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万里长城的教案(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里长城的教案 篇1
万里长城的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万里长城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里长城的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34个词语。
2、给文章分段,了解课文大意。
3、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4、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
教学难点:用摘录法归纳段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谁见过万里长城?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长城?
二、学习首尾两段。
1、出示第一段。说说哪些词语读重音?为什么?
2、出示最末一段。
(1)指名读。
(2)说说你有什么问题?
三、自学课文。
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文。
1、开火车读词语。
正音:鸭绿江、了不起、为了、成为、得用
字形:魄、嘉峪关、御、巍
2、指名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按课后第2题分段。
首段与尾段有什么作用?
2、第二段写长城的特点,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你能不能从书上找出来?你运用了什么方法?
3、引读。
4、用摘录法归纳大意。
五、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
2、作业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能用“赞叹”、“巍然屹立”造句。
3、熟读课文,读出感情。
4、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理解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比较句子。
(1)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建筑物。
(2)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建筑物。
(3)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
通过比较性朗读,体会意思的不同,说说差异。
2、背诵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文的第二小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看图或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长城的“气魄雄伟”。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长城的气魄雄伟的?用“。”圈出来。
(穿插自己的经验)
2、说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应该怎样读?
3、为什么说长城“坚强、刚毅、庄重”呢?
(作者把长城当作了民族之魂)
齐读最后一句,重点词读出重音。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么长、这么高的长城,不是几年,几十年可以完工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填表:
历史时间离现在多远怎样筑长城长城当时作用
战国时期
2、集体校对、订正。
五、巩固练习
1、用“赞叹”、“巍然屹立”造句。
2、作业本4、5题
地球的周长有多长?(约4万公里)
4万公里的墙需要多少石料呢?
联系长城现在的景观、长度再说说长城的工程浩大。
(2)施工艰难你从课文哪个地方可以看出呢?
为什么要用很多种方法?
师补充:用作长城外壳的条石,整齐,但非常重,每块重达1吨多,它们是怎样从采石头场被运到崇山峻岭之顶的呢?就是在我们拥有巨大马力起重机的今天,这恐怕还是一个难题。我们的祖先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呢?这还是一个谜。
相传明朝修建嘉峪关时,工匠事先计算用砖的数量极为精确,竣工时只剩下一块砖,现在这块砖仍然放在嘉峪关的小楼上,是古今建筑史上计算用料精确度的顶峰。
说说你的感受。
(3)“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作者用什么故事来说明它呢?谁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4)朗读指导。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说说段意。
(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3、汇报。
(“巍然屹立”、“万里”写出了长城的气魄雄伟,第二句强调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用“血汗”和“智慧”修筑起来的,写了这两句使第三句话更显得“理直气壮”)
4、感情朗读。
万里长城的教案 篇3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本单元阅读训练点之——能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在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预设目标:
1、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能正确书写本课的15个生字,理解“刚毅、巍然、浩大”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到万里长城的雄伟壮丽。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全文谈感受,对长城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精读第二自然段,感受长城的壮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一遍读完的同学可以想一想,万里长城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2、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读得动情的学生,并就学生对长城的印象做初步了解。
3、教师组织全班交流。由学生说说初步的印象,引导朗读。教师随机点评。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是分了几个方面来介绍长城的,第二自然段是抓住了长城的什么特点来进行描写的?
2、请你自己用心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段话中哪句话或者哪个词语深深地激发了你对长城的赞美之情,用笔划一划,并且想一想为什么?
3、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教师巡视,并且关注学生划的是什么句子和词语,可以随机做一些交流和讨论。
4、小组交流: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划的句子或者词语和伙伴做一个交流,说说理由。
5、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请学生读读自己划的句子,引导学生重点读悟:
①、“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用巨龙比喻长城:一种中华民族的象征。)
②、“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6、师生合作朗读第二自然段。
7、教师小结:这段话是围绕着“长城气魄雄伟。”这句话写的,按照从远望到近看、由物到人的顺序层层写来。写得多么生动,多么精彩!
