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研究报告

欢迎阅读成语研究报告(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研究报告 篇1

在我们身边,常常听到很多名人的名字,相信打家也看过不少成语故事书。可是你了解这些名人的名人背后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所以这次我们探索“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调查方法 网上浏览 查阅有关报刊 阅读有关书籍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

有名的学者。 结论

匡衡“遂成大学”的主要原因:(1)、它本身勤奋好学,不懈努力;(2)、主人的支持和帮助。

在历史长河中名人的成语数不胜数,如抱薪救火、负荆请罪、悬梁刺股……成语中的名人给了我们许多可学的知识,我们为这些名人的聪明才智感到敬佩。 通过大量收集成语故事,我发现我国的成语是奇特的,他们是有一个故事变成的,这些故事来自战争、生活、学习……

成语研究报告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文化民族,成语就是文化民族的结晶之一,老师说每个成语都有名人故事。于是,我就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做了一次研究调查。

二、调查方法:

1. 查阅有关成语中名人故事的书籍,了解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2. 上网浏览,通过网上途径,搜集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3. 阅读报刊,了解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三、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成语名人主要内容

书籍入木三分王羲之晋朝王羲之写的字非常有力,相传他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渗入木板已有三分了。

上网浏览程门立雪杨时宋代杨时在下雪天拜访著名学者程颐,程颐暝目而坐杨时不敢惊动,在旁等候,程颐醒来时门后积雪已有一尺多深了。

报刊草船借箭诸葛亮东汉末年,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最后挫败周瑜。

四、结论:

1. 成语里的确有名人故事,是有名人故事演变出来的。

2. 这些成语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上和生活中都会运用到。

3.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中还有许多名人的品质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4. 这些成语都有一定的道理,激发我们努力学习,开发我们的道德思想更上一层楼。

成语研究报告 篇3

一、 问题的提出:

成语是一种形式简洁的词组或短语。一些成语中含有有趣的名人故事。这些成语都出自哪本书呢?它们想表达的都是什么意思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做了一次调查。

二、 调查方法:

1、 查阅《成语故事》、《成语大全》等书籍。

2、 询问父母。

3、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积累成语。

三、 调查到的资料:

信息渠道

成语

出处

历史时期

主要人物

《成语故事》

废寝忘食

《论语》

春秋

孔子

课本

入木三分

《书断·王羲之》

晋朝

王羲之

课本

程门立雪

《宋史·杨时传》

宋代

杨时

课本

完璧归赵

《史记》

春秋

蔺相如

课本

水滴石穿

《鹤林玉露》

宋代

张乖崖

课本

买椟还珠

《韩非子》

春秋

郑国人

妈妈讲述

望梅止渴

《世说新语》

三国

曹操

废寝忘食

孔子在64岁那年开始周游列国,楚国叶邑的大夫发现孔子学习时废寝忘食。

入木三分

晋朝的皇帝要去北郊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然后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发现,王羲之写的字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

程门立雪

宋朝的杨时在读书时遇到难解的问题,于是他便和游酢去请教他的老师程颐,得知程颐正在休息后,在门外一直等到程颐睡醒。这时门外的积雪已经有一尺都厚了

完璧归赵

蔺相如通过他的才智把和氏璧完好无损的送回了赵国的故事。

水滴石穿

宋朝有个名叫张乖崖的县令,他发现一个小吏从府库中偷了一枚钱币,就告诉小吏积少成多水滴石穿。

买椟还珠

郑国的一个人想买装珠宝的盒子,用高价买下,却把珠宝还给卖珠宝的人的故事。

望梅止渴

曹操为了让士兵打起精神,继续行军,虚构了前面有一片梅林,使将士有了希望,走出了没有水的'地方。

四、 结论:

一个个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要多在生活中积累这些有趣的成语。

五、 建议:

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应该在生活中多积累一些,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买《成语故事》或《成语大全》等书来读一读。

成语研究报告 篇4

一、问题提出

在很多广告中都会使用成语,经常会把成语中的个别字换成和商品特征相关的同音“字”。那么,修改成语的广告有哪些呢?商家为什么要修改成语?在广告中使用修改后的成语是好还是坏呢?

