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菜根谭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菜根谭读后感 篇1
闲来无事我随手找了本《菜根谭》读了读。本以为是一本介绍做菜用的书。可一读之下却发现它是一本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里面的故事和讲述的道理,细细读来对人颇有教益!尤其是在人浑浑噩噩,烦躁不堪的时候就像一阵清凉的风拂面,让人顿感浑身舒泰!现摘录里面的几个事例,共同学习一下。
其一是我们都知道的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故事。他在《诫子书》中是这样谆谆教导他的子孙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认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应当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来修养自己,应当用节俭的行动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淡泊名利让自己志向高洁,不排除外界的干扰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在学习的时候要能静下心来,而且要有“志”才能学的进去,才能学的深入,透彻,才能够学有所成。我们现在的社会充满了种种诱惑,对学生而言,电脑电视游戏机,大型的娱乐设施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我们学习的克制力和自制力,日常生活中互相攀比衣食住行,不珍惜爱惜食物铺张浪费,诸葛亮上面的观点就是一剂良药,要我们时时谨记!
第二个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叫唐肃的人和丁晋公之间的事情:唐肃和丁晋公是莫逆之交,两个人住处相邻,早晚闲暇常常在一块下棋聊天,非常亲密!后来丁晋公当了当朝相国,唐肃就把住宅卖了,搬到了别处。别人都觉得很奇怪就问唐肃和丁晋公怎么了?唐肃就说:“我这样做是为了保全我们之间的友谊啊!他当了大官,如果我不去找他,就显得我们疏远了,别人也会以为他当了官就看不起朋友了!如果我还经常去找他,会影响他的政务,他也就把不能专心为国家做事了!”别人听了很佩服唐肃能够事事处处为朋友着想,而且懂得如何防范众人之口,的却够朋友!而现在我们当代人是怎么做的呢?就像一句笑话说的:朋友是用来出的!
书中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和发人深省的道理,我仅摘取这两个共同学习分享。如果有兴趣自己可以去阅读一下,也许会让你重温一下被淡忘了的真趣,清醒一下被金钱烧得晕头转向的头脑,从而学会达观人生!
菜根谭读后感 篇2
初识《菜根谭》,是在手机上看到一部《一味一人生》的电子书。这本书就是对《菜根谭》的解读,当时读的时候就感触颇深,其中有关修身、处世、待人等方方面面的阐述,给啦我很大的启迪。放寒假之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学校的图书室里发现啦这本《菜根谭大全集》,我如获至宝。假期里,每个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柔和的台灯下,轻轻捧起这份沉淀的古老智慧,静静地读着《菜根谭》,让自己的心灵接受着洗涤,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
《菜根谭》融合啦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深入浅出地讲述啦关于修身、人生、处世等多个方面的人生智慧,告知后世读者享受平凡、活出真我,自会觅得人生真味。
《菜根谭》的第一章就是“立德修身——高出立,平处坐,低处行”,将“德”放到啦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开篇便提到“洁身自好,栖守道德——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一个能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也许会寂寞一时;一个依附权贵的人,却会永远孤独。心胸豁达宽广的人,考虑到死后的千古名誉,宁可坚守道德准则而忍受一时的寂寞,也不会因依附权贵而遭受万世的凄凉。这是何等的洁身自好啊!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多少人因为难以抵御物欲的诱惑,从而是自己踏上人生的不归路,留下终生遗憾。一只只被揪出的“大老虎”还是“小苍蝇”,不正是验证啦这句话吗?“洁身自好,栖守道德”,你才会活的坦坦荡荡!