四、作业:
写写课后的生字,挑选特别陌生的多写几遍。
从课文中找出至少六个描写长城的词语,并记在心里。
( )长城 ( )长城 ( )长城
( )长城 ( )长城 ( )长城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精读三、四自然段,感受长城的古老和浩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理解部分词语。
1、听写词语:组织学生听写带生字的新词,听好以后自己校对订正。
2、用课文中的词语说说心里的长城。并请学生做简单的解释把词语的理解与长城的形象结合在一起。
3、用自己头脑里的词语说说你了解的长城。
二、精读三、四自然段,感受长城的古老和浩大。
1、是啊,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一座不朽的长城,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又从其他角度为我们介绍了长城,请你认真地读一读这2个自然段,还是划一划你认为深深打动你的词语或者句子,并且想一想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并划出有关的句子。教师巡视,关注学生所划的句子,并做简单交流。
3、组织同桌之间先做一个交流,说说自己的体会与理解。教师参与同桌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读书心得,寻找典型事例准备全班交流。
4、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指名学生朗读,引导学生重要读悟以下句子:
①、“到了明朝,几百万人又进行了整修和扩建,历时200多年,现在我们看到的,主要是明朝时修筑的长城”。
②、“要采制这么多的砖头和条石,并要运送到陡峭的山峦上砌筑起来,光靠肩膀和手,得用多少巧妙的办法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与生命。”
③、“这虽然只是传说,却说明了正是千百万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生命修筑了长城。”
5、再快速地读读3、4自然段,看看你还有特别想知道的知识,还有特别想提的问题。(有一个质疑的环节,可以发现孩子们读懂课文的情况,也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暂时回答不了的'问题还可以延伸到课后。)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请同桌为你做一些评价。
2、找一些你感兴趣的关于长城的资料,与同学们做交流。
第三课时
预设目标
1、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用朗读表达自己对长城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1、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学习《猫》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方法,请你想一想《万里长城》的2、3、4自然段你如何来概括。(每一段的第一句话摘下来加以改动。)
2、这一部分的内容和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联系起来,你发现什么问题?(结构上是总分关系。)那这一部分内容与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联系起来,你又发现了什么?(结构上是分总关系。)概括一、三段的段意。
二、朗读,再说感受。
1、配乐朗读。
2、同学们,现在你对长城一定有了新的体会和了解,你的朗读比第一节的时候更动情了,能对大家说说你的动情理由吗?
3、师生朗读。
三、交流资料。
我们对长城的了解不仅仅限于课文,你找到的有关的长城的资料、知识或者传说故事,与大家一起来分享。
四、作业:
根据提示,写一段话。
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它……
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曹婕
部分参考“名师名校长论坛”中王崧舟老师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的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长城的基本构造,表现简单的重叠,近大远小。
2.进一步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
活动准备
1.图片:长城
2.画纸。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1.欣赏:长城。
教师:你们知道图片上是什么?(长城)
小朋友知道长城在哪里吗?(北京)
谁去过长城?给大家讲一讲你见到的长城好吗?
2.了解长城的基本信息
(1)观察图片
这是我国最古老最伟大的万里长城,是古时候用来防止敌人入侵的军事工程,长城很长很长的,长城很宽,
只有我们中国才有,是世界上的奇迹,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2)长城很雄伟很壮观,很厉害。有的`小朋友去过,有的小朋友没有去过。
没关系,我们今天可以用我们画笔来画画长城,我们就看到了长城。
二、教师示范
1.初步了解长城的基本构造
长城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有烽火台和城墙)
画出烽火台
烽火台的两边是什么?(城墙)
(教师演示画城墙)
2.小朋友可以画很多很多长长的城墙。
瞧!多么雄伟的万里长城呀,我看到长城了,真开心!
3.教师示范城墙的重叠,近大远小。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登上长城可开心了!你也来试一试好吗?
三、幼儿创作
鼓励幼儿大胆绘画,表现雄伟的万里长城。
四、作品评价
请幼儿讲解自己绘画的万里长城,鼓励幼儿编成故事情节。
万里长城的教案 篇5
研究背景:
在现代教育技术在知识信息爆炸的今天,小学生作为学习者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等设备资源,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线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更加亲密地对话。
另外,充分利用学校计算机多媒体和校园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等都是摆在眼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作为传统的语文学科,更好地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中取得最佳的效果,也正是现在研究地最多的问题。本人结合自己课堂教学实际,就省编教材第九册《万里长城》一课,谈谈如何结合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环境等进行学生自主地课堂教学。
案例描述:
【创设情景诱发感情】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伟大的万里长城,同学们回去搜集了许多关于长城的资料,现在就请你们用一到两句话简单地说说你对万里长城的感受好吗?
师小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或深或浅地对长城有了一定的感受和理解,那课文中是怎么来概括长城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关键词。
(板书:气魄雄伟,历史久远,工程浩大)
师:也就是说,课文就是写了长城的这三个方面。那么找到关键词以后,接下来咱们该干什么了呢?(生:研究……)
恩,很会学习,想亲眼见见长城的气魄吗?[播放录象]
上述教学片断中,我结合课文内容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精心创设情境。当学生看到电脑显示的长城巨龙般身躯时,他们被长城的气魄震撼了,有的同学甚至发出了"哇"的轻声惊叹。此时,任何语言都已失去了意义,一幅画已诱发了学生的感情,为他们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学生在强烈的情感驱使下,听到了课文的配乐朗读,看到了气魄雄伟的长城,此时,他们心弦已被拔动了。
【媒体辅助研读课文】
长城的气魄雄伟
1,看了录象,你有什么感觉?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长城的气魄雄伟?
3,随机出示:
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千米。
4,看了这段录象有什么感受? [出示句子]
策略:从"龙"体验长城的雄伟气魄
层次一:形似(视频展示)
层次二:神似(收集出示相关资料)
师:从龙你还能想到些什么吗?
