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两小儿辩日》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四个生字。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能根据书后注释疏通文意。
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3、德育目标:
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能根据书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两个小孩的小是否是对孔子的嘲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法,倒入新课
回忆学习文言文《学弈》一课的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弄懂意思,熟读成诵。
二、审清题意,质疑问难
板书课题。
思考题目的意思。找出重点字,并根据重点字提出你感兴趣的几个问题。
教师相机引导,板书:辩论什么、观点、理由、结果。
三、初读课文,弄懂意思
1、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弄文言文的意思。
汇报学习成果。
2、复述故事。
3、说说一说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四、练习朗读,熟读成诵
1、自读练习并总结朗读时的好方法。
2、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内容读给大家,同时介绍自己朗读时注意了什么?
3、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难点:“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设计情景:两小儿的问题难住了孔子后,孔子会说些什么?
学生想象,汇报。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5、交流背诵此文言文的方法。
6、学生练习背诵。
7、检查背诵。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搜集资料,解决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及孔子谦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具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读题释题,谈话激趣质疑定标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课题意思是_____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2、学生提出各自的.问题,教师调控引导,避轻就重,导入学习课文;
3、检查预习
①课文主要讲什么?主要人物是谁?还讲到谁?
②课前已查阅资料,谁来介绍孔子?谁能背《论语》中的一、二句话?
二、以读为本,目的明确,层次清楚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次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用笔在需停顿处打上“/”,结合理解,在重音字词下打“△”,轻读的打“●”;
3、跟录音读
4、请个别学生展示读、比较、评价。
三、先扶后放,疏通文意
1、学习第一句话,指导理解;
2、总结刚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学生按此方法自己理解下文;
3、学生理解文意,小组内互相说说;
4、全班交流;
5、小结;
6、个别学生复述故事。
四、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资源共享
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你查到哪些资料,怎样解答两小儿争论的问题?
2、每个合作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自己查询资料的所得。
五、布置作业
1、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2、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的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现状。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始近日中远日始远日中近
近大远小近热远凉
孔子不能决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体会古人探索,征服大自然的精神,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懂得学海无涯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注重诵读和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
2、能根据课下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并从多种角度感悟蕴含着的深刻道理。
2、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品质,孔子实事求是的思想,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知道屏幕上画像中的人物是谁吗?你了解孔子吗?请同学们小组交流“我所了解的孔子”。(学生根据上学期的学习回顾一下孔子简介,复习《十则》。)
2、是的,孔子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学者,博学多才,被尊称为“孔圣人”。他曾经游历春秋各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出示课文插图,学生齐读课题。)
二、确定学习目标。
我们要想学好文言课文《两小儿辩日》,首先得完成这三个学习目标。(出示课件,指名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互动交流。
1、听录音,注意字音及句子的停顿。
2、自由读课文,将读不准的字画出来。(标出句子中的停顿处,尽量读准句子,不读破句。)
指名学生朗读,检查朗读效果。
3、学生看注释,归纳出文学知识和生字词语。然后指名学生交流。
4、学生再读课文,看注释、看插图、查工具书等参考资料逐句理解意思。
(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若有问题,记下来,全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重点讲解:孰为汝多知乎。盘盂车盖
5。指名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先看第一、二自然段。
(2)那么第三、四自然段写什么?
(3)谁能把第五自然段起来说一说呢?
(4)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四、交流启示,理解内涵。
1、“两小儿辩日”这个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题目讲的是:两个小孩争论太阳。
看了这个题目,你心中有什么想法呢?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如:为什么争论太阳呢?争论太阳的什么呢?
2、提问: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3、思考:两小儿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辩斗?又是如何辩斗的?
