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8-27读后感

欢迎阅读《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篇1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书名起的很美,让人回味无穷。封面写着不求回应,不求认同,学会与自己交流,听自己说话,学会孤独。这句话让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吧。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乡愁》等等。

林清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笔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著名散文《查塔卡的杜鹃》,《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打开心灵的门窗》等等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白先勇,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孤单和孤独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孤单是一个人的独处,就个人而言,它是外在的,犹如离群的人便是典型的孤单。孤单的人是群体里像是个“异类”,如缺少与人沟通交流,缺少友情温暖的和缺少爱情的困惑者。这类人是骨子里孤单,在寒冷里的夜晚只有一个人独处,在黑暗里看不到温暖。

孤独是内在的,精神上的,内心空虚,没有依靠和寄托。哪怕是有再多的朋友,再多的人,但在你心里却依然还是孤独,在人生的道路上,孤独就是与生俱来陪伴你一生的,孤单只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一生的事情。孤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孤独。它就像是一种烙印深深刻在你脑海里。面对孤独我们要不断去接受它,去学习。它远离现实,超越现实的存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接受它,而不是想方设法的远离它。孤独是对外界的渴望的自由和美丽的追求,它所得到的体验、信念、人格、美好、灵魂上的快乐都不是现实所能给予的。它也许痛苦,但苦得犹如苦瓜一样,是一种境界。

作家们在本书通过自身的经历,来为读者们展现了对孤独,对人生的启发,引起读者们对生命的思考。无论是余光中的《眼前的轮回》还是《父亲与民国》等等,都对孤独有着深刻的感悟,每个人都不同,对孤独的领悟也是各不相同。但是孤独是一种高贵的礼物,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我们都得接受它。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篇2

在选择这本书的时候一开始是被封面的余光中,林清玄先生的名字吸引。一直对两位有所耳闻,却从来没拜读过他们的文采。这是一本集结了台湾很多作者的散文集,除了余光中,林清玄先生,还有很多未曾听说过名字的作者,而这些作者大多都已是耄耋老者。

这本书带给我更多的感觉是一本回忆录。这些在台湾文学史上都曾占有一席之地的前辈们,从他们的文字里让我对那个岛屿产生了很多的向往。曾经读蒋勋先生的书,觉得他是个文化底蕴特别深厚的人,读完这本书突然就改观了,台湾那座岛屿该是个文化底蕴多么深厚的城市,才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作者。

如果对台湾的过去没有一点了解和知识储备,读起来会非常吃力,尤其对我这种没有太多知识积累的人,读起来更吃力,所以这本书读的尤其慢。但是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就去上网查,多多少少增加了点新知识。他们笔下的那个时代终究是过去了,每一个人都到了耄耋之年,或者已经离开人世。

这些作者大多都有着细腻的文笔,一些场景的描写,让人有很强的画面感,我总会被他们的文字带入那个时代。而更多的是对于生命的反思,因为生性敏感,从小就爱思考生命的意义,却不得所以然,又总爱装模作样装成熟。在读到他们的文字,却突然有了种释然,活着本身就是经历,就是修行,又何必去思索太多的意义。以前会觉得每个人到最后都是同样的结局,又何必去争抢一些东西,所谓的随遇而安不过是逃避。而现在却觉得如果最后都是同样的结局,但是你在生命旅途里经历的体验到的生命的感受是不同的,就像他们一样。你大可以去不屑很多东西,但是必须搞清楚的是你只有让自己到达一定的高度,或者去经历了才有资格说这样的话。而不是装作什么都无所谓什么都不想要的样子。

在今天,李敖的去世让我不免把这些都联系在一起。属于每一个时代的辉煌和成就终归会过去,但是在那个时代里他们所影响的一批又一批人,总会有人把他们的情怀传递下去。即使在这个功利又焦虑的时代,很少会再有人去静下来去回忆那个年代,但是总会有人对那个时代感兴趣,也总会有人去传承。那么那些存在也就有了意义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篇3

能陪你走一生的人有多少?怕是只有自己。当生命逝去,生者或许悲痛,而逝者却是平静的,没有声响,没有浪花,甚至连波纹也没有。一人,悄无声息,走了。

人终究是孤独的。也许一生中,人们找过许多依附与寄托,故乡、亲人、爱人,可总是聚了又散了。如若把自己完全交付与谁,寄托与谁,那若是散了又该怎么办呢?留下的必定是伤痛。

