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 篇1
阅读低迷而快餐文化泛滥的当下,有太多想看却看不完的书,有太多想做却不能做到的事。然而,有这样一本书,让我一口气读了好几遍。让我重新开始思考阅读对生命的终极意义,让我开始相信书比药物和庇护所更重要:"读书与行动并不冲突,阅读真正的反面是死亡。"
这就是《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出版业名人威尔·施瓦尔贝,从母亲确诊癌症前后自至死亡的两年期间,作者坚持与母亲两人的读书会,一起分享了一百二十余本书,直到母亲离世。一个主要发生在诊室的读书会,伴随著作者的回忆,父母亲、子孙辈、朋友间,甚至陌生国度的他乡异客,都成为本书主脉外的支流,让我们完整看到了母亲一生的成长奋斗,展现她顽强不息、认准目标不放松,有条不紊安排现世后事的智慧与睿智,体验她珍爱他人生命远胜过自己,重视亲友情谊远超过自己的情感与胸怀。
我自感文笔拙劣,不能完全表达对她的钦佩崇敬。在沉痛悼念这位伟大女性的同时,我更欣赏作者平实诚恳的自我剖析和坦白书写,他经历的心理变化,他对人生的重新认识,他对母亲智慧的重新认识,更值得我们这些为人子女与为人父母的人深思。特别是让我开始深思:我们必须这么忙吗?
在作者母亲生病前,家庭成员们都忙得不亦乐乎。正如书中写到,"大家都沉浸在焦虑、拌嘴和微不足道的病痛中(牙疼、头疼、失眠),还要记住家人的生日,安排庆生活动,讨论旅行计划以及行程安排。"母亲生病后,每个家人才开始认识到这个"忙"。"我意识到,在母亲的诊断结果出来之前,我们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种疯狂的忙碌之中。聚餐、宴饮、拜访、义卖、开会、排期、接人、买票、做瑜伽、上班、去健身房……"。作者发现,"我们都害怕停下来,因为一停下来就会感觉不对劲。各种狂热的活动,似乎是我们生活中最需要的。"
快得不能停下的脚步能不能慢下来?我们总是忙得不可开交。生活节奏如此之快,以至于很多人向往慢生活。但慢已不再,生活的节奏已如飞驰的高铁,到处人山人海,到处车来车往,稍一顿足就有可能被后来人推搡。人们忙着挣钱,忙着求学,忙着娱乐,忙着消遣,没有人愿意被这社会大潮无情吞噬,只能拼尽全力地争做弄潮人。但是,我们的生活也不能逃避各种风险事端。书中写到"你无法阻止波涛汹涌,但你可以学会踏浪而行。"
作者在陪伴母亲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重新认识了母亲,甚至也是最后才发现自己居然一直不清楚母亲的名字。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奔着死亡而去,一路狂奔中,我们是否忘了,我们拼命挣钱拼命出息的最终不就是建有一个温馨的家,给家人一个温暖的陪伴吗?如果我们因为忙碌错过了陪伴,错过了的日子如何追得回。作者在母亲生命的最后两年中,节奏显著放缓了,经常陪伴左右,但"可以治疗但无法治愈"的日子,试想这样的陪伴是不是来得太晚太沉重。
书里引用了这样一段话:"他们走的时候,我很难过,很孤独,无论多大年级的孩子被父母抛弃时都有孤独感,为过往的时光,没有说出去的话语,为无法分享的,甚至无法用任何显示的方式表达的感谢,为他们在生命最后阶段所忍受的痛苦、无助、生理上的羞耻感,为所有这一切感到后悔。"
连作者提及父亲的时候都说,"母亲生病前,他们都习惯了选择性的忽略对方。"我们的家人朋友,在不能察觉的平日,我们可以随时获取对方给予的爱的礼物,但我们多数人都会不知不觉放弃了,无视了,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忙碌到了事后追悔的结局岂不可悲。
可惜大多数人都忘了,包括我在内,要过好的每一天是否可以不用这么忙?我特别喜欢书里提到的一个演讲主题:
"如果这是你人生的最后一次演讲,你将会对听众说些什么?"
