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红楼梦第六回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第六回读后感 篇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这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开篇词与结尾词。说来也是可悲,一本红楼梦,尽显人间的心酸。
红楼梦中真的是一部人间“奇”书。
说它奇,也非是,说它俗,也不然。这本书把人世间的庸俗与理想世界的奇幻相结合,奇中有俗,俗中有奇。曹老把这两者很完美的给搅和在了一起。却又找不着破绽。
他究竟是从那个地方入手来把这两者混合的呢?说来很简单:梦。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饮了仙茶“千红一窟”(千红一哭)喝了仙酒“万艳同杯”(万艳同悲)。还听了仙曲《红楼梦》。一曲红楼,暗示了贾府与十二金钗的结局。只有看完全书再返回此章一读,方懂曹老一片苦心。每读到这里,我都不禁感叹,人生的结局真的不是世人所能预料的。
而梦醒之后,贾宝玉还是那个贾宝玉,那个任性的少年。并没有因为一梦改变自己。此处又从梦中的奇转为现实的俗。
另外,很多的梦是托梦。秦可卿托梦凤姐要小心“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晴雯托梦贾宝玉说她要死了等等。
其实,除了写出来的梦,还有一些隐藏着的梦。螃蟹宴、海棠社、桃花社,多么美好的生活!结果到了红楼梦末期,林黛玉枉凝眉,泪尽而逝;薛宝钗终身误,孤身至终。王熙凤聪明误,机关算尽。十二金钗,没有人有好下场。
人生一世,离开后不终是一无所有吗?人离世后,终究和来到这个世界那时候一样,什么都带不走。一切,纯洁如初。
红楼梦第六回读后感 篇2
第六回除了开始写了宝玉初偣人事,与袭人初偿云雨情外,大部分篇幅写的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对于刘姥姥这个人物是作者写作的大手笔,起到了全文前后呼应的关系,看红楼梦刘姥姥一角很重要。她无儿只一女,女婿又是个庄稼汉,只是祖代与王府有些牵连,又周瑞家多少歉些情与他们王家,再者机会比较好,(周瑞家媳妇也想让她看看她的手段,王熙凤也心情不错通报了王夫人并厚待了他,给了不少东西并二十两银子,让他们家不仅过冬无虞,且以后还能不断走动扶持。
读后感当然不能写云雨的那段了,写也只能自己写日记吧,主要还是写刘姥姥与贾府家庭人物和事情经验的读后感,比如家庭背景落差,姥姥的处事,王熙凤平儿的为人处事等,富贵时做些善事,终会有好的报应的,帮扶有实际困难的人才会“受恩深处胜亲朋”。
红楼梦第六回读后感 篇3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刘姥姥第一次进了荣国府。刘姥姥一家因生计问题,到了入冬季节仍然冬事未办,正愁苦间,刘姥姥想起了二十几年前曾于金陵王家连过宗,虽然二十年未来往,但是想去碰碰运气,向凤姐要点钱。带着孙子板儿来到贾府外,刘姥姥遇到周瑞家的,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找到了王熙凤,刘姥姥诉说了一番连宗情谊后,便讲了来意,家中经济的拮据,希望王熙凤给点补助,但是王熙凤却苦诉了一番贾府最近的经济不足,刘姥姥以为要钱无望,最终却得到王熙凤给的二十两银子,说是给丫鬟做衣服的,叫她别嫌少,刘姥姥拿了钱,欢天喜地的回去了。
刘姥姥这个形象,符合乡村妇女的形象。她还很乐观积极,不怕苦不怕累,面对挫折不缩。滑稽幽默的丑角。机智能言的人才。符合乡村妇女的形象。她还很乐观积极,不怕苦不怕累,面对挫折不缩。滑稽幽默的丑角。机智能言的公关人才。
而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则与刘姥姥形成鲜明对比,她爱管闲事,心狠手辣,看不起穷人心态。对于他们来说穷人即是粪土,没有丝毫的价值。
红楼梦第六回读后感 篇4
情欲认识与阶级差别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红楼梦》第六回,回目是: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如果说《红楼梦》描述了生命的“情和欲”,那么第六回主要是讲述了生命在现实环境、等级差异下不同的生存状态,有高贵,有卑微,有势利,有施舍。
本回的故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贾宝玉初试云雨情”,是前一回“情和欲”主题的延续,虽仅写了一小段,但意义重大。从此之后,贾宝玉从顽童步入成年。在程朱理学文化中,天理和人欲是冲突的,要成圣贤,必须要尽可能的压制生理欲望。但作者却对此并不认同,而是将生命视为一个整体,情、欲、性不可分割,上回便借警幻之口说出:“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
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确实如此,历来有人认为《红楼梦》描绘了不少情爱故事,宝玉与许多人有着嗳昧关系,但作者更注重在精神层面的情与爱。在这部分中,作者也有意突出,这在当时的社会关系中是被默认的,并未超越基本的道德底线。“袭人自知贾母将她给了宝玉,也是无可推脱的”“自此宝玉视袭人更自不同,袭人待宝玉也越发尽职了”。用一缕温情的色彩显示这段情爱与贾珍、贾琏等人的欺男霸女、鸡鸣狗盗性质不同。
故事的第二部分,一进荣国府。作者对草根阶层的描写,同样得心应手、神形俱备。生命在现实中被划分了等级贵贱,彼此间的生活状态有天壤之别。底层人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求生,他们得不到文化艺术的熏陶,也极少能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被动地听从命运的安排,但即便是在这样的阶层,生命的力量也是顽强、生生不息的,也会有英雄豪杰,也会有女中丈夫。
作者安排了这样一个视角。描写贵族生活的显赫,如果只是以贵族的眼睛去看,是不会觉得有任何特别的地方。对宝玉等人来说,一切珠光宝气、锦衣玉食在生活中都显得如此平常,只能借助平民的身份才能进入其中,才能察觉到无法形容的巨大差异。“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知是何气味,身子像在云端里一般,满屋子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接下来种种细节的描绘,贵族家的豪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里写了凤姐的高贵,就像生杀予夺的女王,高高在上,决定着下人的命运。凤姐准备吃饭时,“之间小丫头们一起乱跑,说,奶奶下来了”,是何等的威严。贾蓉来借玻璃炕屏时,凤姐的一段调笑假骂,尽显霸道女总裁的个性。也写出了小人物的卑微。生命本应该是平等的,可等级社会里,在上者占据拥有绝对势力的权力金钱资源,底层者艰难求生,依附于上层,还经常要乞求对方的施舍,自然无法保持独立自由的人格与自尊。刘姥姥本是质朴耿直的农家妇女,甚至是一家的精神支柱,但为了生活,有求于人,也就只能处处低声下气,说尽好话,察言观色。作者对刘姥姥卑躬屈膝的刻画,很真实,我们却并不反感,只有同情。底层人物生活环境的无奈,求人办事的卑微心理,直到现代,我们依然不陌生。
这里也写出了人眼势利。荣国府看门的,同样身份低微,在乡下来的刘姥姥面前,确是鼻孔朝天,对她打量一会儿后,都不理她,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在那墙角等着。”低微之人,受惯了别人的气,见到自己可以展示优越感,可以撒气的人,多数是不会错过机会的。被伤害被欺压的人,一旦有机会,伤害欺压别人也毫不手软,甚至变本加厉。我们甚至可以总中读到人类的历史。至于周瑞家的,在刘姥姥面前,虽也居高临下,要显弄自己的体面,却道是真心帮忙,不必苛责。
最后,作者也深为感慨,在曲子中写道: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狼舅奸兄!正是惩处加减,上有苍穹。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