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欢迎阅读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本单元也是高中必修的五册教材中的一篇杂文,地位重要又特别,承接着第三册“表达交流”单元学过的有关议论文常识,又要为如何学习同单元的随笔三篇摸索道路。主要学习递进式因果论证思路,理解破立结合方法和论证方法,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能力,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创新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树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关注并能正确评价社会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良知,富有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当代学生是伴随着多元文化成长起来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使他们的视野拓宽,见识大大超过了前代人;社会流行的短平快浅的阅读,使他们追求怪异离奇的情节和搞笑的戏谑语言,而对于真正纯唯美或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反倒缺乏审美能力和兴趣。而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有着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文中针对的背景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远,不利于学生解读文本内容;论述的方式和逻辑层次较有深度;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是众说纷纭。高中生正处于文学鉴赏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提升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如何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赏鉴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掌握层进式因果论证思路是重难点。

三、设计思想

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教学应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有侧重。注重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查阅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关注学生能力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引导的作用,并恰当使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3、阅读鉴赏,“读”是前提。“读”中“探究”问题,“读”中“赏鉴”语言。特拟本文_、二课时的教学方法分别为:读——探究;读——赏鉴。

四、教学目标

理解批判中的立论方法和论证方法,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创新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树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赏鉴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

难点:掌握层进式因果论证思路。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递进式因果论证思路

2.批判中的立论方法和论证方法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选自教参中《拿来主义》“整体把握”)

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提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_后得出结论。

(2)全体齐读屏幕上的内容。

(3)快速阅读全文,准确地标出各段段序,整体把握全文的段落大意及结构。

(4)“拿”“因为……所以……”的句式拟出本文的论证思路或图表。也可以分组讨论,小组解决。(教师巡行,倾听。)

(5)分类活动:能参考选段内容,“拿”文本中的语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拟出一种论证思路的同学请举左手,“拿”自己的语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拟出论证思路的同学请举右手;直接“拿”屏幕上内容加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而拟出论证思路的同学请举双手。

(大概估计一下人数,对参预活动的同学予以肯定)

(6)同学们“拿”出右手或“拿”出左手或“拿”出两只手,出现频率_高的字或举动就是“拿”,“拿”的意思尽管丰富多彩,此“拿”非彼“拿”,但同学们在学习本课之初已经实践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也即占有、挑选和创造。让我们“拿”出热烈的掌声来祝贺和鼓励我们将深入鲁迅的杂文力作《拿来主义》,去感受“拿来主义”对我们当代人思想的冲击力!(多媒体逐层展示“课文题目及作者、出处、体裁,见“板书一”)

2、探文章背景、出处的来由

模拟解说员的身份就着板书讲解。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来由: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了“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可根据需要,让学生预习、思考后解说,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补充。)

3、探究论证思路

(1)初探论证思路

①针对上述“分类活动”结果,“拿”出右手或“拿”出左手或“拿”出两只手的分别选派代表汇报结果,展示其个性化解读。

(教师巡行倾听,对交流结果进行评价、点拨。多媒体逐层展示,语言可以与学生表述的不一致,见“板书二”)

②师:课文的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劈头一个关联词“所以”,诱惑了同学们的思维,让我们认为前面所论,都属于“自己来拿”的原因。那就请同学们共同将思路图(见“板书二”)转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串读一遍。

因为一味送去,有往而无来;一味送去,必沦为讨残乞丐;听凭“送来”,受恐吓怕,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二探论证思路

①师:同学们,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的同学们准备好了吧?我们要继续在《拿来主义》中探奇。

(多媒体展示“板书三”)

②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串读一遍“板书三”。

因为听凭送来,盲目接受,深受其祸害,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因为我们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所以,主人就是新主人,宅子就会成为新宅子。

(3)三探问题

①《拿来主义》论证思路到底是什么?