而在“天机最神,智巧无益”一则中,则警示人们如何追逐自己的成功与梦想。“贞士无心徼福,天即就无心处牖其衷;险人着意避祸,天即就着意中夺其魄。可见天之机权最神,人之智巧何益?”一个坚守志节的人虽然并不用心去求取福分,可是上天却在他无意之间引导他完成自己的心愿;阴险的人虽然刻意去躲避灾祸的惩罚,可是上天却在他着意逃避之处夺走他的魂灵使其丧失元气。由此可见,上天运用魔力的手段非常神奇莫测,凡人的智慧再高明又有什么用呢?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修养、道德以及能力修炼到家的时候,即使我们不急切地追求福分,幸福和幸运也会主动来敲门;当一个人不想着成功,只是朝着那个方向努力时,就会收获意外的惊喜,正如老子所言“后其身而身先”。做人不可太急功近利,不可为啦达到那个目标而不惜一切手段。恰恰相反,当你对于名誉、利益、地位多几分“无心”,对品德、涵养、能力多几分“着意”,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时,我们就会收获意料之中的惊喜。
菜根谭读后感 篇3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这句话告诉我们:文章写到了纯熟完美的最高境界时,其中的遣词造句并没有什么深奥玄妙之处,只不过是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恰如其分地用文字表达出来罢了。当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达到了真善美高度统一的崇高境界时,他的言谈举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不过是将自己纯真朴实的自然精神本质平白表露而已。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做文章提高到了至高境界,“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为天下读书人废寝忘食地读书和殚精竭虑地求功名找到了理论依据,由此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头悬梁、锥刺股”读书成名的同时,注重将文品与人品紧密地结合起来,视作文与做人为生命,孜孜不倦读书的同时,自觉地完善自我,以期成为表里如一的高尚的人。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灵魂所思与肉体所为往往并不统一,甚至会发生对抗,直接导致“作文”与“做人”的激烈冲突,真的是很残酷。然而,这也正是生活的本真。因为在中国人的眼里,“文如其人”,人生一世在社会中运行的过程被称为“做人”,只有成功地做好了“人”,才可能拥有一双“作文”的妙手,所谓“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做学问的人务必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就像你在修炼道德时却又忘不掉求取功利名誉,那么你必然不会有什么真正的造诣。如果你在阅读古书时却只把兴趣放在吟诗作赋、附庸风雅上,那么你也肯定不能有什么深入的心得体会。
人生如同一座大舞台,每一个人都是演员,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自然也就有正面人物和反面角色之分,同时也会存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别。一个人可以扮演多种角色,但却无法具备多个灵魂,否则“灵”与“肉”的搏斗时刻在进行,人活得岂不是太累了,如此肉体与灵魂的和谐就无法统一,心灵的安宁更成为无稽之谈。
时下朋友见面最大的感慨就是:活得真累。这种累并非单纯的工作强度之大,而是作为社会人必须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关系,是个体心理的疲惫,是不堪心灵的重负,对此身在职场的人们都心知肚明又心照不宣,只能默默地承受,暗暗地调节。倘若我们能够做到“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卸下过多的心理重负,拥有宽爱和淡定的心境,不怨天尤人,不苛求完美,去本色做人,以真心作文,那么我们将会在有限的生命旅途中,抛弃功名之累,饱览春花秋月,细品夏景冬雪,天人合一,自然和谐地终其一生。
如同《菜根谭》的得名:咬得菜根断,则百事可破。但愿我们能“超越口耳之嗜欲,得见人生之真趣”,无论是做人还是作文,都会万事皆缘,随遇而安。
菜根谭读后感 篇4
要说中国传统书籍里教人为人处世的书,莫过于《菜根谭》这本书。它汇集儒、释、道三教之精华,从个人修养,人生,处世,出世四个方面,以语录的方式来阐释其中道理。《菜根谭》全书文字简炼,亦骈亦散,熔经铸史,兼采雅俗,醒世名言融合优雅意境,雅俗共赏,诗人不忍释卷。
书中思想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释家的出世方式与一体,与作者的自身体会,人生感悟相结合,体现了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精髓。这本书的作者是明代道人洪应明,他本人就是一个出世之人,所以书中内容思想多有道家无为消极的思想。如“多心招祸,少事为福”,“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宁静淡泊,观心之道”等句子,但也不乏许多警醒世人的.名句。如“谦虚受益,满盈招损”,“虚心明义理,实心却物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动中静是真静,苦中乐是真乐”,“当思积累之难,常思倾覆之易”,“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是本然”等等,把复杂深奥的道理,用浅显易懂的句子表达出来,充满哲学意味。
这本书通篇没有教条的教阅读者如何做人做事,而是像一位朋友和你娓娓而谈,谈吐风趣优雅,于无形中教化读者,这也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不同之处。中国人比较含蓄,为人处世,传情达意也是很委婉,靠自己体会,很多东西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点到为止。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待人接物尺寸拿捏的恰到好处,和这样的人接触,你会感到很舒服!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之所以坚韧不屈,代代相传,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些传统文化,经史典籍滋润灵魂,教化思想。我们有自己的文化的根,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思想,这种思想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被后来人丰富完善,所以,中华文化思想才会长盛不衰。
很喜欢书中许多诗一样的句子,像“花看半开,酒饮微醉”;“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云白风清,兰芳桂馥,水天一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俱清也”等句子,读来唇齿生香,如临其境!一本好书,能给人带来心灵上愉悦的享受,给人心灵以启迪。
一个人的生活总要受到周围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古往今来皆如此。其中最重要的是受到各种欲望的诱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要想心境淡然,超脱物欲十分不容易,这不是几句醒世名言所能解决的。但是,这些名言警句可以在黑暗里为你点上几盏灯;在干涸中给你几口水,其他一切还要靠自己的毅力,调整内心,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法则。
“竞逐听人,而不嫌尽醉;恬淡适己,而不夸独醒”。这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