出示:
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有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齐读。
师:这也正是作者的观点。请再读一次。
二、 学习2——4自然段
师:课文《谈礼貌》围绕这一观点,写了三件事。
生:岳飞问路 学生道歉 理发
师:这三件事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话。那故事中的人物又是怎样把礼貌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还是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古代,会会古人。
﹙一)、学习2自然段
哪位愿意读2自然段?请你读,其他同学专心听,之后,谈谈两人留给你的印象。大屏幕相继示:读故事 说印象
生谈(预设:牛皋粗暴无礼,傲慢;岳飞彬彬有礼,谦虚)
师:我们就按人物出场的顺序,先走进牛皋,请认真读读描写牛皋问路的语句,把句子中最能体现牛皋无礼的词语用实心圆点标记出来。大屏幕相继出示:抓关键 品形象
师:谁乐意与大伙分享你的读书收获?
生:关键词;马上、吼、呔、老头儿、爷
师:如果你就是这位老者,遇见这么一位傲慢无礼的问路者,会产生什么心里?
生:作答(讨厌、反感、不喜欢)
师:如此没有礼貌之人,谁都不会喜欢。用一句俗语讲,就是
生:无礼讨人嫌。
师:“嫌”字明白意思吧?
生:作答。
师:这样做的结果是……
生:作答
师: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做无礼之人。
师:那岳飞的彬彬有礼又是从哪些具体的词语体现出来的?
生:离蹬下马、上前施礼
师:是呀,这一投足,一举手,让我们认识一位彬彬有礼之人。
生:“请问”、“老丈”
师:透过一言一语,我们又领略了他的文雅尊重。课文插图就是岳飞问路的画面。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神态。
生:预设(慈眉善目、面带微笑)
师:是呀,从表情神态中,我们读出了岳飞的友好和善。真会读书,懂得抓住关键词语品味人物形象。对岳飞还有了解吗?
生:
生:
生:
师:这样一位赫赫有名、战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对一位普通的老人能够这样谦虚有礼,恭敬有加,足见他是一位深谙礼数之人。
师: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展现人物形象吧。哪位同学愿意扮演岳飞,谁来演牛皋,旁白呢?你要读书了,老师请问,你现在叫什么?入戏可真快。
生分角色读。
师:这三个角色配合得如此默契,老师送你们三个字“有水平。”
师:如果能稍稍注意一下人物说话时的语气,那就是高水平了。有同学向高水平进发吗?太好了,老师就喜欢像你这样善于挑战的孩子。
第二组学生分角色读。
师评价,真是名副其实的高水平。
师: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师:真是了不起,你们不仅会读,会品,会演,还能悟出方法,老师再送你们四个字:至高水平。刚才,我们运用了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大屏幕示:演人物 悟方法
师:从这两个故事中,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预设,可能有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作答,也可能用书中语言回答。
师评价:有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有的学生捕捉书中语言作答,都不错。这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
师:用俗语讲,就是“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此处的“暖”字作何解释?
生:温暖、暖和、舒畅……
师:你能结合故事本身,说说礼到人心暖的意思吗?
生作答。大屏幕示:想内容 明道理
师:岳飞的礼貌,让老者心理暖暖的,于是乎就耐心地给他指路。这正是礼貌带来的好处。难怪作者说:大屏幕示:
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有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齐读。
师小结:当我们有求于别人时,岳飞给我们做出了榜样。那当我们做错事时,又该如何处理呢?我想,第二个故事中的小学生和女青年会给予我们一些启示。请同学们用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来自学第二个故事,行吗?先来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方法。大屏幕再次出现:
读故事 说印象
抓关键 品形象
演人物 悟方法
想内容 明道理
﹙二﹚、学生自习3自然段
汇报交流。在分角色演人物时,老师专门用友好的语气说话,问刚才扮演女青年的学生说,你能原谅我吗?学生说不能,因为我说话语气不友好和善,不诚恳。以此来让学生明白:当我们做错事时,不仅说话要礼貌,同时,还应该注意说话的语气。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答。
师:这个故事又一次告诉了我们,请看大屏幕:
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有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用语,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齐读。
师: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你也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乐意说出来吗?老师在期待,知道吗?被人期待,也是一种幸福。
师:当我们做错事时,文中的学生、女青年以及ⅹⅹⅹ同学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当别人无意间伤害了我们时,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我们还是从敬爱的周身上寻找答案吧。
﹙三﹚、学习4自然段
师:请默读第三个故事。想一想:为理发的朱师傅为什么由先前的“深感不安”变得“深受感动”?
集中学习周说的那句话。
师:读着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交流:一连用了三个“您”,表达了对朱师傅的尊重。
从“安慰”一词,读出了的宽容大度。
还能从话语中看出不但没有责怪朱师傅,反而还把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
师: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是呀,这又一次验证了作者的观点,请再次齐读:
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有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用语,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三、揣摩表达方法
师:这三个故事,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师生一起归纳:
相同点:都是先讲故事,后说道理。
各有特点:
从时间而言,既有古代的,又有现代的,古今都有,这又一次告诉了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从人物的身份而言,有普通老百姓,有英雄,有伟人,这就说明任何人都离不开礼貌。
从事件的性质来看,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加说明了礼貌待人的重要性。)
四、学习最后一段
师: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有一次重申了自己的观点,请齐读最后一段。如果用古语来说,那就是:只有做到……,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以此引出书中的古语: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师:类似于这样的古训和俗语,你一定还积累了一些。
生交流。
师:这些古训和俗语,也同样告诉了我们,请看大屏幕,齐读:
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有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五、布置作业
我想,有关礼貌的话题,仅凭一节课的时间是讲不完的。那就请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和你们积累的古训和俗语,写一写你经历过的有关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