①学生互相交流探讨,自由发言。
②教师进行课堂巡视,适当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A、争论的问题:太阳什么时候距离人最近,什么时候距离人最远。
B、争论的过程:先提出各自的观点,然后再提出各自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4、小结:两小儿都理由充分,相持不下,只好请博学多才的孔子来裁决,可是对于这个问题,孔子也不知道如何判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便笑道:(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
五、启发延伸。
1、两小儿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2、那么从孔子身上我们又学到了什么?太阳与地球的距离这个知识对我们来说挺普通,但是当年却难倒了孔子。孔子说:“我不知道。”
(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要不断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诚实谦虚。)
六、结束拓展,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收获可真不小,在祖国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作品中,有许许多多像《两小儿辩日》这样的故事,既能丰富我们的语言,又能给我们启示。
七、布置作业。
巩固本文的重点字词的解释及译文。
学生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争论的语气,力争能背诵全文。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正确翻译课文;
2、熟读《两小儿辩日》;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字词,正确翻译课文;
2、熟读《两小儿辩日》。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教学思路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关键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导入新课环节的设计很重要,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课文兴趣后指导学生诵读方面,可以采取教师范读的方式,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积累文言知识方面,则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语文参考书,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交流学习。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重点字词字字落实,只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关键字、句式,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正确翻译和理解课文。这两篇短文都反映了古人可贵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学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鉴于此,教学方法采用:
1.诵读法。可以先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读,齐读。总之学生可以采取多种诵读方式,目的是能够熟读成诵,最好能当堂背诵。
2.讨论法。一个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讨论,可以四人为一组,运用工具书,互相帮助,进行讨论,然后提出问题,全班在教师的点拨下共同解决疑难;另一个就是关于夸父人物形象的讨论和《两小儿辩日》中一些问题的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这一单元课文是以什么为主题的?――探索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夸父逐日》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像《夸父逐日》这样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的神话、寓言故事或者成语还有很多,你们能举些例子吗?
――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这篇文章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中的人们探索的是大自然中的什么问题?
二、介绍资料: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两小儿辩日》就是一则民间故事。
三、把握基础知识:
1、朗读课文,正音。注意下列划线字注音:
盘盂(yú)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沧凉(cāng)决(jué)
2、再次朗读课文
3、解释下列划线字:
孔子东游(向东)辩斗(争辩)
问其故(原因)去人近(距离)
探汤(热水)多知(通智,智慧)
不能决(判断)
4、说出下列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
①一儿以日初出远(认为)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
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译句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
②孰为汝多知乎?译句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6、再次朗读课文,巩固课文翻译。教师读原文,学生读翻译。
四、学习课文
(一)内容把握
本文写两个小孩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
(二)问题探究。
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3、“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笑”是讥笑,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是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若从下文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
4、下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赞扬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⑵孔子不能决也。
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5、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示?(从不同角度)
从两小儿的辩斗的角度: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实质,要发扬勇于探索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
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拓展迁移
1、积累有关探索的名言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
(3)希望是隐藏在群山后的星星,探索是人生道路上执着的旅人。――第谷布拉赫
(4)让整个一生都在追求中度过吧,那么在这医生里必定会有许许多多顶顶美好的时刻。――高尔基
(5)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左拉
2、故事新编
《两小儿辩日》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有的同学发挥想象重新编写了这个故事,写得不错,请他来讲讲这个《两小儿辩日》故事新编,回去每个同学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写一篇《两小儿辩日》故事新编
五、布置作业
1、熟读《两小儿辩日》翻译全文
2、发挥想象写一篇《两小儿辩日》故事新编
3、完成《新学案》本课内容
教学反思
我们的公开课研究课题是“激趣导学”,在教学设计中我很重视这一点。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关键之一在于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因而我注重导入新课这个环节。我从单元主题“探索”入手,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再回顾同学们知道的古人探索大自然的有关的成语、神话、民间故事导入新课,导入自然又一下子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兴趣。另一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诵读方面,我通过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订正,再朗读,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在积累文言知识方面,则利用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及时鼓励、共同检查订正,让学生掌握一些关键字词。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正确翻译课文。做到了积累文言字词,培养学生的语感。这篇短文反映了古人可贵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学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虽说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没有小组讨论的机会,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七嘴八舌地议论,他们的发言谈出了他们从不同角度得到的启发,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学生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我在教学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利用故事新编这一教学环节,积累有关探索的名言这一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