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韩非子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韩非子读后感 篇1
《韩非子》,这绝对是一部巨作,虽然是在几千年前,但是,其中许许多多的思想至今受用。
从小便听过《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等等,直到有幸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竟均出自《韩非子》。
这次,我看的是《外储说左上》,主要讲的是“君之外谋”,其中“说一”的第二段尤其令我感悟颇深。
这段主要讲的是墨子做木鸢与葵与射稽唱歌的故事,就拿第二个故事来说吧,葵唱歌时,大家都轻松又愉快,而射稽唱时,大家又吃力又疲惫,但有人注意到吗?事实上,射稽唱时的效率比葵唱时的效率高出了许多。
这是为什么呢?这便是良药苦口,不要对苦涩的事物产生厌倦,事实上,这往往是最妙的灵药,葵所唱的歌是一颗甜味的糖,让人感到舒坦,射稽的歌是苦味的药,虽苦,但功效甚好,这便是甜苦之分。
那到底该如何抉择呢?忠言逆耳,聪明的人会去鼓励别人,因为他知道这是最好的方法,英明的人会去聆听它,因为他知道,这能创造出最好的功效。
墨子,连他也会做过愚蠢的事,但他,就是聪明人,他知道做木鸢是件傻事,而那些看似平常的事后,却隐藏着良方。
生活中,社会上也是如此,那些最诚恳的劝告,总是不那么顺耳。家中,父母随时的关照与提醒,总是对你最好的话,但在我们耳中,总是那么唠叨,平日,老师的循循善诱,潺潺教诲,是枯燥和无味的,但这又是最富哲理的话语。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人而已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让我们记住这两句话吧,这是我所理解的,但这将永远伴随你左右。
韩非子读后感 篇2
如果要说一部代表先秦法家思想的著作,我认为非《韩非子》莫属了。《韩非子》是一部提倡法治权谋,宣扬君主专制的法家思想代表作。构思精巧,描述非常生动,善于用朴实且幽默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以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这就是韩非主要思想高度概括,一个国家要安定繁荣,君王就得遵循法治、权术和权势的法治思想。韩非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刑不避大夫,赏不遗匹夫”的主张,在《韩非子》中的《定法》、《难势》等篇幅中都有体现。这就是告诉我们,法治制度下人人平等,不管你是平民百姓还是皇亲国戚,也就是常常听到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概念,这是能使国家安定的基本政策。这个主张对于后世历朝历代法治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治国之道的人的条件,韩非在《孤愤》中也给与了论述,“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同时他还对所谓“重臣”给与了解释并且论述了当他们掌握大权后产生的严重后果,这一论也受到了历史无数事实的论证。
韩非的哲学思想遵从老子的思想,是早期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他“道理相应”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老》和《喻老》通过“矛盾”的论证。就是我们很熟悉的矛与盾的寓言故事就是出自《韩非子》,这个有趣的小故事生动形象的阐述了事物的两面性的辩证思维。韩非的有些政治方面的主张是与儒家、墨家相悖的,所以他批判孔孟和墨子。他主张依法治国,而且要用重典,他认为罪行不管轻重,只有重刑罚才能减少犯罪。很显然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是要巩固国家的权威,但是他没有想过这样做却得不到民心,有违“得民心者得天下”。韩非这些政治主张在《显学》、《六反》中都有集中体现。
我们有很多非常熟悉的成语典故都出自《韩非子》,如之前列举的“自相矛盾”,还有“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都是富含深刻寓意的成语故事。
这么看来,我们从小在无形中就受到了法家的哲学思想的熏陶了。
韩非子读后感 篇3
安术有七,危道有六。安术:一曰,赏罚随是非;二曰,祸福随善恶;三曰,死生随法度;四曰,有贤不肖而无爱恶;五曰,有愚智而无非誉;六曰,有尺寸而无意度;七曰,有信而无诈。危道:一曰,斫削于绳之内;二曰,断割于法之外;三曰,利人之所害;四曰,乐人之所祸;五曰,危人于所安。六曰,所爱不亲,所恶不疏。如此,则人失其所以乐生,而忘其所以重死。人不乐生,则人主不尊;不重死,则令不行也。(《韩非子·安危》)