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的莫不可测,我们还必须这样忙吗?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 篇2
读书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平静,让我们的心变得宽广而坚强。
近来趁着午休,读了美国威尔·施瓦尔贝所着的《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书的内容是围绕着作者和他母亲的故事展开。作者的母亲罹患胰腺癌,一家人都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件事情,也不知道该和病中的母亲如何沟通。无独有偶,在一次作者陪母亲去化疗时,因为化疗需要的时间很长,母子两人谈起了一本共同读过的书,各自发表了读书的感受。那天后,母子两人突然发现这种共读一本书,成为了他们忘记疾病和痛苦的最佳相处方式。就这样,母子两人通过阅读,开启了一段对人性、生命和爱的探索与对话。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颇深,细细数来主要有三点:
第一个感触:读书不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在一定程度上,读书绝对拓宽了我们生命的宽度。
这本书我买了快2年了,开了个头之后,就把书闲置了,这次也是因为党小组分享会召开在即,我才匆匆忙忙,囫囵吞枣似的把这书读完。读完后,心里真的挺惭愧,这两年,很少花时间在读书上,总觉得上完班,回家就不想再看书了,真的有空余时间在看书,看得基本都是些专业的书籍,可能是因为论文需要或者科室讲课需要,再者就是职称考试的需要,再加上孩子小爱粘人,就更理直气壮的把孩子当借口,把很多该读的书就这样被搁置了。
书中作者的母亲从诊断为癌症晚期到生命结束,在2年不到的时间里,作者与母亲一共分享了130余本书,此外还不包括她们分享的电视剧,舞台剧和电影等等。粗粗计算,平均每3天他们就完成一本书籍的阅读。而在这期间作者还要担负出版社的各项会议,出差等工作,他母亲还要去医院接受化疗和心理治疗,以及其他生活上的事务。可见他们的阅读量之多。
第二个感触:对待父母,及时行孝,切莫给自己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记得中央电视台做过一个公益广告是关于成年子女对父母的陪伴时间有多少?网上有人做了同样的算术题,如果以父母再活20年来折算,在外工作的孩子仅节假日回家,和父母相处时间加在一起大概是56天。父母辛苦养育我们长大,而当我们立足社会,能回报父母双亲却仅仅剩下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相比很多人,我已然是幸福的人,父母与我同住,但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有时候工作上不顺利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把情绪发泄在他们身上。事后自己也很后悔、懊恼,可再次碰见,又把父母当成了情绪垃圾桶。对比此书的作者,他母亲生病的时候,其实正好是他的事业高峰期,但为了更好照顾陪伴病中的母亲,他放弃了很多机会,一直到母亲离世。
第三个感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善良是孩子最好的教养。
此书的作者曾是环球时报著名记者,之后成为了世界知名出版社副总裁、总编辑。母亲去世后,他辞去出版社工作,成功创办了一个烹饪网站。这些丰富的阅历足以说明作者的优秀与成功。而这一切都与她母亲对他的教育和影响是分不开的。作者的母亲是哈佛女子学校毕业,一直从事公益事业,曾在非洲、泰国、柬埔寨等贫困地区和国家对妇女、儿童提供各项公益救助。哪怕在病中,她仍不忘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医院化疗时,碰见没钱为母亲支付药费的女儿,她悄悄帮忙垫付。病情恶化时,她写电邮给朋友,感谢他们。直到生命即将结束,她仍希望孩子们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而不是放下工作,陪伴她在病床旁……善良、感恩、勇敢、学习、倾听是她留给孩子们最宝贵的财富。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 篇3
我曾目睹一些亲人的离去。
在许多年前的一个夏天里,爷爷去世了。我那时候也还是幼儿园活在童话世界的孩子。
当父亲在爷爷家院子里的石阶上哭得泣不成声的时候。我放弃了跟一边小伙伴的玩耍。是的,那个平日里无比倔强和威严的父亲竟然哭得连鼻涕都来不及擦去。
