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植树的牧羊人听课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植树的牧羊人听课心得体会 篇1
《植树的牧羊人》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语文要素是“默读”。
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四个环节来推进,环节一和环节二侧重于梳理作品内容,环节三侧重于分析牧羊人的形象,环节四侧重于作品主题分析。在设计过程中,我注重“默读”方法的训练,参考《作业本》上“默读”的知识支架,引导学生运用思考型默读、梳理型默读和重点突破型默读梳理、分析,并且三种默读方法是有思维层次的差异。思考型默读和梳理型默读注重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大意,重点突破型默读注重圈画出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形象。在这一点上,我自认为我的设计是有梯度的,是没有问题的。比如,采用思考型默读时,只需要边读边思考就可以了,采用梳理型默读时就需要“圈点勾画关键词语、句子”,采用重点突破型默读给学生明确了研读的段落,运用各种默读方法的策略是不一样的。
但是听完整堂课的录音,整理出课堂实录,问题层出不穷,简直是一堂失败的课。第一,单向交流太多。课堂上的互动形式是多样的,应有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或者组组交流,但是这一节课上我完全忘记了进行“生生交流”,基本上都是师生之间的单向来回交流,整堂课变成了一个学生与一位老师的交流。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认为“倾听是一项最基本的能力”,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要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更多的时候可以在前一位学生或前几位学生的回答之后,请另外的同学进行补充、点评等等。
第二,整块学习时间效果不明显。课堂上,学生需要安静的思考,需要整块的学习时间。在课堂上我有意识让学生进行整块时间学习,但是整块学习之后的互动多数是单向的,导致了生生之间的交流太少,不能明显的凸显学生整块时间学习后的效果。按照当下单元教学的理念,更多的应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方式既能凸显个体学习的成果,还能体现小组集体学习的成果。
第三,教学语言啰嗦、重复。听完这节课的课堂实录,我竟然听到自己重复了几十次的“是不是”。在一些课堂教学专家看来,“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尽量避免,因为这相当于是一句“废话”。当教师问出这样的问题之后,学生心里早已有了答案:是的、对的等等。所以,今后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避免这样的言语形式。另外,教学语言中比较大的问题还是重复学生的回答,没有做到点评与引导。比如:
生5:我觉得应该是他儿子死掉了,后来妻子也死掉了,只剩下他一个人了,还有羊群,所以他才想种树。
师:嗯,不错,因为这个时候,牧羊人相当于生活中已经没有重要的亲人了。要继续生存下去,他就想找一份事业来做,所以他选择了种树。
生15:我觉得他细心是因为他房间里收拾的很整齐,餐具洗的干干净净,可能是比较爱干净吧,把一切东西都收拾的很妥当。房子也修的很好,很结实,一点不漏,在荒凉的地方住着这样的房子,很热爱生活。
师:这位同学提到了餐具干干净净,房顶严实,不漏水,说明他做事特别细致,不放过一个死角。除此之外,在荒凉的地方住着,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着。
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点评基本上意思一致,教师重复学生的话,显得毫无意义。除此之外,教学语言也应该再简洁一些,显得太啰嗦。
第四,教师的导向性过于明显。从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录来看,每一次学习任务的出示很顺畅,每一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很顺畅,整节课都在按照我的思路在推进,都在按照我的教学设计推进,可以说预设与生成保持一致了。这就是“理想的课堂”吗?一开始我觉得是这样,但后来我觉得并不是。因为预设是我一个人的想法,而生成应该是各有各的想法,学生不应该被我牵着推进。尤其是开头导入时对课题的质疑,看似是开放的,但似乎早已将学生的答案框定了。
第五,无法测评默读方法的掌握情况。统编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四、五单元的语文要素都是“默读”,不同单元默读的策略应该是不同的。第五单元的重点应该是用“勾画关键语句”的策略推进默读,那么默读时怎么引导学生哪些是关键语句呢?这一点,我自认为似乎不够。“教—学—评”应该是一致的,课堂上无法测评出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默读”。王少非教授认为“学习活动与评价活动往往是同时进行的,有时就是同一个。”但这一堂课中的几个学习活动均不是评价活动。
总而言之,这是一堂不理想的课,一堂糟糕的课......
