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语文教案(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
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矛和盾的图片。
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1、学生观察图片。
2、学生齐读课题
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2、 展示、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2、分组交流:每个生字都可以怎样识记,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怎样理解课文内容的,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3、读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读词语,交流怎样理解的。
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提出不懂的问题,自行解决能够解决的一些问题。
在自读、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 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3、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1、 同座交
流交流。
2、全班交流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写字
1、 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c.盾:右上方是两笔,不要一笔写下来。
d.兵:注意笔顺
3、教师巡视指导。 1、学生认读生字。
2、 学生观察。
3、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复习检查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出示字词卡片指读。
3、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 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认读字词卡片。
3、学生思考。 复习引入。
二、品读课文
1、引导学生读课文,看插图,思考并讨论: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组织班内讨论,相机出示并引导学生理解。
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戳、固然
3、引导学生理解坦克在战场上怎样大显神威,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4、引导学生理解“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插图独立思考。
2、分组交流,在谈清自己想法的同时,注意倾听、吸取他人意见,深化自己的认识。
学生以组为单位,顺着发明家的思路谈理解。
(1)、学生自己先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全班交流。
(3)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懂得坦克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的。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师出示课文结尾的那段话。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学生举例。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来说明,拓展思路。
四、拓展活动
1、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1、学生将好词好句积累在“采蜜本”上。
2、学生课下搜集故事。 积累好词好句。
语文教案 篇2
1、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劝学”中的“劝”字理解得准确与否是能否正确理解文意的一个突破口。“劝”字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解释为“劝阻”、“劝解”等意。但是在古汉语中却不是这样解释。大凡古汉语中用“力”作形旁的,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劝勉,鼓励)”、“努(勉力)”、“劭(劝勉)”、“勖(xù)勉励)”等。“劝”也不例外,也是劝勉、鼓励之意。全文以“劝学”为题,就是鼓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劝”字在现在也还保留着“鼓励”的意思,如:“天津劝业场”中的“劝”。
2、本文第2自然段中运用了几个比喻?它们在表义上有何内在联系?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是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一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3、第3段中用了几个比喻?它们在意义上有何内在联系?
第3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彻,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的学习。
4、第四段中作者共用了几个比喻?请分析其意义和关系。
本段共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积善成德”,正面说明了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的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积累还需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二者缺一不可。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利奥父子情深,体会叙利奥的心理活动;
2、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三、重点和难点:
体会叙利奥几次遭到父亲责备后的心理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整体感知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小主人公叙利奥为了帮助父亲养活一家人,瞒着父亲在深夜坚持抄写签条,虽被父亲误解、冷淡、仍坚持着。因此,你觉得叙利奥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体谅父母、爱家人的孩子)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出示小黑板):你是从哪里体会出叙利奥体谅父母、爱家人的?画出使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加以体会。
小组讨论,体会后出声地读读。
三汇报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同学们,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积极,但能否将你们各组的体会与全班其它组同学交流一下呢?老师可是迫不及待地想听喔!
1、让小组代表发言,抓重点句体会,各组相互补充。(略)
2、 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集体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同学们所发言的句子,均是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作者把叙利奥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淋漓尽致,记住,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现在,让我们把这些描写叙利奥心理活动的句子朗读一下吧!
3、有感情朗读。
4、叙利奥三次受到父亲的责备、误解、冷落后,所受的巨大的委屈只能咽着,但他停止工作了吗?(没有)
(再次出示小黑板):1受到父亲的责备、误解后,是什么力量使叙利奥半夜又起来工作?
2叙利奥为什么要偷偷地做,不告诉父亲?
3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父亲工作的?
4事情的结果怎样?
5、学生思考回答小黑板的问题
四总结,体会中心
叙利奥为了帮助父亲维持家中的生活,减轻父亲的重荷,默默帮助父亲工作,虽被误解仍坚持着,表达了他对父亲、对家人深沉的爱。同样,父亲对这个家、对儿子也是十分挚爱,宁可自己受累,也不愿意耽误儿子的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父子间那份真挚的爱。
五配乐表演,品味父子情
分角色表演最后一部分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读了本课,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请结合自己实际,说一说,再写下来。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
3、体会诗歌抒情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4、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思维方式
教学方式:
1、自读品味法
2、 导读提升法
3、讨论交流法
4、读写结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1、阅读讲解讨论《走进诗的世界》
2、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
一、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外部特征
1、分行。
2、音乐性。
(二)内在特征
1、精美的语言
2、隽永的滋味
3、纯粹的情感
4、深刻的哲理
5、异常的美感
二、生命的律动——现代诗歌魅力探密
(一)反复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
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但至今都还有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价值。要求静心诵读,进入诗歌的世界,体会诗歌的意韵,读出滋味。
要求先不看导读分析文字。
(二)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
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三)结合导读分析文字,从语言(技法)、滋味、情感、哲理、美感等角度中,选择一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交流。要求:
⑴自主式的思考(即要求读出自己的感觉,品出自己的滋味,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⑵开放式的交流(即与同学、老师进行多向的交流探讨,)
⑶有条理的表达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学生齐读。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2、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1、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学生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3、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5、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1、教师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2、学生根据以上总是,自学课文,做好准备,下节课交流。
四、记字写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3、学生写字,教师及时评议。
五、拓展阅读
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三个问题的认识。
2、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对三个问题的理解,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点如下。
⑴ 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⑵ 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⑶ 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至五自然段。
二、畅谈感受,总结全文
1、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齐读这段话,说说人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4、再读这段话。
三、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2、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四、抄写词语
1、同座互相读词语。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作业
1、摘抄课文里的好词好句。
2、自己设计一项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