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8-24读后感

欢迎阅读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 篇1

中国从古至今就是闻名天下的礼义之邦,尤其在古代,各诸侯国纷争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强取豪夺者众多,都想以武力打天下,坐在马背上统治天下,但君王都有感于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的道理。做任何事,智者重于义必胜,愚者重于利必败,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

在〈〈冯谖客孟尝君〉〉中,讲述了孟尝君的门客冯谖为“义”而努力的策士故事。起先,君问其爱好做什么,有什么样的能力,他都谦虚地说没有,遭到了君和其他门客的轻视,受到了低于他人一等的待遇。过不了多久,他通过三弹其铗而争得了较好的待遇,也体现了孟尝君的“义”的'一面。随后,君出了谁到薛地收债的通告,冯谖于是毛遂自荐愿效犬马之力,只问君债收毕之后要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君说你看着没有的就买回来。冯谖于是以君的名义“烧券买义”而归,君不悦。过了些时候,齐王以“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为由放逐孟尝君回到其封地薛,离薛地还有一百里路,薛地的百姓就扶老携幼迎君于道中,于是铸就了一窟,冯谖又游说于其他诸侯国,使君受到各国的垂青,造下声势却不为之动,其义可见一斑,齐王听说后重新迎回孟尝君。自始至终,义字都是统领该文的思想,讲义者为自己今后的人生埋下伏笔,行义者,能在逆境中获得新生,为人行侠仗义可以反败为胜,反辱为荣,淡然于得失,从容于荣辱,不为名所惑,不为利所诱,从容于天地间。

统治我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即是“仁”,换种说法也就是“义”,或可以说成“仁义”,历史上有名的朝代如汉、唐、宋等无不是以“义”为核心治理天下。在唐朝,把老百姓比喻为水,国家比喻为舟,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于是围绕“义”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国家政策法规,并经过不断的努力,成就了“大唐盛世”的威名,也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创下不可磨灭的功勋。中国自此威震四海,成为世界各国仿效的对象和求知认识的目标。可见,大到国家,小到个人,不论做任何事,都以善为先,积以成“义”,一旦形成风气,国家会繁荣昌盛,个人则会梦想成真,在逆境中不会气馁,在胜利面前不会昏聩,始终保持一股浩然荡气,行于正,坐于端,行遍天下无难事。

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 篇2

孟尝君,姓田名文,齐王同宗。其人素有贤名,与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公元前299年,齐、秦交好,孟尝君应秦昭王之邀相秦。第二年,秦昭王受人挑拨,囚禁孟尝君,欲杀之。幸赖食客中鸡鸣狗盗者之力,孟尝君才得以狼狈逃回齐国。自此,孟尝君深怨秦国。

孟尝君回国后,齐闵王任命他为齐相。不久,孟尝君就联合韩、魏攻秦,历时三年,终于攻破函谷关,秦国朝野震动。此时的孟尝君,可谓是一雪前耻,意气风发,在四方诸侯中声名大显。最后,秦国被迫求和,归还先前侵占韩、魏的土地。而齐国地处东海之滨,与西边的秦国相隔十万八千里,在这场连续数年的战争中,齐国没能得到秦国的一寸土地,反而大大耗损了自己的国力,加重百姓的负担,实在得不偿失。

后来,齐闵王忌惮孟尝君的威势,准备除掉他。孟尝君得到消息后,逃到魏国。魏昭王任用孟尝君为相,他又联合秦、赵,帮助燕国攻打齐国,齐国战败,几乎亡国。这件事固然是齐闵王对不起臣下在先,但孟尝君确实是把自身利益看得比国家利益重要,为了个人安危背叛家国,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人实为君子所不齿,又怎么配称贤明呢?

在人主眼里,背叛旧主的人是危险的,更何况背叛自己国家的人。这样的人,人主可能会因为暂时的利益任用他们,但却不会从心里真正信任他们。齐国战败之后,孟尝君也离开魏国,回到领地薛邑,割据一方,与各诸侯国之间保持中立的关系。

可是好景不长,孟尝君死后,其子争相夺权,齐、魏两国趁机联手消灭孟尝君全族,并瓜分其土地。这恐怕是孟尝君生前所不能预料的吧!

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 篇3

近日阅读了《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感触良多先是被孟尝君的宽容、大度所感动,其次是被冯谖的出面所惊讶,最后是被两人的义气相互包容共同合作所感动。

冯谖 三次用弹铗作歌的方式,向孟尝君提出生活待遇上的要求,而且一次比一次高,以至引起周围人的 “ 笑之 ”“ 恶之 ” ,但他还是我行我素,旁若无人,直到孟尝君把他一系列的要求都满足了。同时,孟尝君所谓爱士的这种诚意得到了考验了,他才不复歌、不再提出要求了。这里生动地写出了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为客的时候,那种不卑不亢的、与一般门客不同的非常奇特的 “ 奇士 ” 风采。 而孟尝君满足了冯谖的无理要求后换来的也是冯谖的才能和智慧!这也使孟尝君得到一个人才,这也更是帮助了以后落难的的孟尝君!

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的不是冯谖的才能、智慧和胆识,学到的反而是孟尝君和冯谖的互相体谅与相辅!当我读文章的时候我曾把自己想成孟尝君!想自己是孟尝君的时候要是遇到冯谖这样提出这么多无理要求的食客我肯定会把他赶出门外,而并不是一再的满足他的无理要求!

读了这篇古文知道了千里马总会遇到他的伯乐,一个人只要真心相待别人,那人迟早是要是会得到回报的,在不求回报的付出得到的朋友总比拿金钱铺垫所得到的朋友更有价值!在危难时真心朋友是会帮助你的而不求回报!就像孟尝君落难是冯谖帮助他再登相位,而且一当就是几十年!这就是相信与包容得力量!

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 篇4

《孟尝君传》为司马迁所作,写战国时齐贵族孟尝君(田文)善于招贤纳士,网罗人才。其盛时,号称门下食客三千。因此,历来众议均是:“孟尝君能得士”。

北宋王安石却一反众议,写下<读孟尝君传>一文。认为孟尝君“岂足以言得士”,其得到的不过是鸡呜狗盗之辈而己。

对历史上的人和事,见仁见智,本属自然。王安石是历史上有名的革新派,他曾提出惊世骇俗的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因此,他对孟尝君有此看法不足为怪。对他的观点,我也不尽苟同。其实,孟尝君门下也不都是鸡呜狗盗之辈,也有不少有用之材,如为孟尝君营造“狡兔三窟”的冯煖便是。我这里要推崇的不是王安石的观点,而是他的文风。

《读孟尝君传》一文,论点鲜明,语言犀利,层次分明,转折顺畅。此文,字不满百,却至少写了三层意思。首先写历来众议所云,即“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这里用了鸡鸣狗盗的典故。接着笔锋疾转,亮出自己的观点:“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并提出有力的理由:“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最后,奇峰突起,断然作结:“鸡呜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陡转,陡断,陡收。又留下余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与鸡呜狗盗为伍,孟尝君何许人也!

看过《读孟尝君传》的人都知道,我已全文引用此文。因为此文实在太精练了。一句废话,甚至一个废字都没有。一篇不足百字的杂文,立论如此奇特,论据如此透切,笔力如此遒劲,又留下思索空间。王安石不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看看现在有些人,提笔动辄上万言,从头看到尾,却不知所云。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