缘聚缘散,唯敢于与自己相处的人才会获得永久的安宁。如平凹先生在《自在独行》书中提过的.,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这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成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一切追随自然,听从内心。就像上山云游,遇到了佛就拜一拜,拜完了就继续游。你还是你,佛还是佛,世界未曾因你与佛的一瞬对视而发生任何改变。在这之后,佛依然端庄地坐落在那里,你依然宁静地享受孤独,一个人,没有惧怕,或许有一丝丝对世界的牵挂,但那仅仅处于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像切斯瓦夫·米沃什在诗歌《礼物》中写道:“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园里,对这个世界我已一无所求。”

孤独本身便是一个礼物,它让你获得安宁,教你谦虚与从容,让你懂得宽释与敬畏。而你之所以孤独,不是因为无人陪伴,不是因为缘浅缘散,而是因为你我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本应该孤独,也注定孤独。

孤独本是上天对每个人的眷顾,却只被少数人所享有。大多数人害怕与自己相处,他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无知己和不被理解是一种常态,而不是一种悲哀。独处须要勇气,它更是能力,独处须要去面对自己真实面。独处的能力便是让自己充实与幸福的能力。因为一个强大的人不会依靠他人带给自己快乐,更不会让自己的情感被他人操控。而那些总是试图逃避孤独的人终究还是要面对孤独,可是那必定是一番凄凉的滋味。

孤独也绝不是与世隔绝,仅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而是做一个独立有思想的人。那些人当然有自己的追求,但一定不是去征服任何人,因为他们深谙自然的法则。

著名评论家王元化说:“一个人太热闹,这个人就完了。”是了,一个人违背了他应有的样子,怎么会好呢?现在的人们一直在追求和谐,但和谐从来都不是一百个人发出同样的声音,也不是彼此为了依赖而变得相似,而是当一百个人都发出不同的声音却还能彼此尊重。就这样人们彼此相爱,却又以各自独立的姿态生活。

生活之至美,从享受孤独开始。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篇4

每每谈到孤独,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感,让人陷入沉闷压抑之中。似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孤独史。孤独是一种主观状态,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但我们今天要谈的孤独却并非如此。

一天无意间看到这本书,我承认在我的人生中从来不缺乏孤独。介于对孤独的那种深深的恐惧感令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我觉得它的名字让我对其很反感,孤独怎么会是礼物?有谁会喜欢孤独?但是不得不承认,我极力地想从那种处境中挣脱出来,趁着对它还有一丝丝信任,我也希望作者可以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带着错综复杂的心情,我读完了它。

作者讲述的孤独别有洞天,书中有写到时光,也有人心,有情怀,当然也有文朋诗友,亦不缺青春爱情!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作者并没有控诉孤独给人的彷徨和无奈,也没有指责人因为孤独所经历的种种。我更多地看到了孤独是人生的常态,用心经历,用心对待!

“不求回应,不求认同,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话,学会孤独。”

生活练习?没错,孤独是生活练习!小时候的我和作者一样都很爱哭,因为它可以帮助我博得同情。眼泪对于我来说,并不是示弱而是武器,在我还可以任性的时候,在还有人愿意为我的任性买单的时候。长大以后,我知道我不能再哭泣了,因为我已经是一个大人了。可却还是会哭,纵然哭了也不会像从前那样,只能一个人隐匿于某个角落,偷偷地安静地啜泣,然后等待着时间慢慢地收拾我的情绪,等眼泪干。

长大后的我哭泣,要的并不是同情,而是陪伴!在儿时有父母的陪伴,曾经的我天真地以为只有我会长大,殊不知父母也会变老,在他们还没有白发的时候我一直是这么想的。现在的我,很多时候都只能一个人走人生了。时间这种可恶的催化剂,加速扩大了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代沟。很多时候,他们都不能再陪伴我们了,不是他们不愿意,只是时代变了。曾经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朋友现在也早已桥归桥,路归路了。正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写的,人生中曾经陪伴过自己的人也都一位位地逐渐远去,最后只剩下自己。看完后才明白,原来很多路只能一个人走,于是最后只剩下眼泪,苦苦的。

孤独是人生常态,不是吗?这本书并没有教会我如何逃避孤独,而是把人生常态摆在我面前,让我知道,其实这很正常,我应该正视它。孤独是生命的礼物?是的,它让我知道我在成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