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篇1
在看《育人三部曲》的过程中我觉得书的每一页每一段每一句,都不可忽视,不能随意丢下一个字符。看这本书,我除了在书上做一些笔记,我还把其中与我产生共鸣的句子进行了摘记,我想通过读与写来牢记书中的经典之句。因为这些话太有意义了,解开了我很多的教育教学困惑。我越读越被苏霍姆林斯基一系列精辟而又通俗的论述所吸引,我越读越能从中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
本书中,每句话都是经典,记得我之前看一些教育教学著作,都是读了一个章节或是读完整本书再写读后感,可现在我就书中的一句“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我就能写一下我的感受,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也常常会有这种想法。当我的学生某些知识点不会时,我会想起自己读书时不理解某些知识点的场景,这时我会想办法消除孩子心中的担忧,希望他能相信自己,并给他讲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慢慢地我发现,这个方法很有效。而且还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其实再想想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师”有相似之处。我的感受就是我们老师平时要用心观察身边的每个孩子,多和孩子亲近,与孩子成为朋友,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慢慢让自己拥有一颗童心。一个具有“童心”的老师才能通过童心教育达到心与心的接触,情与情的相融,从而做到真正理解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篇2
我读了此书感觉我们国家的教育和国外不一样,全国有不少学校都存在孩子年龄偏小的问题。语文还好一点的,一般都能跟上的,可是数学不比语文,数学问题严重。一天不学好,后面的知识就衔接不上,所以数学老师说,有一部分同学数学已经“落水”了。这些年教过的班级里,总有不少的孩子数学成绩差,跟不上。每次考试过后,都会有一大批不及格的孩子去办公室或者留在教室里补习。一样的老师,一样的教法,为什么学生的成绩就一年不如一年呢?我觉得呀,除了教材难度增大以外,大概就是就读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小,智力发展水平越来越跟不上了。你看看,孩子启蒙的年龄,从8岁7岁,到2000年的6岁,再到2007年的'5岁,一两年的差别呀!你可以看看亲戚朋友或邻居的孩子,比较一下,半岁的大小,甚至相差一个月,两个月的孩子,他们的思维、身体、性格等方面的的成长痕迹都是不同的,智力发展水平相差就更大了。再就是一年级孩子的作息时间,对于6岁孩子来说都是辛苦的,更何况更小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思索:学校骤然打乱孩子的整个生活方式多么有害,赋予孩子发展他自然活力的广阔天地又多么重要。可是如今这一代的孩子们呀,现实情况如此,我们老师能怎么办呢?教书育人,乃师之天职。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道”,不仅是指为学之道,还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明白做人处世之理。新的《义务教育法》也把德育放在首位,可见德育之重要性。
塑造学生的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老师而言,应予以充分重视。本人在自身的教育生涯中领悟到了三点体会——与人为真,与人为善,与人为美。这不仅是育人的点滴经验,也是个人任教中的一生准则。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篇3
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在这科技飞速发展与教育改革进行的大潮中,身为新时代新型教师的我深感自己的身上的责任和压力。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抽出时间来阅读教育书籍,来不断充实自己、丰厚自己。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每一位老师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他从基层教师身边出发,由一些普遍现象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给我的教学起到了指导和借鉴作用。我感受到了一个教师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感悟到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使我对教师这个形象渐渐清晰起来,并明确目标:
1、不断学习以提高自我有位名师曾经说过:“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甚至拥有一条潺潺的小河。”而在这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作为教师更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与潮流的发展,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到:“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另人厌恶。因此,学习还能拯救教师自己。”这一些至理名言更是值得我们深思与体验。
2、宽容待人作为教师应以“宽容”的心来面对学生,再宽容之中了解孩子;当我们在批评学生时,我们常会看到孩子难过的表情和无辜的.眼神,我也常会有舍不得的感觉,但时常在心软后,往往感觉自己太苛刻。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大人都会犯错,何况一个小孩。我们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平常心”“宽容心”对待孩子犯的错误,并巧妙合理地把学生的错误当作教育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他们从正反不同角度改正错误,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我们要允许学生出错,因为在错中他们可以获得更多更精彩的人生体验,在错中可以学会发现和创造。
我们作为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这份职业,如果只是把它当作一份谋生的差事,那你永远都无幸福可言。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珍惜自己”、“赏识学生”、做一名理性的教育者,那么我就是快乐的,我也会是幸福的,我更会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
3、反思常态化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我建议每一个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我也建议每一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面向教育事实本身”来记录自己的阅读日记、观察日记和行动研究日记,通过这些日记和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
以上只是我阅读后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篇4
最近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该书由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而在这个三部曲中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从中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他对孩子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的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他对孩子没有半点私心,他对教育没有半点功利之心。从没有想过要通过孩子来发财,从没有想过要通过教育来谋取教育之外的东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曾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巴浦雷什中学后说:“我在这所学校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有一群孩子围上前去,而这个时候,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会呈现出一种孩子般纯真的笑容。”是的,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纯真的人,面对纯真的孩子,从事着纯真的事业,从没有想过要借教育而名扬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和事业却因此而不朽。纵观本部分,两点感受颇深:
一是他把“和谐教育”概念纳入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他的“和谐教育”意味着:要处理好认识世界(即理论学习)与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这两者的关系,使之处于相互促进的和谐之中;要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的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出类超群;要使学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样的成功。总之,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使他产生一股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他把“精神生活”范畴补充进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他的“精神生活”意味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积极向上的`需求和兴趣,能够在其积极活动中得以形成、满足和发展,使他特有的天赋才能有机会充分显露
和发挥。他认为,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其全面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的标志。他指出,在学校里,不能只有听课、作业、考试而没有精神生活,也不能只有纯体力劳动而缺乏智力因素和精神生活。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追求真理,忠于心灵,坚守良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质。我们做教师的从苏霍姆林斯基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读后感 篇5
初读《育人三部曲》是在今年的五月,也许因为时间的仓促,工作的繁忙,只是粗粗浏览了一番,并没去仔细领悟其中的精髓。暑假里,再次捧起这本书来读,一气呵成,读到最后一页,静静回眸,感觉在书籍的游离之间,心缓缓轻盈起来,灵动起来。只知道,一页一页读着大师的笔迹,已不再象初次那样一捧起书来眼皮子就直打架,而慢慢沉醉在大师用心血聚成的哲理文字中,乐不思蜀,不知归路。不敢说,自己已站在何种高度,这一字字,一句句,一行行,给了我太多的惊奇和赞叹,给了我太多的敬仰与感动。我懊悔直到现在,直到工作了十四年后的今天,才依傍在大师的腿上,静静的赏读。但我也庆幸,十四年后的现在,我能有幸走进教育书籍的的海洋,徜徉在大师的教育精髓中,充盈自己日渐枯竭的大脑。与那些当了一辈子老师,连他的作品都没看过一眼、甚至连大师的名字都无从听说的同行来说,我又是何等的幸运与幸福。
《育人三部曲》是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二是《公民的诞生》;三是《给儿子的信》。书中他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融成为一曲曲教育乐章,具有浓烈的诗情、画意、乐韵。读着他的书,情不自禁地被这位教育同仁景仰的老人的教育机智和教育灵性所打动。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那浓浓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对孩子真挚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他在书中说:“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爱孩子。”大师的爱崇高伟大,大师的爱睿智温馨,大师的爱是整个心灵的付出,大师的爱是无私的奉献与自我牺牲。他从18岁开始担任小学教师,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岗位。他曾经先后为三千七百多名学生做过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地说出几百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在他短短的52年的人生历程中,他写了四十多本书,一百多篇论文,一千二百篇童话、短篇小说等。他的确做到了——就象他的这本书里的第一部书名所说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说:“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当初也只不过是一个乡村小学的教师,和你我一 样,也是一个普通的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他没有取得过很高的学位,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家,是勤奋忘我的精神、热爱教育的品质、对孩子深深的爱,使他攀登上了事业的颠峰。
作为教师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就是爱孩子。从书中我感悟到大师对孩子的爱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更重要的是,他爱的纯粹、爱得慷慨、爱得真诚、爱得投入,不是施舍,毫不吝啬,不虚情假义,不掺杂功利。正如大师书中所言:“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因为这样,他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赢得孩子们的心,才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大师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教育的核心,就是爱护并发展孩子的自尊感,让孩子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每每读到这样的文字,总使我情不自禁在心底自问:当你一遍指责孩子愚蠢无知时,当你一次次板着脸庞呵斥孩子的无意“冒犯”时,当你一回回压着孩子死做作业时,当你对孩子的懵懂吹胡子瞪眼睛时……你是否想到过孩子那柔弱的心灵,并细心的呵护、培育它们?你是否想过关心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一次次的自问,换来的总是一次次的内疚。是大师的一番番话荡涤了我的心灵,是我顿悟过来:尊重是一缕明亮的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敞开学生的胸怀;尊重是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的优点上,它会巩固孩子树立的自信,有助于孩子成长。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大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末尾深情的说道:“……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我把整个心灵都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疲倦的时候。而当他精疲力竭时,孩子啊,我就尽快到你们的身旁来。你们的欢声笑语,就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大师是执着的,因为他能一辈子都如此炽热地热爱着教育事业;大师是痴情的,因为他能一辈子都如此深情地热爱他的每一个学生;大师更是幸福和快乐的,因为他能被学生一辈子如此牵挂、眷恋与信任。我立志要以大师为榜样,努力做一名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幸福并快乐的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