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最新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1
《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个主题单元“爱的奉献”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故事。课文以爱贯穿始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一、把握课文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本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课文中有多种爱:金吉娅给予母亲的爱,给予哥哥姐姐的`爱,给予陌生女孩的爱。而课文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爱作为重点深入文本。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提出“这棵树除了可以叫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名字?”,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抓住文本,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金吉娅站在这样一棵神奇的“给予树”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么呢?设计这个环节主要出于这样的目的: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领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为,感受文字中所体会的情感。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所以我将这个环节根据课文中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当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娅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金吉娅为什么说话时声音低,为什么会难过?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站在给予树下还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娅最终选择了女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内心的决定。这个心理活动的描述是充分联系了课文的文本,最后我出示“联系课文想象”,告知学生进行想象的方法。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以课文为载体进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错。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2
小镇的早晨(北师大版 三年级)
【学生状况的分析】
我所带的三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强。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融合在一起。江南水乡的晨景对于我们所处的西北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地域差异,为了弥补这种差异,我在教学中,通过配乐朗读,加上媒体出示江南水乡的景色,使学生领略江南的美景,因而感触一定是深刻的。
【教学内容分析】
《小镇的早晨》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蚕乡小镇早晨的情景,反映了改革开放给小镇带来的勃勃生机。2——4自然段都是总分段式。即便于学生运用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方法阅读,又可供学生仿写练习。课文不长,但文质兼美,词语丰富,富有感情,教学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使学生领悟课文意韵,唤起学生对课文的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词,通过学习了解小镇早晨的特点,感受江南小镇的美。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小镇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能力目标:通过优美的画面,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合作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江南水乡小镇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继续学习理解自然段的方法,引导学生细细品读生动优美的句子,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段落安排顺序,学习课文,了解小镇“安静”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家乡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有没有感受到家乡越来越美了?
特别是旱晨,当你背着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
2.学生结合实际谈一谈。
3.小结:这些都是我们家乡的早晨所特有的景象。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到另外一个不同的地方去旅游,去看一看,听一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小镇早晨的美景,大家说好不好?
4.(出示课件:江南水乡)
在我国江南水乡有许多古朴的小镇,这里有小桥、流水、人家、绿树(红花)繁茂。你们瞧这便是各式各样的小船,这里的交通工具只有小船。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时,木船的摇橹声就把小镇唤醒了。
5.看完录像小镇给你留下什么影响 ? (美)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本感受感受吧!
(设计意图:播放水乡的秀丽景象,初步领略江南水乡美景,生动形象地创设美的情境,又激起了学习课文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受小镇的美
(一)指导预习。要求:1.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查字典,理解字意和词义。
3.读课文,想想小镇的早晨有什么特点?
(二)分组预习,提出问题,边读边议。检查效果,重点指导。
1.强调“漾”,“暇”的字形和“朴”,“着”的读音。
2.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课文。1.放伴奏带,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小镇的早晨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早晨是安静的、又是热闹的,还是忙碌的)