后来我跟随送葬的人,出了村庄穿过没有尽头的`苹果园以及一片刚刚收割完的麦地,然后到达墓地。墓坑已挖好了,那敞开着的黑漆漆的口,像是在等待吞噬那个浑浊的黄昏。然后棺木打开,进行亲人最后的送别仪式。下葬。哭喊。那些撕裂般的哭声伴随着熊熊燃烧的纸火以及灰烬直上云天。
我当时并没有觉得悲哀,因为不懂得,但是我记住那些悲伤的面目。
很多年后,当我在远在千里之外的陌生城市读书时,接到大舅去世的消息。我忍不住悲恸地在阳台上哭了一个下午。对于大舅以及更为遥远的姑姑,他们的过往我全然不分明,甚至如今我对他们的记忆早已模糊不清了。早年的懵懂无知,以及成长之后的青涩苍白,甚至如今为生计疲于奔命而难以静下来去真正面对这样有关生死的话题。
直到拿起这本书时,我才有一些恍然,坐下来,忘掉这个溽热的令人躁动的初秋,也从生活的繁琐中抽离出来。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在面对死亡时,除了内心长期深藏的恐惧与麻木之外,几乎没有办法。
死亡却是人类难以逃离的宿命。这种悲剧困扰着所有的人,我们却几乎都会选择心存侥幸地回避它,无力的活着。正如本书中所写到的,人们热衷于谈论死亡而对即将到来的死亡避之不及。
可这本《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却给了我们另一个启示:如何选择自己的方式去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如何在最后生命的旅程中走得更精彩?
死亡其实也是生。
如你所知,书中得了不治之症的母亲,她选择了一种奇异的方式:阅读。面对病痛以及死亡的宣判,她并没有过多的抱怨,而是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来度过最后的时光,通过阅读与交谈,她获得了另外的生命。
读书事实上也只是阅读的一种,而书籍的启发,引领她去做更多有益的事,去泰国难民营做志愿者,给阿富汗筹建一个图书馆,去参加一个老朋友的葬礼,当然也安排自己的葬礼,悼词。死亡让生命散发更浓郁的光辉。
同时,令我感动的还在于,通过阅读,作者与病中的母亲所建立起的一种融洽的联系。
共同阅读,交谈,并分享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这种源于阅读而产生的默契是那么的动人。你可以想像得到这样迷人的场景:在安静的病房谈论某一本书,或者某一个情节,交谈,聆听,思考,时光仿佛停落,而外在喧嚣的世界早已消失不见。
而更多的人,更多隔代的人,缺乏这种沟通的渠道,也会痛失这样珍贵的机会。而阅读打通了一切世俗的阻隔,这恰恰是这本书迷人之处。
这本书也无疑是一份礼物,不管是对作者还是他也故去的母亲,这些点滴的记录还原了最初的记忆,还原了最初的爱,以及一个善良的生命的存在。
倘若我们终究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些什么的话,那么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所留下的记忆,会继续流传下去,温暖更多的人。这便是世间最好的告别,也是最好的礼物。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 篇4
玛丽·安终于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在她弥留之际,我能感受到她的眷恋和不舍,她还没做好准备。虽然,这是一本关于癌症患者最后旅程的书,虽然在这场阅读之旅中,我一直准备着,随时迎接玛丽·安的离去,但当这一刻终于来到的时候,我还是觉得突然。虽然看过《生命的留言》和《余生第一年》,但玛丽·安的从容、坚强、隐忍依然令我动容。书里透露出来的爱与豁达和《余生第一年》颇为类似,体现了美式的家庭氛围与亲情。这改变了我对美国的某些看法,那些关于家人之间关系冷漠的看法。我欣赏这样的家庭氛围,不像中国家庭那样黏腻,没有子女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和父母对子女密不透风的呵护,彼此尊重,相互独立。
我很庆幸读到这样一本书,它让我知道,在这世界上还有很多像我一样热爱读书的人。每当安和施瓦贝尔提到一本书,刚好我也读过时,那种亲切如同多年的老友再聚。我整理了一份长长的书单,这是玛丽·安的书单,足够我读上好几年。我想我们会在书中重逢。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和《余生第一年》的主人公——玛丽·安和苏珊都是绝症患者,安在74岁时检查出胰腺癌第四期,苏珊在45岁时罹患ALS。她们都有医保,事业上也颇为成功。安主要从事慈善工作,苏珊则是一家报社的首席记者。两人都有很多海外工作、旅行经历,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她们还都是3个孩子的母亲,又恰好都是2男1女。她们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是美式普世价值的忠实拥趸。