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高二语文《鸿门宴》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鸿门宴》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及切入点
1、目标
(1)使学生立足文本,结合《史记》资料,深入而全面地了解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
(2)学习从不同的人格魅力中汲取力量,使学生充分体会文学形象所蕴含的崇高美;
(3)学习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2、切入点
刘、项二人皆有王者之气,二人皆是盖世英雄,但其命运迥异。项羽失败、刘邦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项羽失败了,可是太史公还是客观地记录了项羽的生平功绩,并把他列入帝王才能进入的“本纪”里面。教学时从探究刘邦成大事的原因以及相遇的人格魅力中切入。
二、教学过程
1、师生概括《鸿门宴》中项羽与刘邦性格特点
师:在《鸿门宴》一文中,刘邦的灵活善变、善于笼络人心与项羽的易怒暴躁、胸无城府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为刘邦最终夺得天下、项羽最终失去天下做好了铺垫,那么,两人成功与失败的性格原因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的情况加以补充,来全面认识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及成败原因。
2、学生交流阅读《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的情况,全面把握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及成败原因。
材料一: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职道旁。诸强或言诛秦王。沛公曰“人已服降,又杀之,不详。”遂西入咸阳,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反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材料二: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师生总结:
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刘邦非常善于笼络民心,这是每一个成大事者的必备性格因素,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项羽与刘邦相比,非常残暴,民心背离,这是他失败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材料三: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材料四: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师生总结:
从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刘邦非常有自知之明,他不仅善于笼络民心,而且对他身边每个人的才能都了如指掌,能够知人善用,而不是自尊自大,所以能够使身边的人才能够人尽其能,这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范增却也不能重用,这一点在《鸿门宴》中已经展现出来,后来中了刘邦的离间计,致使范增病发而死,在最后被灭亡的时候,项羽仍然认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其刚愎自用、没有自知之明的特点暴露无疑。“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真是千古真理。
3、项羽身上有如此多缺点,司马迁却把他放在本纪部分,可见,在司马迁眼里,项羽身上还是有许多闪光点的,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从《史记》中读到的'写项羽优点的事件,从中学习司马迁评价人物的客观、公正的态度。
材料一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材料二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材料三
项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引悉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材料四
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十数百人。
材料五
乌江亭长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师生总结:
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在项羽身上,固然存在着许多缺点,但司马迁不因为其缺点而否定他的优点,他少有大志,用兵如神,英勇顽强,不苟且偷生,都是他的人格魅力。从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到司马迁做为史学家客观、公正评价人物的态度,这一点,
无论对我们在作文,还是现实生活中对人、事的评价,都是非常重要的。
4、拓展延伸
项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批评他的刚愎自用、沽名钓誉。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谈谈后人对项羽的看法。
交流、讨论。
咏项羽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三、作业
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项羽或刘邦的看法,要注意客观、公正地评价人物。
高二语文《鸿门宴》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
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
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史记》的知识,快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三、问题设计:
①全文按鸿门宴的前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
②宴前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精炼的词语概括。哪件事是“导火线”,这一部分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四、学生带着问题②诵读(1─2)节,教师指导学生不懂之处。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在理解(1─2)节的基础上诵读(3─4)节。
第二课时
六、学习(3─4)节
七、问题设计:
①宴中这部分共写了哪几件事?它围绕对刘邦的态度反映了项羽、范增之间什么矛盾?
②文中的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的特点?通过他们的哪些言行表现出来的?
八、学生带着问题①②读(3─4)节,并让同学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布置作业:
⑴背诵(3─4)节
⑵完成练习(二)P91
第三课时
十、先检查学生背诵(3─4)节情况。
十一、先齐读(5─5)节,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其中问题。
十二、再齐读(5─7)节。
十三、问题设计: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十四、整体把握全文的写作特色,并要学生自己分析项羽、刘邦的形象。
高二语文《鸿门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说出“王”“纳”等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能阐述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及其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的方法;能在赏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的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受性格对人物命运的影响;能对历史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难点】:
能对历史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重点】:
能阐释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及其效果。
【教具】:
板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基本疏通了本文的字词,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同学们都知道,鸿门宴在楚汉相争中具有序幕的地位,然而有人说,鸿门宴虽然是楚汉相争的开端,却早就能看出最后的结局是谁胜谁负。学完今天的课,也许对此,我们会有自己的答案。
二、分阵营
既然鸿门宴是场饭局,那么我想请问同学们,都有哪些人参加了这场饭局呢?