4.在段落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全文是什么关系?每段是什么关系呢?(全文是总分总的关系。第2--------4段第一句是总句。每段是总分关系)
三、合作学习,感受画面美。
细读课文,看着画面,深入理解。1.自由读文,进行讨论:第2,3,4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回答问题,深入分析:第2段:
(1)读后回答,板书:安静。谈体会 朗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读懂的句子,想想喜欢的 原因,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2)在学习小组里交流。
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从河面、河水、河边、河上)
(3)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重点词细细品味,体会小镇早晨的安静。
如:抓住“淡淡、静静、不时、悄悄、轻轻漂过、轻轻荡漾”体会小镇晨景的静之美。
(4) 讨论:怎样读好这段话?学习小组互读互评。
一个“恬静”让我们体会到了很多很多,除了“安静”以外,它可能还包含着一点美,一份悠闲,一丝温柔,或许还有其他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小镇的早晨是悠闲的、恬静的,优美的,河水那么清澈、、小舟那么灵巧……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吧。
(5)学生配乐朗读。
(6)播放江南小调,情感熏陶:置身于美丽的江南小镇,坐在小船上,你们想干什么呢?(学生想象,自由发挥)
(设计意图:由重点词、重点句入手进行品味,体会文段中描绘的幽清、淡雅的美景,感受图画美。)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把词语补充完整。
( ) ( )
( )的早晨 ( )的露珠
( ) ( )
( ) ( )
(2)照样子,摘抄文中的词语
淡淡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镇的早晨——、------、-------啊!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小镇早晨“热闹”“忙碌”的特点。 2.继续学习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自然段的方法。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感受水乡小镇的意境美,增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4.抓住围绕中心句仿写一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小镇的早晨是怎么醒来的?(是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唤醒的 2.在细细地读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或者你还有哪里不懂的? 3.汇报学习情况: (1)我明白了“河道纵横”的意思:用手势比一比。 (2)我明白了城市的早晨是汽车短促的喇叭声惊醒的。是说---- 你能模仿这种声音吗?老师请男同学来当汽车司机,发出的喇叭声。悠闲的摇橹声吗?这样的喇叭声短促吗?那应该是怎样的?又短又快,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是“短促”。 你能模仿悠闲的摇橹声吗?老师请女同学来当船夫发出悠闲的摇橹声。给人感觉悠闲吗?听了这种声音心情是很舒服,很愉快的,这种舒服与愉快能从脸上表现出来吗? (自由自在,轻轻地,很自然。) (3)听了这两种声音,你认为课文中“惊醒”与“唤醒”这两个词能互相换一换吗?形成了对比。 说得好极了。那短促的喇叭声,在夜里一响,人们会一下子被吓醒的,那悠闲的摇橹声飘进你的梦乡。你会慢慢被叫醒的。 4.指导朗读。 能把你学懂的读出来吗? (1)指名读3 个,评一评。齐读练背读。出示填空。 ( )的早晨是( )声( )的。 指名背3个,齐背。 5.小结:出示单元提示。1.主要写了什么。2 .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唤醒了小镇的早晨,是多么恬静啊!小镇还在什么地方向我们展示它的恬静呢?让我们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划出。
(2)写了哪些景物,用○圈出。板书○ 2.检查自学情况。 (1)这段话是围绕“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来写的。这句话在这段中是什么句?这样的段式叫什么段式? (2)板书:霞光、拱形石桥、小船、小河。 3.小组讨论。 同学们,你最喜欢这里的哪一句?按照单元的提示,细细地读读,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在与同学讨论交流一番。 4.学习反馈,体会情境。 你最喜欢哪句话,这句话主要写什么。你学懂了什么?或有什么感受? A 淡淡的霞光下,宽宽的河面闪烁着片片银鳞;河水净的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 (1)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河水穿过小镇。) (2)你从哪些词看出恬静的美?你为什么选这些词?抓住“净、透明、带子、淡淡的、碧绿”结合插图来理解恬静。 a 淡淡的写出了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霞光是很柔的,万物好象都蒙上了一层薄纱。多美啊! b 河水银鳞,使你想到什么?它本来指鱼身上的长满的小小的会发光的薄片,在这里我们作者说小河在淡淡的霞光下,闪烁着一片一片的闪光的鳞片,多美啊! c 多干净的河水,透过这“透明”的河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说话) d 条净得透明的河水,一眼望去,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这使我想起了朱自清写的一句话,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现在,你就在小镇的河边,你会怎么说?(看图) (真静啊!真美啊!) e 轻轻地”说明了河水流动时是多么的平静啊!静得仿佛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3)指导朗读。指名读,看图读,背读,齐读。 B 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小镇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 (1)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小舟在河上飘。) (2)你读懂了什么? 遥遥相对的石桥,(看图)它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静静地坐落在小镇的两头。多静啊!这半圆形的桥洞使我们想到了半月形,多美啊! 一叶叶,悄悄,轻轻,飘,都写出了小舟的轻巧与恬静。 (3)指导朗读。指名读,学生评。背读,。 多静的石桥,多轻巧的小舟,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读得多静啊!想把它记住吗? C 沿街的河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 (1)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2)哪些词看出船很多?(停、各式各样、一只紧挨着一只) (3)看图:读这句话。 在这么的小船中,最醒目的是什么船?(乌篷船) 一些油光发亮的物品乌篷船,翘起尖尖的船头,显得格外醒目。 指名说,你们觉得乌篷船怎么样?油光发亮写出颜色,翘起尖尖的船头写出了形状(非常有趣)。你喜欢这些乌篷船吗?你能读读吗? 朗读指导,指名读,看图读,背读,齐读 (4)这么多的船,怎么会给人恬静的感觉呢?好好读读想想,哪个词写出了小船也是静的?(停) 三、小结。 1.同学们刚才游览了小镇的早晨,淡淡的霞光,净得透明的小河,有趣而悠闲的乌篷船,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现在,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中,向大家介绍这恬静的小镇。 2.播放音乐,齐读。多恬静的小镇,多美的小镇,想把这样美的景色记在心中吗?试着背一背。指名背,试背。 3.小结学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用这个方法学习三四这两个总分段式。它们是如何紧张与热闹的? 四、布置作业。 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2.听写字词。