生:龙是我国古代传说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
生:华民族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是吉祥物。所以用巨龙来比喻长城,不仅因为形似,而且蕴涵着我国人民对长城的热爱和赞誉。
生:我知道一些关于龙的成语,比如龙凤成祥,龙腾虎跃,这些都显得龙有吉祥,有气魄。
师:真不愧是我们班的成语大王。(笑语)
生:古代帝王穿龙袍,坐龙椅子……可见自古龙都是至尊至贵的象征
师:对呀,你们有没有电视上见过,咱们古代天子可以说与"龙"这个象征物是分不开的。看来龙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一种崇高,庄重,权威。是一种精神象征,正如**同学说的,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呀!作者把长城比作龙也正是这个意思。
5,指导朗读
6,出示句子:
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的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这成千上万的参观者中会有谁?他们都会说些什么?
(白发苍苍的老人,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蓝眼睛的外国人,海外游子)
师讲述一段海外游子的故事:离开的时候还是一个年纪青青的少年,而如今再次来到这祖国的长城时,已经是白发苍苍,他说无论如何也要回来再看一看祖国这雄伟的万里长城。而当他再次登上这长城时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争答:是太激动了!激动得说不出话了!……
师小结:是啊,不管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语言,都表达了炎黄子孙对长城深深的敬意和爱。能把这种敬意读出来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借助网络研读课文】
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
1,导语:如此让人赞叹不已的长城,是一簇而就的吗?通过课文的介绍,我们知道,万里长城主要经历了哪几个朝代的修筑和扩建?
2,分组合作上网搜索学习
师:好,一起上网去找一找关于这些朝代的长城的资料,并集合全组人的智慧筛选出你们觉得最有意义的资料,用简单的几句话介绍或者展示给全班同学。好吗?
3,小结:今天长城已经失去了它作为防御的功能,但是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那巨龙般的身躯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永不弯曲的脊梁。
4,现在和林老师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段。引读:原来早在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燕———。秦统一中国后,——到了明朝——师:同学们,这么伟大的长城,难怪成千上万的参观者都赞叹说:"——"
网络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资源的大空间,当学生觉得书本介绍的知识不能满足于他的知识需求时,便想到利用互联网来搜索自己想要获取的知识,而此时教师就提供给他们这个空间,并引导他们进行合作讨论,有效地筛选,并且利用软件,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这样一来,原本枯燥的说明段落,在学生生动图片和资料的补充下,显得丰满了很多。
【披文入境升华主题】
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1,导语: 喝水不忘挖井人,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2,生:孟姜女的故事
生: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请生讲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师:这些故事很感人,我们的长城正是这样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
生:光蛮干一定不行。要靠智慧。
师:这智慧在哪呢?
3,指导朗读:
要采制这么多的砖头和条石,并要运送到陡峭的山峦上砌筑起来,光靠肩膀和手,得用多少巧妙的办法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是生命。
师:同学们就光靠肩膀和手啊,这种艰辛能读出来吗?
师:要建筑如此浩大的工程实在并非易事。不仅靠体力,还靠智慧。
4,再次朗读句子:(升华主题)
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的`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领略了长城的气魄和历史,听了关于长城的故事,现在你再来读这句话,有什么新的感受吗?能把它读出来吗?
【利用网络转换练笔】
小结与延伸性练笔:
1,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真不愧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我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可如今却它却时刻在遭受着严重的破坏。
2,林老师昨天在上网的时候,在我们常去的红泥巴网站的论坛里发现这样一册消息。(师在网络上找到准备好的论坛留言。
(内容为:标题:文化建设抢救长城作者:老者
中国的长城正在二十一世纪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大段的长城墙体,烽堠,敌台,都在被人为地毁坏,城砖或夯土被推倒,碑版被充作建筑材料,,旅游爱好者将他们欣赏的残破变得更加残破。在这个建筑物的长城正在被蚕食的同时,中华文化的长城也在面临严峻的挑战。
长城就是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主题。让我们从抢救长城开始!
3,出示被破坏的长城的图片
4,看了署名老者的呼吁。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可做的吗?
5,现在我们马上可以做的就是也登陆论坛,响应老者的号召,为保护长城添一份力量。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吧! [播放歌曲:长城长]
传统的练笔作文方式不少学生觉得是对作文的一种强制,而通过网络BBS论坛,巧妙地结合课文主题,在教师"抛砖引玉"式的引导下,学生面对"老者"先生的号召,并且同学这节课文激发的深厚的情感就会迸发而出。这种笔尖的流泻自然会真实感人,这种不着痕迹的练习不仅有效,也是学生十分喜欢的练笔方式。
教学反思:
整节课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有效的辅助教学。在课上,学生不仅能通过多媒体视频,图片感受情景,还能随时地查阅网络,补充知识。课堂不是封闭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应树立"大语文观",鼓励学生积极上网查询资料,补充课本上有限的知识,对教材做补充,填补空白。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学生乐于查找资料,特别是上网浏览获取知识的习惯。而且,在课堂在查找,筛选和汇报的过程,也是学生一起参与,一起合作,一起探讨的过程。课外练笔分的内容,我充分抓住了网络BBS论坛的优势,先是自己在论坛上实现发布一则消息作"引子",引发学生愤慨之情,进而展示长城被破坏的图片,升华学生的情感,自然的,学生也就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进行了绝佳的练笔训练。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适时辅助, 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