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1
算起来,这已经是我第三遍读小豆豆了。第一次记得是小学六年级,学校要求每个同学读一本课外书,那时也算机缘巧合纯粹是被小豆豆的书名吸引了,三三两两的读完了他。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和感想,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第二次就是上高中那会儿,逛图书馆又不经意发现了这本书,于是再次执手。天真无邪,“不守规矩”的小豆豆,温馨欢乐的巴乐园,慈祥善良的小林先生。都让我勾起对童年的怀恋,以及对“学习”这件事的思考。
昨天又第三遍回味了小豆豆,不能说是回味,确切的更像是回忆。小豆豆的童年也是我们童年的缩影,会闯祸,会不守纪律,会让家长老师操心。那些画面,本已慢慢在记忆长河中褪色,而小豆豆又将他重新唤起。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2
我最近看了一本有趣的书,书名是《窗边的小豆豆》。书中讲述了主人公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了巴学园。小豆豆第一天来到巴学园,就喜欢上这里。因为这里的大门是树根做的,教室是废弃的电车厂……这些想法都来源于校长——小林宗作。小林校长是一位好校长,他常常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呀!”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使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我喜欢书中的小林校长,因为他十分慈祥,对孩子很关心,也有耐心,在小豆豆入学第一天,小林先生听小豆豆说了四个小时的话,期间他连一句话都没说,也丝毫没有厌倦的意思。小林先生为了帮身患残疾的高桥君走出阴影,利用他腿短的特点,开展了一场“爬楼梯”比赛,使他得到了自信,赢得同学们的赞叹!
还有小豆豆的妈妈,她不想小豆豆因淘气被学校退学这件事而变得自卑,所以四处奔波,为了找到能收纳小豆豆的学校,不怕苦,也不怕累。看到这里,我不经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她每天为我们做那么多的事都没有抱怨,而我却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就耍小脾气,我想以后应该为妈妈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书中还有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小豆豆偷偷带高桥君上她的树。上树这件事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件简单的事。但对高桥君来说,却是困难重重,因为他是个残疾人。小豆豆和高桥君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坚持了下来,最后,他们终于爬上了树,高桥君看见了更远的地方。这件事对于高桥君来说,是需要勇气的,而我却是个没有勇气的人。记得有一次,我偷拿了家里的钱,当父母问起我,我因为害怕挨打而说没有,父母问我之后,我心里就像安了个定时炸弹,好像随时会爆炸似的,心惊胆战。直到我看到这个故事,我才去跟父母道出实情。这个风波过后,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勇于承认的勇气。
看完这本书,我收获了许多,也从中学到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3
今年寒假,我读了由日本作家黑刘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了巴学园。在校长小林先生的爱护下,一般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本书告诉了我们:学习,不能只靠老师。要有主动性,自觉性。因为学习,不是给老师学的,也不是给父母学的,而是给自己学的。不能只靠老师和家长。而小豆豆的校长小林先生就是抓住了这一点。上课老师都不讲课,而是把当天要学的所有课程写到黑板上,让孩子从自己喜欢的课程学起。而且巴学园还会组织很多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
还有家长不能逼着孩子学,要让孩子学自己想学的东西。不能把孩子的喜好、理想扼杀在摇篮里。我就见过一个家长,把孩子天天关在家里,让孩子没完没了的写作业,有时候写不完还不让吃饭。这种情况在中国太多了。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可家长非要孩子学钢琴。这就是把孩子的喜好扼杀在了摇篮里。
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不能强求。要培养孩子的自觉和主动。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4
看到这本书时,我被一个名叫小豆豆的女孩子给吸引了,天真,淘气是我对她评价。我非常欣赏她的作者——黑柳彻子。
因淘气,一年级就被退学的孩子。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为她辉煌的一生奠定了基础。可能看到这时你会认为这是作者在欺骗读者的情感,但是这个故事却是真实存在的。
这本书中记载着小豆豆的欢乐与悲愁,从“第一次来车站”到“再见,再见”。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小豆豆和小林校长也带给了我无数的知识。
小林校长名叫小林宗作(原名金子宗作),他的教育方式,已经让我深深地牢记于心。小林校长教育孩子时不是一味的批评,责骂,而是在童趣中去教育孩子让他理解他的错误。如果现在的世界上有这样的老师,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很美好吧?没有叛逆的初中生,绝望的高考生······
因为在小林校长的领导下,巴学园中的同学们很天真,很快乐,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同龄人没有对这些“问题学生”产生歧视,无忧无虑是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平等和自由也很好的演绎在巴学园内。其实对于学生而言,最好的老师不一定要严厉,但一定要能理解学生的心灵。我对于那些打骂学生的老师倍感不屑与深深的鄙视。其实那些“问题学生”不一定都是坏的,他们只是对于世界充满好奇,但那些不理解他们的家长或老师,会把他们的聪明抹杀掉。我替那些孩子感到悲哀。
我的身边也曾有过不公平的事。我的弟弟是一个喜欢到处跑,喜欢上课与人交流的男孩。我也曾因为这些事说过他,但对于他的老师我非常愤懑。
那一天,爷爷像往常一样去接他,但是因为一件小事——上课说话而被老师留下来,老师的大概意思是:如果下次我弟弟再说话那么她就会让我弟弟退学。爷爷回来跟我说了这件事,我当时非常生气想去学校与老师交流一番,但出于良好的教养,我并没有这样做。但这样的老师却让我怎么也尊敬不起来。当然我也知道我弟弟有错,但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上课讲话是难免的,而且像我一个初中生上课也难免会讲话,她就因为这样劝退我弟弟,公平吗?
如果世界上多一些巴学园,那么聪明的孩子应该会多一些发展的空间吧!后来凝结小林校长梦想的巴学园在熊熊火焰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