(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项庄)
谁和谁是统一战线的呢?
(刘邦、张良、樊哙:刘邦阵营)
(项羽、范增、项庄:项羽阵营)
我们似乎遇到了一个问题:项伯到底应该划分到哪个阵营?是应该归入到项羽队?还是刘邦队?如果划分到刘邦队。为什么?(因为他帮助过刘邦)怎么帮的呢?(一是通告消息,二是在宴会上“以身翼蔽沛公”什么叫“翼蔽”沛公,说明项伯对刘邦是真心的)
那项伯为什么要帮刘邦呢?什么理由?
三、析刘邦
(项伯和张良有交情)这个交情怎么样?靠得住吗?你能找到依据吗?(项伯杀人,张良“活”之,有救命之恩)
这个交情看起来蛮牢靠的,那同学们,你们觉得项伯是不是完全卖张良面子,才帮刘邦的?刘邦自己有没有发挥作用呢?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邦的个人行为促使项伯帮助他呢?
1、兄事之。
2、约为婚姻。
3、说了一番话
A吾入关……而待将军(陈述事实,有说服力)
B所以遣将守关……非常也(偷梁换柱,半真半假)
C日夜望将军至(说谎,全假)
刘邦的话是虚实结合,真假参半,最让人难以琢磨,但想想又有道理,所以能让项伯选择相信刘邦的`话。
如果是你,你能说出这三句话吗?为什么刘邦能说出这样的话?
(刘邦是个能屈能伸,随机应变/虚伪善变、工于心计的人)
四、析项羽
那这样讲起来,刘邦买住了项伯,项伯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内奸。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杀掉刘邦以及最后败给刘邦,都要怪项伯咯?项伯是不是应该承担所有责任?项羽自己应不应该承担部分责任?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左右讨论下,你从本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找到依据。如果你没有依据乱讲,那项羽要生气的,项羽的粉丝也要生气的,所以我们讲话要有理有据。
闻知刘邦拒关欲王关中,即大怒欲攻之。(性格暴躁/率真)
项伯夜见沛公而不追究项伯,反听信项伯之言。(头脑简单/直率单纯)
暴露曹无伤。(幼稚/单纯)
范增数次暗示(数目项王)而不应。(妇人之仁/仁慈)
樊哙入帐,杀气颇重,却壮士呼之。赐之酒食。(敌友不分/爱惜勇士)
刘邦逃走而不追。(犹豫迟疑/仁慈大度)
我们从这些事情当中,分析发现,项羽自己在这次历史事件中错事了多次杀掉刘邦的机会,以致养虎遗患,兵败垓下。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能不能从这些事情中分析下项羽的性格?