3.填写词语,使句子更具体。
(1)( )的河边停满了( )的小船。(2)小船从( )的桥洞中( )地钻出。(3)学生背着( )的书包( )地去上学。
4.照样子写句子。注意转折关系。例:这儿盛产蚕茧,但过去一尺丝绸一根丝线都要从外地买来。(1)这项工作很难做,但( )。(2)( ),但( )。5.检查背诵第2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开篇点题 水乡 只有小船 唤醒
河面:淡淡 闪烁
河水:通明 静静穿过 赞扬新貌
安静 河边:停满 换着
特点 河上:悄悄钻出 轻轻飘过
人多:欢闹的海洋
热闹 土特产多:那-----那-----还有-------
小学生、妇女、个体户、农家姑娘 热爱生活
忙碌 变化: 过去、如今
赞美小镇 多美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生字词语卡片、江南小镇的动画、江南小调、柔美的音乐。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3
这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又结束了,回顾这一个学期的教学,有可取之处,同时也有需要进步的地方。
一、可取之处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了有效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主观能动性。
2、在教学上不仅注重授课的过程,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性。
3、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通过语文的教学,让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操陶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和美文段落的阅读,给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的积累。
5、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身心的变化,进行教学策略的改变。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没有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形成更好的学习方法。
2、需要增强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能够更好的学习好语文。
3、学生的课外知识面还需要好好的拓展。
4、还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5、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4
从三年级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并有目的地进行分层训练:从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到能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的质疑;提高到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用笔给课文写“眉批”,写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到现在的能搜集与本课内容联系紧密的课外资料,并能独立进行处理,孩子们自学语文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由此,我在工作中摸索到了一条活学语文的路子──在开放的教学空间中,架一座联通课内与课外的桥梁。
1、内外拓展:
以课文为载体,向课外拓展。即以课文内容为“引子” ,为话题,诱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资料,很自然的把语文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社会中,更广阔的知识空间里,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语文,用语文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特长。并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前后沟通,互为参照,形成共鸣。
2、两头延伸:
课前,指导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并进行预习,或提前拜读原著,或提前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自主的学习、有效的学习。
课后应该是一个新的学习轮回的开始,教师要通过巧妙的点拨、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做到以一点引一篇,以一篇带一组,使学生从中多渠道吸收知识、开阔视野、发展个性。如教学《凡卡》一文,进行小结后,许多同学都对小凡卡悲惨、无奈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气愤。我便趁势让学生写续写。又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很多同学对家长教育和自己的接受有很多的感受和建议,我就让学生把这篇优秀的课文推荐给家长们看,并以书信的形式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本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上,我们共同朗读课文精彩段落,互提希望和建议,非常有意义和价值。我还发现,现在孩子们接受到的来自各种媒体的信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很不和谐,比如电视机里胡编乱造的'《东游记》,课外读物的“谈情说爱”,网络世界的刺激等等都冲斥着学生的眼睛,严重影响他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汲取。
因此,我指导学生读名著,推荐性的看中央八台的“老片新看”,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而灿烂的语言文化,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