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爱弥儿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弥儿读后感 篇1
我读“论教育”中,讲到对子女不要过分溺爱后,很受教育。大家知道,现在上学的孩子,基本是独生子女,这是由过去时代特殊形势和特殊政策造成的。就此,对孩子的生长和教育谈一点感想。
现在孩子仅有一个,虽然己放开二胎,但到我们这个年令,加之一系列外部条件,再生二胎,基本不可能了。因为仅一个孩子,所以自然特别珍惜,把他们培养到今天,长这么大更不容易,因此对他们过多溺爱或多或少都有存在。
因为我们这一代人,虽然今天生活好多了,但从小都吃过些苦,因此就想,这些苦再不能让孩子吃了,因此物质尽量创造好的条件与环境让孩子过,生活上吃的有的.即使自己舍不得吃,也要让孩子吃。孩子有时喊苦了,心中总舍不得。读了“论教育”以后,深深感到这种想法要不得,其实小时候我们吃过苦,才有今天生活中的韧性,吃过苦,身体才强壮,吃过苦,今天才不怕苦,也才适应这激烈竞争的社会与生活。
现在孩子,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中,没有我们过去那种苦吃了,但决不代表未来的生活与学习不会遇到苦,要让他们生活与学习中不怕苦,能健康茁壮成长,我们就不能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所有要求,不能一味无条件给予满足,必须加以区别对待。合理的,尽量创造条件,给予满足。对于不合理,要对孩子充分讲明原因,给予婉转的甚至坚决的拒绝。
我出生来自安吉农村,从小吃过苦,尽管对孩子也有一些溺爱,但也认识到决不能过分。我觉得现在学校搞军训,尽管很苦,但坚决支持,这是他须的。我经常带孩子回安吉老家生活一段时间,让她了解今天农村与城市生活的不同。也让她参加一些劳动,了解与城市不一样的生活与一些艰苦。
中国自古以来有俗语“棒打出孝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什么“少年福不是福”等等,这些话虽不全正确,但其中也有一定道理,值得借鉴的。
总之,今后我们在与子女的共同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细心教育,去掉过分溺爱的“慈母心”,细心分析对待子女生活与学习成长中的每件事,包括那怕是生活中的小细节,注意他们一言一行,着力引导他们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甚至见苦而上。现在正是子女青春期,这种培养,将让他们受惠一生。
我向老师,向大家保证,将为此而努力!
爱弥儿读后感 篇2
《爱弥儿》,这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爱弥儿》的读后感邵洁洁。”这样的不朽之作,令我肃然起敬。
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了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全书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虽然从现代社会看来,把德、智、体的教育截然分开的施教方法是不科学的,但是在当时,这样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以下我将讲讲让我产生共鸣的两点教育思想。
卢梭最伟大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其概念比较抽象,据我的理解,是不是就是这样,比如说:天冷了,窗还开着,老师不是直接提醒学生,关窗可以让你感觉温暖;而是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冷,并自己去关窗,让他们自己体验到通过关窗可以减小寒冷程度,读后感《《爱弥儿》的读后感邵洁洁》。这样的教育是比较依靠学生的实践和生活的,其效果速度比较慢,而且得出的规律也不成体系。从我们现在看来是太注重孩子的个性解放了。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的书本知识传授,它是前人的丰富经验整合成的系统规律,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但缺少了孩子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所以我觉得让学生通过个人实践加上前人经验,这样可以保留一点学生的自然天性,又可以给予社会的引导,这样的教育会不会更加完善一点呢?
书中强调:“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所以,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我们要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要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
爱弥儿读后感 篇3
《爱弥儿》从1762年问世到现在已有200多年了,欣赏书中优美抒情词句、逻辑严密的推理令人惊叹。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
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儿童要适应自然,发展过程中的“自然教育”,以培养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也是有其不科学的地方。
《爱弥儿》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向压抑、束缚儿童的封建教育发起了挑战,开创了以儿童为中心的自然教育之先河。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与其所处时代之前的封建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把儿童视为具有人格和价值的独立的个体,而不仅仅是教育所要塑造的对象。
以这种“性善论”和“人格平等”为坚实基础的自然教育便是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给儿童自由、澄澈的环境来发展自我,成为社会中的优秀的“自然人”。
毋庸讳言,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完美至极,我们仍需要带着开放的视角来看待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其局限性在于,这是一种相对消极的教育观,教育者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促进儿童的发展,而是避免沾染恶习;不是引导儿童向科学与知识的目标前进,而是让理性在儿童期休眠。
我们应当合理看待其局限的部分,吸收《爱弥儿》中教育思想的精华,为我国现阶段及今后的基础教育注入营养。
爱弥儿读后感 篇4
《爱弥儿》这本书讲了卢梭作为一名导师对书中假定的一个正常孩子“爱弥儿”从婴儿期到结婚的自然培养过程,体现了卢梭崇尚自然教育,崇尚自由人的教育方法。
首先阐述了教育的意义,教育产生于自然、于物、于人。当三者趋向于共同的目标,生活就会变得有意义,这种教育就是好的。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高官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爱弥儿的儿童期,当看到这独特的教育方式带来了我期待已久的成果时,我很兴奋。12岁的爱弥儿开朗大方,眼神中依旧流露着天真明静,成规和习惯对他来说没有意义,更没有命令和服从,在他看来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工作和游戏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他的游戏就是他的工作。读到这里,想象一下爱弥儿游戏时如同工作般的认真严肃的状态,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这样的成果很是令人欣慰,因为他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到了读书的年龄多么的厌恶书本,把它们当作束缚,他更没有因此失去美好的童年。现在再回顾其“教学”过程,也并没有发现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只是顺着自然规律走,不给孩子强加任何不必要的束缚。
但是,教育的确是一门深奥艺术,实现好的教育并不简单,我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违背教育的规律。书中有一例子说到,我们一直想把孩子培养成诚实的人,可是当你不恰当的问法却使他撒谎。当我们不在时,孩子干了一件坏事我们不应该向孩子问出“是不是你干的?”这种草率的问题。如果是他干的,如果他认为你已经知道是他干的,还在设置陷进问他,那么,他就会与你对抗。如果他认为你还不知道是他干的,那么,他就会自问:“我为什么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呢”?这样一来,你的不谨慎的提问就促使他撒谎。正如书中所说“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你必须首先仔细的观察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因此,我们要学习的还很多,不过我们应该满怀信心去接受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