植树的牧羊人听课心得体会 篇2
《牧羊女》是一首优美轻快的三拍子歌曲,本节课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最初设计这节课时,有一个观点一直萦绕着我,我努力地想使课堂拥有宽松的氛围,给学生以展示的空间,让课堂成为他们才艺表演的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本着以新课标的要求为指导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灵活的表现三拍子的节奏特点,无论是歌曲的学习、律动的表演,学生的表现都很出色。
纵观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导课中,请学生做热身运动,了解三拍子的节奏和用节奏为歌曲伴奏,是让学生对歌曲的提前感受,紧接着让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在无意识中将注意力集中到歌曲的内容上。
2、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这节课中,针对课堂教学进行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如:你觉得我们哪里还需完善?你对每句休止不同该如何解决?你觉得怎样处理歌曲感情呢?等等。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扮演着“问题解决者”的角色,教师则承担着“辅导者”的角色。老师只是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及设备让学生自己走进音乐世界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去享受美的音乐。
不足之处:
在给学生教授提高歌唱表现力的基本技能时,同时也应该让学生在欣赏别人演唱的过程中发现“表现力”的重要性,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养成自觉“表现”的习惯。在学生学会后,可再给学生范唱或放录音,让学生将范唱和自己唱的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激励学生更好的表现歌曲。
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会欣赏,才能使学生歌唱表现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歌声才能更动听。
植树的牧羊人听课心得体会 篇3
我的孩子今年也上七年级,在上初中之前陪她读过很多的`绘本,不过没有《植树的牧羊人》这一篇,看到部编新教材中七年级上册有这篇文章,我在课前让孩子先读了一下,试探性地问她喜不喜欢这个故事?好在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所以孩子能把握故事的梗概,但一时间却不能说出喜欢这个词来。我想可能在她看来似乎过于平淡了,对牧羊人的做法倒是比较欣赏的。显然凭借孩子们现有的阅读水平和知识储备是不可能真正领会这个故事的精髓的。那我在课堂上该如何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呢?
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解题。植树的牧羊人VS牧羊的植树人有何不同?
这个人的身份是牧羊人文章主要写他‘植树’牧羊是为谋生计,植树是精神追求……对于七年级的孩子,能在解题时答出这些内容,我是很欣慰的。文章中主要的事迹是植树而不是牧羊,自然是要把植树放在前面的。
2、小说文体的介绍。
在讲解文体知识前,我在PPT上打出了本文的背景介绍《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学生读完后,都好像探索大发现似的,说了句这是虚构的啊。从学生的反应中我能理解他们的不解,因为叙述中有太多的真实元素,即便是我自己一开始也以为这是一个有真实原形的故事,
然而事实是它不是。那么作者在故事中有没有透露出蛛丝马迹,告诉我们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呢?
4、深入文本的探究。
通过对比塑造人物。
文章中的牧羊人,是在一个大背景中干植树这件事的,读着读着,仿佛主人公牧羊人站在读者面前一样,那样坚定,冷峻。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他不需要帮助,也不会被打扰,我出现,我离开,一战开始,一站结束,似乎都与他不相干。这就是小说中的形象,具有典型性。为了更好地让同学们体会作者在文中揭示的深刻主题,我引导学生去关注我最后一次与牧羊老人见面的时间1945年6月,为什么不是1944年或者1946年?甚至为什么不是1945年4月或者再迟一点,7月8月?作者的选择这个具体的时间是有深刻用意的。因为1945年5月是法西斯德国投降,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场上的结束(由于编者删减了原文,课文中没有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不只是毁灭,还可以创造,这时候的罗普旺斯,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是正好有一次诠释了这个深刻的道理吗?然而大家只要冷静地思考一下,在二战炼狱般战火燃烧之后的欧洲,罗普旺斯真的可以独善其身吗?显然这是作者在提醒战后的人们应该向往,必须去创造的美好的生活。
好的教学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的过程!
植树的牧羊人听课心得体会 篇4
《植树的牧羊人》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人生意义是本单元的主题词。课文较长,适合对学生进行默读训练。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牧羊人凭借一己之力把荒原变为绿洲,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的力量:持之以恒、无私奉献、积极乐观、求实务真等精神,需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并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一点自己的思考,这部分需要通过精读来完成,略读和精读相结合,是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纪念白求恩》一课夹叙夹议的写法学生第一次接触,《植树的牧羊人》以叙述为主,议论点题,可以要求学生体会不同表达方式的写法,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
从学生上课的表现看,借助课前预习,课后习题一的表格,学生能很快把握作者写作思路,概括课文内容大意,并通过朗读“我”三次见到高原景色的不同,初步体会到牧羊人创作的奇迹,激发对牧羊人的赞叹之情。然后跳读描写牧羊人的句子,品味他身上蕴含的伟大精神,完成立德树人目标。从学生课堂表现看,发言人比较集中,其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意识不强,课堂上有被边缘化的倾向,虽然我不断鼓励,提出课堂上要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但收效甚微,学生一言不发似乎成了习惯,课下还需要再积极了解学生心理,看看他们是一会说还是不愿说。
另外,课外收集生活中像牧羊人这样默默奉献的人,和大家共享这一题,需要家长监督,要不然容易发生放任学生在网上遨游,忘记最初上网目的这样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