不知道国内的那些党员们,能不能像她们这样用实际行动捍卫自己的信仰。尤其是玛丽·安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博爱、助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让我想起了特瑞莎修女。即便在生命的最后1年,玛丽·安也没有停止工作,她坚持在不那么难受的时候接受采访、进行演讲、为阿富汗的图书馆筹集善款,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她的丈夫,82岁高龄的施瓦贝尔先生也在坚持工作,但这些都不是为了钱。我由此想到了李嘉诚、默多克和巴菲特,他们都是早过了退休年龄但仍然继续工作的富翁。我和老公常常畅想,哪天中了体彩头奖一定辞职不干了,周游世界。活得悠悠哉哉,最好无所事事。对于这些毫无生活压力的大富翁们为什么不早点退休,含饴弄孙,表示十分不理解。看了这两本书,看着安和苏珊一直坚持工作到不得不放弃,我忽然明白了,当工作不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成为理想和追求时,它就从负担升华为一种乐趣。显然我离这样的境界尚远。
安的最后时光让我看到了一个美国癌症患者,从确诊到死亡的全过程。鉴于安相对优越的经济条件,她生命的最后旅程未必代表美国的普遍情况。但从两个人两本书中,我还是总结出了美国在这方面的一些共性。
临终关怀在美国普通民众中的接受度很高,整个行业发展的很成熟、也很专业。当医院、医生无计可施时,回家休养接受临终关怀服务,显得很自然。不像国内,将放弃治疗等同于回家等死,子女会被认为不孝。而且,我们总是将回家休养与"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去哪就去哪"画等号。苏珊和安用她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放弃治疗不代表不吃药,因为吃药可以减缓绝症病人最后时光的痛苦,只是不再进行化疗、手术,不再接受新的治疗方案或接受实验性治疗(我一直认为化疗类似于辐射,所以病人总会掉光头发。其实化疗就是全身性的药物治疗。它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拖累其他健康器官。最终病人不是死于器官衰竭就是死于癌细胞扩散)。临终关怀也不是简单的陪病人说说话聊聊天,这项服务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病人本身和家人的心理疏导,还包括病人休养阶段使用的药物指导、饮食指导和日常生活指导,等等等等。总之,成功的临终关怀可以让病人走的更舒服更有尊严,同时也能缓解家人的焦虑和各种不知所措。
安是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治疗效果作出停止治疗的决定的。也就是说这个决定完全出于安的本意。我经历过外公外婆和婆婆的去世,尤其是婆婆的去世,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家人一直守护在医院。但直到医生几次三番甚至动员姨婆们来劝说,老公才下定决心放弃治疗。婆婆很早就神志不清了,这倒不是说她陷入昏迷,而是脑子糊涂了,有时候连我们是谁都搞不清楚。所以她没机会自己做决定。加之婆婆病重期间的所有费用包括来探望婆婆的亲友们的住宿费都是我们夫妻负担的,亲友们直接剥夺了小叔子的决定权,大家齐心协力把这个异常残酷的抉择推到了老公面前。开始是劝解,后来就变成了威胁,因为帮忙看护的亲友都不在本地工作,人家请假来的。但对于我老公这种性格的人来说,做这样的决定比让他跳楼还难。况且小叔子始终不同意放弃治疗。我们一直拖着拖着,带去的钱都花光了,连刷信用卡都快刷爆了。直到亲友们开始找我"聊天"了,老公才终于做了决定。但对于小叔子来说,因为没钱给妈妈治病,而被迫接受哥哥作出的放弃治疗的决定,这样的阴影他能否释怀?!所以,为了避免亲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纠结与争吵,最好由病人自己作决定。这不仅需要家属们的体谅,更需病人自己想清楚,并在陷入昏迷或神志不清之前签署一些列的法律文件。这样做可以减轻过度医疗,避免对家人的道德绑架和无谓延长病人的痛苦。
我忽然想到了大国的领导人,在他们生命的最后阶段,为了让他们多活几个月甚至几天,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占用了巨额医保资源,换来的就是深度昏迷中靠呼吸机维持的生命。所以很有必要教育一下大国的领导人们,看看外国的普通老百姓吧,在自己还没糊涂的时候签署一些避免过度医疗的法律文件,也算是你们积德了。我不禁又感慨了,大国的文明程度,"在下"的老百姓已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上"的那些领袖们恐怕还在做封建皇帝梦呢!
