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案

欢迎阅读小学美术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美术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表现建筑所使用的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

2、利用盘条成型是、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表现老房子。

3、发现和感受老房子丰富的人文蕴含和工艺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盘条成型法、泥板成型法表现老房子。

教学难点:对建筑结构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的资料、陶泥、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

汇总资料,引导学生交流。

三、讲授新课

1、小组研究

引导学生分析:在众多的老房子中,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该如何表现?

2、尝试表现:组织学生分组尝试技法,

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反馈与交流:

谁的想法别具新意?

在尝试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

4、欣赏:欣赏书中图片及相关资料。

5、示范

教师做示范:做底——文体——细节

堆砌、手捏、盘条、泥板等方法,可以用刻、压、粘,添加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四、艺术实践:

制作一处富有生活情趣的老房子。

学生创作

教师巡回辅导,找出细节有新意的作品随时进行展评。

五、评价展示

引导学生自评与互评,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引导学生谈谈创作过程中发现的小窍门和新方法,并进行技法交流。

通过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的了解、直观欣赏图片等,加强学生对老房子的观察、分析环节的训练。要注意学生创作时所表现出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小学美术教案 篇2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渗透简单的构成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形体的概括能力及想象力。

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

教具学具:蜡笔、彩色笔、彩色纸及各种学习用具、磁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粉笔)它是拿来做什么的? 学生:写字、画画等

教师:对(画上一条鱼 )

(出示磁铁块)这些是拿来做什么的?

学生:把东西吸住的

教师:还能做什么?可不可以也用它画画啊

学生:行或不行

教师:(示范)可以想一想办法啊(摆出一条鱼)现在教师“画”出这条鱼,像不像!

教师:(出示一张彩纸或报纸)教师还可以用其他的材料来做这条鱼(可以用撕出一条鱼 展示)

现在教师把这张纸变变样子,(用手撕出一条,搓成绳)也可把它当成画笔来画这条鱼,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好么!(邀请学生上来,圈出一条鱼,教师可提示,摆出鱼的形状,转折处用磁铁压住)

这也是一条鱼,它用的是什么材料?

学生:纸条

教师:刚才教师用了几种方法来表现这条鱼啊 ?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三种:画的、磁铁摆的,纸条绕的。

教师:(总结引出课题)对了,不管是画的还是摆的都可以“画”出鱼来,只要我们能够把鱼的形状抓住就可以“画”出来。只要肯动脑筋就可以做出各种各样我们想要的线条,今天就让我们用变化无穷的线条(板书)来摆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2、启发、拓展思路

教师:看看你们手中都准备了什么材料啊,他们是不是让你觉得是可以运用的'线条啊?一起来看一看。(展示学生手中现有的线形材料:短蜡笔、彩笔、长铅笔、细绳)这些线条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直硬有柔软弯曲。这么多线条!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些线条创造出有趣的图形呢?让我们一起试一试 (示范) ,哪位同学有更好的想法?

(蜡 笔) (绳子 纸条) (综合运用)粉笔、彩纸

3、欣赏书上小朋友的活动照片来拓展学生的思路: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一看这些同学如何运线条的变化来表现他们的画

4、布置作业:现在请大家按小组分开,讨论一下小组要做什么?教师现在出几个主题,你们选择一个或自己小组想一个(如:海底世界、动物园、太空宇宙等),把准备好的材料拿出,一起创造一幅美丽的图画(提醒摆放时要注意位置,材料的巧妙运用及队员的配合)

三、教师巡视辅导,鼓励学生创造出新的方法及大胆运用种材料,进行创造性和概括性的塑造图形

四、组织学生布置创作的主题,进行作品展示与评析

小学美术教案 篇3

《我们身边的线条》

教学目标

1、引导孩子从生活中发现线条、认识线条、感受线条,培养孩子从生活中表现美、体验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初步培养孩子运用线条进行表现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孩子的观察习惯及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美术活动

教学重点

发现生活中、艺术品中线条的美感,并初步尝试其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线的组织及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认识线的种类

1、折线,反应心情,吸引孩子兴趣。

2、做找线游戏并揭题

二、授新课——线的美感及表现力

1、感受生活中的线

2、看课件:自然物和人造物中的线

3、线的情感性

小组讨论、记录,回答。

4、线的运用和表现

(1) 欣赏课件中中外画家的几幅线造型艺术,感受美感

(2) 赏析赖利的《洪流》和克利的《奔流》

(3)赏析线画《缅甸仰光大金塔》

(4)赏析李公麟白描人物画

三、课堂作业

1、讲述“我的'梦”(语言描述)引导孩子们回忆自己的梦,请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述自己记忆最深最感兴趣的梦。

2、请大家把最感兴趣的部分用线画出来,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

3、作业 要求:可自己创作,也可自由组合共同完成。选择适合自己所画内容的纸、笔把它通过不同种类、不同粗细、不同疏密变化的线表现出来。

四、学生作画

五、作品评价,课外延伸

作业布置

用各种各样的线画一幅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可自己想象,要求表现出线的疏密变化又有秩序。

小学美术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2。感受“哈哈小人”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范画、记号笔、人手四张不同颜色的彩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我要请小朋友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哈哈小人”。诶,那什么是顶天立地呢?

二、观察“哈哈小人”,尝试画出一模一样的“小人”。

1。重点解释顶天立地。

教师出示顶天立地的“哈哈小人”,原来,顶天立地就是头顶着天,脚踩着地的意思。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模仿画出相同的“哈哈小人”。(第一次请个别幼儿画)

2。比较作品与范例的差异。

三、探索“哈哈小人”,发现画面造型与折纸的关系。

1。请幼儿在折好的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哈哈小人”。(第二次画)

师:在第二张纸上再画一遍你观察到的顶天立地的小人,注意不能打开这张纸。你发现这张纸跟刚才那张纸有什么区别吗?注意在画的时候不能把纸打开。画完后放好笔,打开来看看跟刚才画的小人有什么区别。

2。幼儿绘画,观察幼儿选择绘画的位置。

3。引导幼儿观察打开后白纸上小人的变化。

教师小结:折纸的方向和断掉的`部位有关。把身体的某个部位画在折过的地方,那个部位就断了。折过的地方叫折痕。

4。探索小人变化的原因,观察连线后小人的变化。想想出现不同变化的位置的原因。

师:有什么办法把小人断的地方连起来呢?请全体幼儿在自己的纸上把小人断的地方连接起来。连接完成后把断的同样部位的小人贴在一起,教师讲讲分别把什么部位变长了。

5。小结研究后的结果。

6。幼儿再次操作,老师提操作要求。(第三次画)

师:再给你第三次画的机会,这次请你先想好要把身体的什么部位变长,再把要变长的那个部位画在折痕上。画完后打开来把断的地方连接起来,看看又有什么变化。

7。 展示幼儿的作品,观察彼此把画面的哪里进行了变形。

看看谁变得最有创意,评出最佳创意奖。

四、延伸活动:

引发思考,想象折纸方向、数量的变化会给变形带来什么变化。师:如果把纸斜着放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小朋友回家去试试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