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欢迎阅读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居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

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

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用具:城市乡村图片

七、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保护它们。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里包含了很多活动部分,活动题材多样。

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居住在农村,有的人居住在城市,请同学们说说农村与城市的景观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与学生交流辅助

1、聚落的两种形态

【引导】阅读课本P51~52并观察以下图片:

【幻灯片】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思考: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分析】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场所。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提问】请几位同学说说你到过哪个城市,它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而乡村呢?

【幻灯片】城乡对比图,思考:什么是城市?什么是乡村?完成下表:

【引导】城市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发展空间,然而城市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你听到看到的,说说城市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承转】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读课本P52页图,思考: ①村庄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它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 ②城镇又是怎样扩展成城市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景观有哪些变化?

③随着城市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变成了城市人口,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

④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小结】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聚落的的要素

(1)气候温暖湿润

(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3)水源充足

(4)自然资源丰富

(5)交通便利

【承转】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读课本P53页图,思考:

1、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为什么?

2、看P53图3-22,想一想,东南亚民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3、读P53图3-23,北非的民居的屋顶大多是平顶。这是为什么?

4、读P54图3-24思考:民居临河临湖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在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者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小结】聚落的分布

(1)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2)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拓展延伸】说说因纽特人的冰屋、黄土高原的窑洞、傣家的竹楼、北京的四合院的民居建筑特点及当地气候特点。

【承转】世界遗产一般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自然文化遗产三大类。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如何把它们保护好,传给子孙后代,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引导】看课本P54页,思考:

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为什么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3、怎样保护传统聚落?

4、保护措施是什么?

九、板书设计

一、聚落的形态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十、课后作业:完成学案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楚雄开发区永安小学 蔡丽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初步理解“倒竖蜻蜓、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动物表演。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马戏团里的动物表演得精彩有趣,都是演员们精心训练的结果。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析句欣赏3种动物表演的特点。

教学难点:仿照课文二三四段的写法,仿说一段话。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学会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分享:请同学们欣赏小动物表演的节目。

一、谈话导入 , 揭示课题

1、刚才这些小动物表演的节目叫做“马戏”。

出示“_________的马戏”进行句式训练。把学生说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2、揭示课题

①找一找这些词语中哪个最好,说说为什么?(精彩)

②板书“精彩的'马戏”,朗读揭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和新词的音。

2、反馈检查:读词语。

三、再次朗读,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的表演?动笔划下来。

2、指名交流: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的表演?

3、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这场精彩的马戏都有哪些节目?

4、选节朗读

①你最喜欢这三个马戏节目中的哪一个呢?就请你选择这个马戏节目所在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②抽读,纠正字音,指导长句停顿。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划出猴子表演节目的句子。指名交流。

2、指名学生朗读。

3、教师:读着这两个句子,你觉得猴子爬竿有趣吗?

你从哪里读出它的有趣呢?请你找找有关的句子或者词语来说一说。用△标出。

4、交流中读:理解“倒竖蜻蜓”

理解:好奇、瞅。

5、研读第四句

1)想象说话:如果你是观众,看着猴子那顽皮的样子,你会怎样?

2)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哈哈大笑)

3)朗读:让我们把观众的这种快乐之情用朗读表达出来。

6、分句读,理清结构。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自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划出黑熊表演节目的句子。

1、学生读课文,勾画句子,并交流并说说从哪个词看出精彩。

理解:笨重、直立、小心移动

2、女生读,男生表演。

3、那样精彩的节目人们有什么反应?理解:哄笑。

4、请用你们的朗读让大家体会到节目的精彩。全班齐读。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学:山羊是怎样表演节目的?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随机分析:山羊怎么表演走钢丝的?

4、比较句子:山羊在钢丝上走来走去。

在细细的钢丝上,山羊像在平地上一样稳稳当当地走过来走过去。

5、 山羊表演了几个节目?你是从哪个句子中读明白的。

1)理解“绝技” 2)为什么山羊表演的是绝技?看图片体会。

6、指导朗读。读出山羊表演的精彩。

7、看了山羊这么精彩的表演,观众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如果你是观众,你会怎么为山羊喝彩?

8、齐读第四自然段。

七、说话训练

1、这三个节目都这么精彩,作者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呢?

都是先写谁表演什么节目,再写怎么表演,最后写观众的反应。(板书:节目、特点、反应)

2、马戏团的表演除了这些节目,还有哪些?你能像前面那样介绍下这些节目吗? (学生练习说话,教师指导。)

3、动物们为什么能表演这么精彩的节目?

八、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猴子爬竿 顽皮 哈哈大笑

熊踩木球 笨重 哄笑

精彩的马戏山羊走钢丝 出色 喝彩

小狗做算术

猴子骑车

马钻火圈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

2.了解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在游戏和在玩中会到了哪些乐趣。

2、同学们在自己的玩中体会到了乐趣,甚至有人在玩中出了名堂,同学们想知道是谁玩出了什么名堂吗?请听故事《玩出了名堂》。(教师生动地讲故事)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会认的字:阅、固、调、皇、俄、拜

会写的字:堂、镜、闲、待、阅、腿、随、调、简、拜、访、具

1、其中“调”“待”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tiao、dai;还可以读diao。(调动)dai(等待)。

2、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比如,“堂”与“常”、“镜”与“境”、“访”与“坊”;

3、注意“拜”起笔是撇不是横,右边是四横不是三横,“具”的里面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4、比较“闲” 与“阅”、“闭”,“腿” 与“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他们分清楚。

5、同学们在玩中的发现能够谈谈吗?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列文虎克是什么人?(职业是什么?)

2、他玩的是什么?

3、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四、作业:

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五个自然段)

2、哪几自然段讲了列文虎克玩并且出了名堂?

3、“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三、四自然段)

4、分组讨论从哪几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

从三个方面:

(1)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玩放大镜;

(2)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

(3)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5、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你认为这是为什么?(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6.引导学生简单归纳中心内容。

7、拓展练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开拓学生的思路。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还有爱迪生,他小时候常常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创造惊喜万状。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一件件拆开,然后再装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学生会对这些事例有所了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交流交流。

二、小练笔

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启发和收获,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板书设计:

列文虎克——玩镜片——做放大镜——玩放大镜——做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汇总十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