七种安术,前三种讲赏罚、祸福、死生各自依据的标准,第四和第五种讲贤不肖和愚智在君主择臣时的重要性,第六种说明君主一切行事都须遵从规矩,第七种说明君主施政要注重诚信。六种危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必须依法行事,不可破坏法制;第二、行政应顺应人情的自然,不可肆意妄为。
在韩非子看来,国家安危的关键在于君主能否以法治国。危害国家和社会的因素,首先在于统治者破坏法制。一个社会的法制被破坏了,为政者随意妄为,必然使整个国家走向危亡。所以,七种安术,前三种和第六种主要强调治国行政应当有法度规矩,任何情况下不能凭借一己的主观情感和臆断。
用人方面,韩非所强调的同样是“有尺寸而无意度”。韩非认为,贤能和不贤能是需要通过办理具体事务的检验加以判定的,绝不可以凭借君主喜爱还是厌恶。
第七种安术讲诚信,这也是韩非反复强调的。因为法无信不立,君主言出必行,才能在全社会建立起信赏必罚的牢固信念,而赏罚是法令的核心内容。诚信和法令都是治理国家的必要手段。君主倘若靠欺骗愚弄百姓来行政,也就意味着摧毁了君主和法令的权威,可以得逞于一时,但需要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和政治成本,而且一定不可能长久。
韩非讨论安危之道时,着重分析了法治与人心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个好的社会,应当是安定有序的,这符合人情人心,因为人们更喜欢在安定有序的社会中生活。法律是达到安定有序的有效手段。因此,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治,去之而思。”(英明君主的治国之道忠于法律,他制订的法律忠于民众的心愿,所以用它来治国,国家就能治理得好,去掉了它,民众就会思念。)
如此说来,“利人之所害”云云,其实都是指君主做事颠倒是非,无法无天,导致社会动乱混乱。人们朝不保夕,自然“不乐生”“不重死”。一个民不乐生、民不重死的国家,其安危也就不言而喻了。
韩非子读后感 篇4
近来,我们学习了有关韩非的几篇文章。在我看来,韩非阐述观点的方法很特别,不像孔子的循循善诱,不像孟子的比喻,而是用寓言故事。在这么多的寓言故事中,使我最为有感的是那秦穆公使自己的儿子在晋国、楚国做官的事。这一则所揭示的道理很明确,那是“远亲不如近邻”。正如之中所讲:远水救不了近火,远水解不了近渴。怎么来看“远亲不如近邻”呢?举个例子,如果你家着火了,你是寻求你周围的人帮你救火,还是跑到很远请“远亲”来解救呢?答案很明了,你会选择离你最近的周围的人帮助你。
那么,纵眼当今世界,不看别的,来分析一下南海局势。南海海域蕴藏有大量的能源,所以引发了中国同周围国家的主权问题。放下日本和越南先不说,把目光投向菲律宾这个岛国身上。众所周知,目前中菲在黄岩岛对峙了一个月之久,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菲海军抓捕我渔民,首先引起争端,而我国的海监船及时赶到进行施救。放下这些不说,先了解一下菲律宾。菲律宾一个很贫穷的国家,一个空军没有现役战斗机,海军没有导弹的国家,他怎敢侵犯我们至高无上的主权?不是说我们的国家强大,就不允许别国与我们进行争议,而是因为某些国家想要重返亚太地区,组织第一、第二岛链来牵制中国的快速增长。因为中国的迅速崛起,让有些超级大国感到不安了,层出不穷、变化多异的“威胁论”满世界都听得到。菲律宾就是找到了这么一个强大靠山才敢“狗仗人势”的与中国抗衡,这无疑体现了菲律宾的狂妄和无知,他们想攀高枝,得到利益、军援,可是他们的如意算盘是打空了。现在的中国和那些超级大国间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合作领域越来越宽泛,交流也逐渐增强,而菲律宾呢?他们有什么值得让那些大国感兴趣的地方吗?难不成是香蕉吗?那些大国是想阻碍中国经济发展,从而保护自己的霸主地位,而不是和中国玩真格的,因为他们不敢对中国动手,那样只会两败俱伤。可是,菲律宾领导人把那些大国的“意思”理解错误,从而像条疯狗一样乱咬人,还扬言将中国告向联合国,那么,我告诉你,中国可以陪你们打官司,我们耗得起,就算是陪你们玩火也可以!不像你们,渔政船还得借!最先进还是美国二手的服役了几十年的一艘巡逻舰。
冷静下来想一想,如果菲律宾顾及长远利益,同中国一起开发南海,共享资源,那最后受益的是谁。现在美菲“肩并肩”军演,你感觉你的地位提升了,别作梦了!你们只是美国手中的一颗棋子,用完就扔掉了,有谁会傻到帮助一个毫无利益可得的国家,而损失自身利益?在这里,美国就是“远亲”,而中国就是你的“近邻”。所以,我奉劝一句,不要仗着你的“远亲”来骚扰你的“近邻”,否则当你家着火时,“近邻”是不会帮你的。你的既得利益也就眼前这一点。说到底,你不如加强同你的近邻的联系,找一个可以得到长远利益的伙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不要再给大鼻子当狗了,摇尾巴还不讨好。
以上就是我对“远亲不如近邻”的深刻理解。我从韩非子那里学到了,现在再把这句话放在南海,我觉得,依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