二、研究方法

1、查阅网上的文献和书报。

2、网上查找资料。

3、询问身边的人。

三、资料整理

1.在查找的资料中,最早在几十年前,上海梁新记牙刷店有幅广告画,画上有一个人拿着钳子拔牙刷上的毛,广告画上写着着:“一毛不拔”。这个牙刷广告利用“一毛不拔”这个成语很好的表现了牙刷毛结实不掉的优点,也很容易让人记住。还有比如“有口皆杯”(酒类广告)、“洗出望外”(洗衣广告)、“默默无蚊”(杀蚊剂广告)“一夫当关”(双鱼牌挂锁)之类的成语谐音广告。在网上查到,有一个网友拍摄一张沙坪坝区某茶楼的招牌,招牌上的名字叫“茶言观舍”,这个修改来自于了成语“察言观色”。

2.在查找的资料中,很多作者分析了商家为什么采用修改成语的这种方式。主要观点有:

第一,商家运用成语同音字作为广告语,主要目的在于吸引顾客,顾客通过那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能联想到自己的商品,当有需求时就会想起该商品。

第二,我们国家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历史典故,还有古代谚语、歇后语,成语对事物和活动的表现力极强,比一般词语有更强的表现力,具有鲜明、生动、形象的特点,方便记忆,朗朗上口,也符合广告用语的要求。

3.对于修改成语是好是坏,不同的人看法也不同。广告中频频出现的这类谐音成语,有报纸报道了这样一个采访,渝中区某小学语文教师陈老师认为,这种成语实质上是伪成语,对语文教育产生危害。有一天,她上课时曾讲到“随心所欲”这个成语,竟有同学举手纠正:“老师,你写错了。随心所欲的‘欲’错了!”他的理由是:电视上浴缸广告中说的是“随心所浴”。显然这个广告中对成语的修改教给了孩子错别字,起到了不好的作用。

但是,也有人认为广告中那些使用恰当,修改合理,语言优美的`广告语可以起到让人赏心悦目的作用。同时也宣传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成语文化,让人们通过广告学习了更多的成语,提高了语文水平。

四、研究结论

1.如今广告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特别是广告语都具有让人过目不忘的特点,对于孩子或者那些并不懂得成语正确书写的人来说,大家默认广告用语是规范的,自然也就学会了成语中的“错别字”。因此,建议广告用语不能随意篡改成语中的字,不要使用错别字。

2.避免负面作用要做到广告语使用规范,比如避免用语中出现“极品、神奇、之最”等等最高级用语,因为这种文字的使用往往名不副实。更有那些广告用语纯属欺骗、误导人们,在语言上制造“陷阱”,使人们产生错误的认识并做出错误行为,这显然也不可取。

3.那些商品特点和成语含义基本一致,对成语使用的很合适的广告应该进一步鼓励。这些广告不仅能让人们很好的记住商品,还能让更多的人学好成语。

成语研究报告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身边,常常听到很多名人的名字.相信大家也看过不少成语故事书.上次我们刚写完了自己姓氏名人的研究报告.这次我们就要继续探索“'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多些了解我我们身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吧!

二、调查方法.

1、网上浏览.

2、查阅有关报刊.

3、阅读有关书籍

三、资料整理.

调查方法 涉及资料 获得信息

1、(上网) (成语名人)

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项羽 刮目相看——吕蒙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诸葛亮 一鼓作气——曹刿

投笔从戎—— 班超 负荆请罪——廉颇

完璧归赵——蔺相如 凿壁借光—— 匡衡

指鹿为马—— 赵高 纸上谈兵——赵括

精忠报国—— 岳飞 闻鸡起舞——祖逖

入木三分——王羲之 卧薪尝胆——勾践

乐不思蜀——刘禅 图穷匕见——荆轲

胯下之辱——韩信 煮豆燃萁——曹植

一字千金——吕不韦

2、(上网) (成语故事

《不耻下问》 《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一饭千金》

《凿壁偷光》

《望梅止渴》

3、(上网)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一饭千金》

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四、结论.

1、《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2、《望梅止渴》此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曹操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引诱自己或他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