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读《品三国》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品三国》有感 篇1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一首《曹操》掀起了三国热;随之,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也登台亮相。
三国是乱世,但乱世出英雄。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渝,坚韧不拨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而这一段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的背后,往往有一些XXX。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贼。在戏剧中,他也只有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让人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可我读了《品三国》后明白了这不是对他公正的评价。《品三国》说:“曹操是为奸雄!”其实做一个奸雄,是因为当时正处于乱世,是逼出来的。而曹操又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经过战争洗礼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原野”的惨景,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曹操采用“屯田方针”,富民强国。曹操还是一个大气的人,他颁布《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的政策:不管出身如何,生活作风有些小缺点什么的,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量才任用,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今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
《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庞统的死是刘备与诸葛亮合谋的,关羽的死也跟诸葛亮有莫大的关系等等,这让许多“亮迷”们十分气恼,说易中天有意抵毁诸葛亮,其实这只算学术之见,历史是客观的。而易教授却有着一种敢于打破延续已久的观念,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我们既要向历史人物学习,也不仿学学在我们身边的像易中天这样的人!
读《品三国》有感 篇2
当你能够喊出痛的时候,那痛便不算是痛,有一种痛,能让你痛得连喊都喊不出声来;当你能够哭的时候,那也不说是伤心,有一种伤心,会让你连哭也哭不出来……
谓曰:椎心之痛。
——题记
我曾对那些有关历史的一切嗤之以鼻。我曾认为,过去的一切就应当过去。无意义的去不断追溯几千几百年前的那些只是一片空虚。
可总有事物能使我改变。读罢那书,却始终忘不掉其中的荡气回肠、千回百转。
那一个睥睨天下、傲然自负的男子。那一个名留青史、千古不朽的枭雄。那一个被许劭成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曹操。他是魏武帝,古往今来,但凡有天下野心之智者,似乎都无比虔诚地尊信着“爱江山不爱美人”。他曹阿瞒妻妾成群,或许他这一生最爱的真正是环夫人,可身处三国,又能耐儿女情长以何?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当身处于那繁星闪耀的夜空,她仰头注视着他。他,是曹操,“宁肯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而她,只是他的环夫人。她只能次次顽强地将痛掩埋于她的笑靥如花中,将爱深藏于她的明眸善解中。她只为他……
穷其一生。沧海桑田。
曹操以天下为重,逐为明主,而每一位明主身边必有一名谋士,“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郭嘉一生,都辅佐曹操成就霸业。那清澈的明眸,闪烁着看透一切的睿智。一袭青衣,温润如水,却有大山般可靠的安全。
建安十二年,郭嘉病逝。
星辰陨落。
建安十二年,诸葛亮出山。
他布衣羽扇,隐士枫林。他明润的眼眸里常常带着问问的悲悯。最终,他仍是为了汉室呕尽心血。“师未捷身先死”,便是如此吧。
孔明与奉孝何其相似,却终究不同……
尔虞我诈是三国,烽火连天永不休。纷纷扰扰千百后,世间万物皆从头。
“白云飞,雀儿归,青烟袅袅成晚炊,游子行天涯,日暮寻归途,家乡知何处。明月夜,烛光暖,慈母丝丝手中线,月儿在远方,天涯思亲颜……”
初一(2)班 陈梓蒨
读《品三国》有感 篇3
相信大家都听过有关三国的故事吧,那些故事可以说是脍炙人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关羽,求贤若渴的刘备,……我也是一个小三国迷,但不是对它特别了解。我只知道一些人的小故事,而真正的历史并不知道多少。
然,一本书解决了我的苦恼,那就是易中天教授写的品三国,它让我了解了那段诸侯割据﹑战火纷飞﹑尔虞我诈﹑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历史。
也许人们早就已经对三国中的某些人物有了定义或评论,像诸葛亮,一提起这个名字,人们脑海里就一定会浮现出“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料事如神”“忠贞不渝”这类词语,而一提到“曹操”这两个字,人们就会说这个人老奸巨猾,阴险狡诈,诡计多端,为什么人们的脑海里都会有这样的定义呢?我想,这是因为一本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但它始终是一本小说,不是史书,有许多情节都是为了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而编出来的 ,所以并不可信,但人们往往都会把这些虚构的故事当真,从而使一些人蒙受了不白之冤。
而品三国这本书使易中天教授翻阅各种史书,经过百般推敲,站在政治角度,仔细琢磨才写成的,很值得我们信任。
从书中我知道了人们说的诸葛亮并不使那样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大部分重大的战役都不是他指挥的,但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打的战争都是有政治目的的,目他光远大,是一个治国奇才,只有他的“政府”最像政府,没有*官污吏。可同时他是一个非常重权利的人,心胸并不宽广,在有些的 地方表现的 很虚伪。
而曹操,他也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奸诈狡猾,卑鄙无耻,难不成就因为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断定他是一各奸诈狡猾的卑鄙的人骂,况且他有没有说这句话都是个问题。相反,曹操是一个当时少有的枭雄。他为人心胸宽广,海纳百川,主张唯才是举,所以许多能人智士都来投靠他。有些时候他的举动却确实很过分,但在那个年代,那个尔虞我诈的年代算的了什么呢?