我们这样分析项羽的性格,实际上潜意识里是站在胜利者的立场上,说项羽这么笨笨的,蠢蠢的,好无能。可是我要说,我就喜欢这样的项羽,你能认可我的观点吗。如果你认可我的观点,你觉得文中项羽的哪些言语哪些行为能让你觉得喜欢他呢?(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我们换了一个角度看项羽,发现他变可爱了;那我们现在回头,也换一个角度看刘邦,会发现刘邦就变了,变可怕了。
五、结语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鸿门宴》,分析项羽、刘邦的任务性格,透过任务性格,感知人物形象,也在此过程中,尝试对历史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我们发现,站在不同的立场,用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阅读过程中,也能多多做这样的思考。
高二语文《鸿门宴》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鸿门宴》课文复习。掌握课文背诵,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完成文言知识归纳。
2.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励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
3.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所有学生能充分发挥所长。
教学形式:
1.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课文复习。
2.通过由学生自行组织角色表演,形象化地背诵课文,展示人物性格,掌握翻译技巧。
3.课外独立进行语言知识归纳。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背诵与文言翻译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本节活动课的难点。
2.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文言语言知识归纳。
教材及教学对象分析:
1.本学期采用新教材,文言文占课本比例的40%,全部篇目都有背诵要求。课文背诵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古文背诵对学生有一定难度,授课时集中背诵,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2.《鸿门宴》一文要求背诵的三、四自然段,以人物对话和人物动作为主,背诵难度大,但角色个性鲜明,形象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能调动学生兴趣,在参与中记忆深刻,有利于背诵。
3.所教学生,自高一入学以来,已引导进行文言归纳,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知识归纳应能独立完成。
教学时间:
一课时(45分钟)
教学设备:
电脑、实物投影仪、CD唱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音乐引入:《十面埋伏》
(设计目的:制造气氛,把学生情绪带入本课特定的氛围中)
教学目标:《鸿门宴》复习课
1.复习课文相关知识。
2.通过表演形象化地背诵课文,加深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3.进行文言语言知识归纳和检测。
二、复习过程
1.作者和出处提问:作者——司马迁
(幻灯片:司马迁像)
提问:出处——《史记》(幻灯片:司马迁和《史记》)
(设计目的:通过图片和幻灯,形象而快速地巩固文学常识)
2.情节提问:根据图片简单地讲讲《鸿门宴》的故事。
(幻灯片:《鸿门宴故事》1~~10)
(设计目的.:形象化地回顾课文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三、四段的情节背景)
三、表演过程
[过程(一)、(二)由科代主持]
(一)科代:
1.交待故事背景(幻灯片:历史背景,鸿门宴遗址)
(设计目的:巩固历史背景知识,增强表演的可感性)
2.交待表演要求:四个小组,古装版考查同学的背诵,
现代版考查翻译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设计目的:提倡自主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有
所长的学生的组织能力。)
(二)表演开始:顺序1.古装版:2.现代版
(背景音乐)
(设计目的:“古装版”是以表演形式背诵原文,有旁白、人物对话和动作;“现代版”是以表演的形式考查现代汉语翻译,有人物对话和动作。通过表演,可以了解学生对背诵和翻译掌握的程度。)
(三)老师总结:背诵、翻译和人物性格表现
背诵检测:
1.课后练习二(投影:课本,讨论答案)
2.小测题(幻灯片:默写测验,讨论答案)
(设计目的:考查背诵)
四、语言知识归纳
1.归纳要求:(幻灯片:语言知识归纳要点)
2.小组讨论,推举小组最好的一本笔记。
(设计目的:课外自行整理,提高文言语言知识归纳能力。同学之间互相检查、督促,老师表扬、肯定。)
3.以学生笔记为例讨论归纳要求
(设计目的:指出同学归纳中的优缺点,提供范例)
4.明确归纳内容
(设计目的:指导学生修改归纳,提高日后归纳文言语言知识水平。)
5.检测:
(1)小测
(2)互改
(3)表扬(幻灯片:语言知识小测验)
(设计目的:考查语言知识点,表扬鼓励)
五、课外作业
1.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修改归纳笔记
(设计目的:进一步巩固本课教学目的)
六、教学流程图
音乐引入
教学目的
复习
4、项王未有以应,为什么?
1)秦末之乱
2)怀王之约
3)刘邦之功
——樊哙以理服人,直言进谏,杀刘则将走秦朝灭亡之路
项王无以应,不知如何应对,看重道义,但缺乏政治才能,更无政治眼光,和相应的权术
归纳:不理智、重感情、重道义
七、拓展
对比项羽和刘邦的两首诗歌,分析形象
项羽
勇武过人,但至死都迷信武力,有情有义,但不懂政治;
刘邦
人品低劣,但精于政治,渴望人才,善于用人,终成帝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