(学生比较、讨论、归纳。教师巡行,倾听)

师补充:初探二探两相比较,前者只体现因果论证,后者不仅体现因果论证,还能更深层次的展示了层递式说理,层层推进,环环连扣。二者孰浅孰深,自然彰显。对《拿来主义》论证思路、结构的分析和理解,只要尊重文章事实和观点,都是仁者之见,智者之识,没有绝对的对错之界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收集更多人对本文思路、结构分析的不同看法,互相交流,凭自己的“志”,“拿”他人之石来攻己之玉,深入“险远”探得新的合理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思路。

②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学生比较、讨论、归纳。教师巡行,倾听)

师补充:我们把目光再次聚集到教参中《拿来主义》“整体把握”的选段内容(回放多媒体),请同学们在“揭露”“批判”二词_上“破”字,在“提出”一词_上“立”字,看看变化,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整合对本问题的看法。

(多媒体逐层展示关键词:先后、铺垫、对比、衬托、破立等。见“板书四”)。

小结:一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否定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个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以立为主,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二“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4、课堂延伸,拓展思维

如果我写《拿来主义》,我会怎样构思?请拟出写作提纲,详略不限。

(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创新意识。)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篇2

[教学要点]

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

一、诵读鉴赏第8、9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

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加点字板书)

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全盘接受的人。(加点字板书)

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加点字板书)

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加点字板书)

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对本文的学习,有助于我们的议论文写作,避免枯燥生硬的说教,力求具体生动形象,达“润物细无声”之效。

板书:

5.学生自由朗读8~9段,体会比喻说理的妙处。

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10段

1.集体朗读第10段。

2.多媒体显示:

阅读本段,完成下列题目。

(1)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2)“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3)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限填两字)

(4)请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选四名学生回答。

三、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三段

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近七十个年头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

最后,“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五、探究性思维训练

1.以“拿来主义”审视已学的中国古代文学或外国文学作品,说说“拿来主义”提倡的“占有、挑选”原则。

2.以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依据,说说他对“拿来主义”这一主张是如何实践的。

3.以“拿来主义”审视我国的改革开放,说说“拿来主义”提倡的“占有”“挑选”“创新”三原则。

4.“送去”就是“崇洋求荣”吗?

5.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如何看待“送去”与“拿来”?

请同学们任选二题与同桌讨论交流。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深层探究。

材料1 ……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地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

材料2 “五四”以后,鲁迅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进展,他虽未斩断与尼采思想上的联系,但所取于尼采的,已有别于前一阶段。

为配合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时代需要,鲁迅强调了尼采彻底破坏旧传统的反抗精神。他把尼采和易卜生、托尔斯泰一起称为“近来偶像破坏的大人物”,赞扬他们“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手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他坚信“旧象愈被摧破,人类便愈进步”。他提倡树立尼采那样不怕孤立的精神。

鲁迅在这一时期对尼采的批判态度也是很鲜明的。到1919年,他已感觉到尼采的超人“太觉渺茫”,他批判了自己在前一阶段所接受的尼采的“置众人而希英哲”的思想。

鲁迅和尼采的彻底决裂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1934年,他在《拿来主义》中写道:“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次年,他进一步指出,尼采的超人哲学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发狂和死,另一条是收缩为虚无主义者。

早期鲁迅曾以尼采的新理想主义和唯意志论为理想,希图改造国民精神以挽救祖国的命运。“五四”时期,他把尼采“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学说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武器,以尼采的“超人”精神鼓励人们不怕牺牲改革旧弊。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批判了尼采脱离现实、脱离人们的思想观念,但依然肯定尼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精到而深邃的观察。鲁迅正是把尼采学说中某些有用部分加以吸收改造来充实和阐明自己的观点的。

材料3 据柯文辉的《艺术大师刘海粟传》、吴作人等的《徐悲鸿》、梅绍武的《我的父亲梅兰芳》等人物传记及20世纪30年代的一些文史资料介绍:1934年刘海粟一行在柏林巴黎广场普鲁士美术馆举办中国画展极其成功,大长民族志气,“获得无上光荣与极大成功”;1933年,徐悲鸿在西欧举办中国画展,震动了西欧各国艺坛,破除了西方人轻视中国文化艺术的偏见,在世界艺坛上弘扬了祖国的绘画艺术;1935年,梅兰芳应邀访苏演出,这次演出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中苏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爱国之举。