至今中外有多少像他们这样的人啊,有的被白白冤枉,遗臭万年,有的并不是那么伟大,却永垂不朽(不指诸葛亮)。也许只有像品三国这样的书才能为被冤枉的人讨会公道了!
这一切的误会不都是因为人们的不分是非,没有细细的思考就随便下定论的后果吗?
当然,我们不能责怪罗贯中,他只不过在创作小说,更多是站在文学角度考虑的,不能因为他改编历史就去批评他,如果你去批评他不也是一种因为没有细想而直接下定论而造成的误解吗?而且,品三国这本书也不一定是对的,也一定有许多错误的地方,我们不能因为它可靠就把它当最真实的。
读《品三国》有感 篇4
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转瞬即逝,不管是与非,还是成与败,都已随着岁月的流逝消逝了。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用艺术手法编写的《三国演义》流传至今。看完这部小说,我却久久沉迷其中,现在才发现它让我读懂了这么多。
话刘备,让我有感动。
世人的评价中,刘备一直是仁义爱人的代表。说起他的三顾茅庐,更是让人难以忘怀。第一次抱憾而归,刘备并不甘心;第二次是隆冬季节,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没能见到诸葛亮他也没有放弃;第三次终于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盼到了诸葛先生。诸葛亮也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打动,同意出山相助。在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过程中,刘备也受到关羽和张飞的多次劝阻,但他的决心并没有动摇,而是义无返顾,不等到诸葛亮就不甘心。倘若是我,前两次失败定会让我知难而退,而刘备却让我明白:不到最后关头就不要放弃,有时候不可能也会变为有可能,最关键的是心够不够真诚。诚意到了,付出足了,定会有所获。刘备是一个知人善用,谦虚和善的人,他有难能可贵的品质,这让我感动。
谈关羽,让我很敬佩。
说起关羽,“义重如山”用来形容他最合适不过了。战乱之时,他为了保护刘备的甘、糜两位夫人,只得暂时投降曹操。在曹操手下,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让曹操钦佩不已。关羽接到刘备的信要走,曹操一心想留住他,可钱财摇不动他的真心,官爵改不了他的志向,他与刘备是结拜兄弟,那么就要誓死为刘备效劳。这样的忠心有谁不会钦佩?可在如今的社会,有些人为了自己能够赚更多的钱、谋取更大的利益或是想处在清闲的岗位,不惜离开自己工作已久的地方,想方设法地“跳槽”。或许这本是没错的,但在我看来,这是对自己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做一份工作,应该满怀热枕的对待,而不是朝三暮四,人应忠于自己的职业,就像军民忠于自己的首领一样。关羽让我领悟到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义气,他因义重如山而在人们心中有伟大的形象,这让我由衷的敬佩。
论曹操,让我心沉重。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曹操是一个被塑造的反面人物,提起他,不难想起“奸诈阴险”这样的词语,可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他也是一个有头脑、有本领的英雄。在官渡一战中,曹操仅有三万左右的兵力,而袁绍却率精兵十万,战马万匹,最终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北方最强大的敌人袁绍。这正是他参考荀攸的意见,采用混战计中“分人之势”的结果。以及在后来,曹操使离间计让韩遂和马超故意不和,最终让马超兵败走西凉,这个故事也是很有名的。曹操自己有谋略,而且善于发掘有能力的“千里马”,毫无疑问他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单从好或单从坏的一方面来考虑。而且要从多角度综合考虑,就连诸葛亮在荆州驻守人选上,他错选关羽,结果荆州失守,关羽被杀。而刘备也因要给张飞报仇,不听赵云等人劝阻,执意要破东吴,却被东吴军把自己的七十五万大军一夜之间烧得所剩无几。再料事如神的军师也会出错,再令人尊敬的统治者也会因小失大。所以,人还是应该更理性的判断。论曹操,他有功有过,但不能因为他的过失而看不见他的功劳,而在后人的评论中,总有人把他说得一无是处,这让我的心沉重。
读完《三国演义》,再回味一番,作家罗贯中真是下了一番功夫也费了极大的心血。想想这些英雄们个个有胆有谋,令人好生敬仰。看到结局他们个个接连去世,我心中也很不是滋味。但小说依旧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正是应了那句话: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如果你还未读过《三国演义》,那赶紧读吧!它会成为你一生的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