此外,安还亲自安排了自己的葬礼。听爸爸说,曾祖母活着的时候就给自己准备了棺材和寿衣。《流水落花一瞥中》,石评梅的父亲也是在世的时候为自己修建了冥冢。也就是说,在中国并非只有皇帝在活着的时候给自己修陵墓。这种习俗的消失不过是最近这三四十年的事。或许某些有钱人会提前买家族墓地,但能不能提前安排自己的葬礼就难说了。我觉得安做的很好。给婆婆下葬的时候我心里总有些惴惴不安,因为不清楚她老人家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幸亏我们没有宗教信仰,否则肯定更纠结。
文中有这么一段内容"一百多年来,母亲家的所有女性每年聚在一起,严格按照家传的手写菜谱一起来制作圣诞布丁,母亲已经参加过六十几次了,今年也不例外"。我从没听说过我身边的朋友有类似的家庭传统。其实,从南方小城中那些拥有百年甚至千年历史的祠堂和族谱中,我们不难看到中国人的家族传承血脉相连。可惜到了现在,都被新中国破了四旧,该死的文革。
如果没记错,好友的奶奶也是得胰腺癌去世的,从发现到去世才一个月。乔布斯也是被胰腺癌夺去生命的。胰腺癌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发病非常迅速。从发现到去世通常不超过六个月。而且,发现的时候绝大多数病人都失去了手术的机会,即便接受了手术,术后的存活期也不超过五年。玛丽安确诊的时候是第四期,也就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晚期,已经不能手术了,但她依然存活了将近2年,这本身就是个奇迹。给了她和家人更多的时间相处,否则大家的遗憾可能就会更大。
关于美国医保。我不知道欧洲国家的医疗体系如何,只是听说这些国家虽然看病免费,但取而代之的恐怖是"排队"。据说一位意大利人因罹患癌症急需手术,但在他们国内接受免费医疗需排队1年多,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这哥们来到了某发展中国家做手术,发现癌细胞已经扩散。这是生生的排队排到死啊!和这哥们比起来,春运神马的都是浮云了。从这两本书中,我倒没发现美国的医疗体系有排队的问题。但大把的银子还是要花啊,就算有医保自己也必须负担一部分,如果连这部分都负担不起,那就只能指望慈善机构了。和外婆那一代人比起来,我父母这一代人普遍都有医保,虽然我们的医保覆盖面(指覆盖的重大疾病)未必有发达国家那么广泛,报销比例未必有发达国家那么高,但我们确实在一点点进步。我想我的晚年生活,在医疗方面会更让我安心吧。但,发达国家也没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这让我又忧桑鸟,世界性难题,不是不想解决,而是解决不好怎么办呢?
最后,威尔的写作手法和我很接近,就是事无巨细,什么都写,感觉有些啰嗦。言外之意,我也很罗嗦啊,嘎嘎嘎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