仔细揣摩课文第一段文字,语含讽刺,带有贬义,应从两方面理解:第一,这是鲁迅先生的偏见,鲁迅是伟大的,他有许多真知灼见,但并不等于他对任何人任何事的评价总是客观的,全面的;第二,不应脱离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生硬地理解,为了加强讽刺力度,杂文语言是可以带有主观色彩的。

所以,我们对《拿来主义》,同样要“运用脑髓”“自己来拿”。

材料4 正在进行的“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我们“拿来”了十五个国家的十八个城市的电视节目。人家的艺术,我们可以观摩、思索、借鉴,既开阔了观众眼界,又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电视艺术,可谓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

这是“拿来”。此外,还有“送去”。据了解,明年,本市将在汉堡举办“上海电影周”,在澳大利亚举办“上海儿童电影周”,上海杂技团,舞剧《大禹》将赴欧、美、加、日等国演出等等,真是进进出出,热闹非凡。

“拿来”和“送去”,这便构成了中外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会使我们文化更充实,更成熟。切勿一提“开放”,就担心人家那儿的“苍蝇”和“蚊子”,只要注意借鉴,我们就可大胆地“拿来”,也可大胆地“送去”。

材料5 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的成分。“有容乃大”,中国人民是最“有容”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好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正表示了这种精神。

但是,中国不但能“拿来”,我们也能“送去”。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

可惜的是,西方国家自从产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上其余的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向西方学习,中国也不例外。今天,中国人民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在此情况下,我们认为,既然西方不肯来拿,我们只好送去了。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们必须认真完成。我们必须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送给世界各国人民,使全世界共此凉热。

(选自季羡林《东学西渐丛书》)

六、布置作业

1.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方法说理,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请编出能够阐述“拙劣的模仿会导致丧失自己原有的东西”的寓言故事。

提示:庄子《邯郸学步》 伊索寓言《鹞子和天鹅》 成语故事《东施效颦》

2.运用“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运用扩散思维进行不同的立意。

提示:

①农夫的愚昧、蛇的狠毒。

②农夫把爱看得比生命更重要,高扬“爱”的旋律。

③保护野生动物是人类的职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允许有不同的立意,言之成理即可。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德育渗透:

我们青少年怎样去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日流”“韩潮”的不断浸入,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面对。

教学方法:

阅读理解 归纳比较 疑问探讨 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前调查;爱看韩剧的人有多少

爱看日本动画片的人有多少

你们家使用的电器都是什么牌子

二、 面对这种“日流”“韩潮”的袭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之星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拿来。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来看《拿来主义》余下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部分。

三、 掌握文章的思路

〈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

〈二〉⑤—⑨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三〉⑩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 研读课文、

1、 第5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摩登”:时髦,将一味“送去”说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其讽刺意味很浓烈。

“吝啬”是针对第三段的“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5段结尾说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请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理解?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

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自己来拿:要有选择,自己拿。

3、前四段内容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它们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特点、实质、利弊方面比较)?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特点 不送不拿 主动送去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实质 惧外 排外 媚 外求荣 自欺欺人 爱国 和平交往

利弊丧权辱国 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文化堕落 主权丧失

贻害子孙 人自成为新人

文艺自称为新文艺

4、文章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种类 表现 实质

孱头 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外,虚伪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 片 崇洋媚 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5、第9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喻体 本体 具体做法

鱼翅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使用,吃掉

鸦 片 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精华与糟粕共存) 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 有害的适当保存一点,可作为反面教材的部分 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 反动腐朽部分应完全摒弃 走散

比喻论证: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例如《说嫉妒》:“嫉妒不但害人,而且害己。从心理上分析,嫉妒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疮痍”,“整天处于一种既不舒畅、极不安宁的境况中难以解脱”。

这里把嫉妒比喻成毒虫,有力的论 证了嫉妒害己的观点。生动而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强了说服力。

6、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最后一段

(2)简要说明每一句话的内容。

句数 内容

① 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② 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③ 拿来主义的结果

④ 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⑤ 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五、 小结:

当前社会上有很多种学习古人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

1、韶关市27位学龄童在韶州府学宫参加开笔礼。他们端正执笔,朱砂开痣,茶奉双亲,在孔子像前接受启蒙老师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

2、京剧进入小学课堂

3、佛山祖庙开笔仪式

4、郑大化工学院20xx级毕业生,选择汉服做毕业学位服合影,并给老师行礼。

5、穿着汉服向屈原像行礼。

六、结束语

每一位爱国的青少年,当我们面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形式多样的外来文化,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做一个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者。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总体理解文意

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设想】

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3题进行。(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

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题解导入:

“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

(1)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外卖国

(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

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

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词语描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画出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性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鬼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论述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鞑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事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论为殖民地,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

(3)思考第4小节中“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作者为什么“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或“送来”—指有目的的、带有恶意的输出。

“抛给”是贬义,用鄙视的目光给人,而不是出于善心的施舍。

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既写出对卖国政府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3、布置作业:

(1)熟读1-4小节

(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思考文后练习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检查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冠冕(miǎn)堂皇礼尚(shàng)往来自诩(xǚ)残羹(gēng)冷炙(zhì)孱头(càn)脑髓(suǐ)蹩进(bié)玄虚(xuán)

2、讲读课文后半部分(5-10节)

(1)指名朗读第5-7节。

(2)思考问题:

①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哪些词语饱含了讽刺的意味?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先用“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推上文,然后提出自己“拿来主义”的主张。先破后立。“摩登”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用“吝啬”与上文的“大度”进行强烈的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一步讽刺。

②“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为什么要把“送来”和“拿来”加以区别?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2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送来”的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所谓的“送来”,就是贪得无厌的侵略、掠夺。“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里“运用脑髓”是指独立思考,“放出眼光”是指鉴别精华与糟粕,“自己来拿”是指独立自主的选择。一“送”一“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将二者严格区别,既可以辨是非,澄清人们“吓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3)齐读第7节

(4)指导阅读

8、9两节思考问题

①作者以什么作比方来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三种错误倾向?“拿来主义”者采取怎样的态度?

学生回答,教师择要板书:作者把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

拿来主义者的态度--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孱头—怕、徘徊--害怕继承(逃避主义者)

错误的态度昏蛋—怒、烧光—拒绝继承(虚无主义者)废物--慕、吸鸦片--全盘继承(投降主义者)

②本来继承文化遗产,是一个很深奥的理论问题,可经鲁迅先生这么形象地一论述,就使得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第8小节最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那么“拿来主义”者究竟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呢?

学生回答:他占有,挑选。

教师明确:“占有”是就态度而言,“挑选”是就方法而言。

③“拿来主义”者占有哪些东西,怎样进行挑选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择要板书“鱼翅”—精华—吃掉(吸收)

“鸦片”--毒品(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药用(治病)

“烟灯烟枪”--旧形式(有害的可做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毁或展览(教育)“姨太太”—腐朽(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东西)--走散(消灭)这样就能够做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5)课文第10小节共5句话,讲了哪五个问题?

A、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B、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

C、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

D、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E、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教师小结8~10小节的内容:

对待文化遗产“占有”是前提,“挑选”是关键,创新是目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语气斩钉截铁,挑选的标准在是否于我们“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只有借鉴吸收文化遗产,加以创新,才能为我所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照应前面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因果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分析说理方法。课文的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劈头一个关联词“所以”提示注意:前面所论,都属于“要自己来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文章显著的特点是使用比喻论证。

(3)鲁迅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语言的特点是犀利和幽默。犀利是能够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就深刻揭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犀利的语言多用于揭露敌人,鞭笞丑恶,也用于一般的剖析事理,揭示矛盾。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只有五句话八十二个字,集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作选择,加判断,都深中肯綮、无可移易。每一句都是精确、犀利的典范。

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论辩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九段的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作者对于如何占有,怎样挑选,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题目虽大,道理虽深,却能以小喻大,深入浅出。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这就是幽默的力量。鲁迅的幽默和风趣,显示了他的非凡的观察力和一个成熟的思想战士的特点。”(课后练习三)

4、作业:

⑴、交流课后练习完成情况。(课后练习也可在理解课文时进行)

⑵、归纳字词,预习新课。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