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的文章,课文用“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这个设问句开头,引出一百年前科学家所作的试验,从而揭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根据文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我通过如下“三步”进行教学。
一、填一填
课文的四、五小节介绍了科学家做的试验,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我在第一课时设计了下边的表格,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填写:
试验次数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通过填表,学生们一下子理解了蝙蝠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而且印象深刻。
二、比一比
课文的第六自然段作者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揭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书并找出这些语句,再读一读,比一比。当堂出示课件演示:
蝙蝠:嘴→发出超声波→障碍物→耳朵→改变方向
雷达:天线→无线电波→障碍物→荧光屏→安全飞行
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突破了难点。
三、拓一拓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
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换彼此自己收集的资料,读一读,再出示:
例子: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用于(飞机安全飞行)。仿:科学家从()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用于()。
让学生根据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汇报。
此时,看到同学们一个个余味未尽,再让同学们继续汇报,我又觉得难免枯燥,因此,我灵机一动,干脆来个小组报告会。这时,我让学生把他们刚才的资料,在小组内由书写工整的同学执笔,其他同学说,合作汇集成一篇小报告的文章,当然我指导他们写报告文章如何开头结尾,小组在规定的时间里竞赛,到台上边投影作品边汇报。整个汇报过程可谓是精彩纷呈,各个小组都情绪高涨,展示的不但是内容丰富,而且各组的代表为了进入优胜组,各自展示了他们的独特风采。
这一环节将学生由课堂引申到课外,从语文课本引申到社会生活中众多的信息媒体,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更是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发展了学生的独创性。最后这一环节是我在预设教案中没有设计的,却是我最满意的,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所以说课堂的有效教学不光需要教师的精心备课,更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效应机智地进行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一切教学只有围绕着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才是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2
在进行古诗三首备课的时候,我刚刚好听完 刘芬老师和张学英老师的课,加上孩子们已经学过很多的古诗,手里也有不少参考资料,对于古诗的意思也能完全自己学习理解,所以我想,可以让孩子们自己通过预习自己先学习,然后让孩子们小组上台来自己做小老师。
上课的时候,我一宣布这个决定,孩子们就很兴奋的样子,好几个小组都举手要上台,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备课的时候还想万一要是没有人肯上台,那应该怎么办,结果没想到孩子们这么的积极。在上台之前,我告诉孩子们希望大家能有始有终的完成。也没有做什么指导,就让孩子们上台了。结果又是让我大吃一惊,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预料,上台后,谁主持谁发言,安排的十分的妥当,而且把诗的意思解释的`头头是道,还自己加上了提问环节,台上台下互动起来。而且孩子们还模仿平时我上课的一些语言,比如一个同学读完了,主持的孩子就说,有谁要挑战他吗?还加上了很多的评价语,课堂的气氛也很轻松。
当然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比如孩子们只注重讲意思,但是没有讲出诗的意境,还有上台的语言还是不太完整,另外有的孩子上台后发言还是比较少,但是第一次做到这样让我很满足了。我越发明白了,有时候真的是我们低估了孩子,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表现的很好。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3
本次口语交际是“说新闻”,意在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和搜集天下事,训练搜集材料、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组织发布新闻和评议新闻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非常广泛,只要是新近发生的真实可靠的`事件,都可以作为此次播报的内容。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有话可说的机会。交流中要培养学生礼貌、大方、文明地交流与倾听的习惯。
本节课,我注重以下两方面的教学:
1.训练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这节课,让学生课前查找一些关于“新闻”的知识,使学生准确的界定“新闻”的概念。课前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发布会、小组讨论才能有本可依,确保新闻的“新、准”。
2.形式新颖,激起学生的交际积极性。
利用“小小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和讨论中,了解了新闻,很好地训练了自己的交际能力。
不足之处:
有些学生明显准备不足,甚至不太明确什么是“新闻”。
今后在监督力度上下功夫,课前及时调查了解学生材料的准备情况,或者解决他们的困难。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4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一、课前谈话为铺垫课堂气氛而设置
课前谈话时,一起欣赏了一组展示家庭幸福和美的图片,并请学生谈论,在这些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发言表达了他们的心声:家人团聚,共享天伦是最大的幸福。
以此作为情感的铺垫,营造氛围,急转直下。
今天,我们就来倾听一个中国孩子关于战争发出的呼声。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即使做了充分的预习,课堂上仍然要留足读书的时间。课上初读课文,是要体现对文本的整理把握,梳理脉络。通过初读,解决了“这封信是谁写给谁的?他在信里发出了怎样的'呼声?”这两个问题,并且存疑:“为什么署名写‘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而不直接写雷利这个名字?等到整篇课文都学完了,我们就会有深入而全面的认识。”这个环节的处理一是能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学会关注体裁特点,读书信要关注格式,这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的总结。
三、字词学习更是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
从多音字到课文新词的学习,结合了“据义定音”、“找近义词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方法,带动了第一自然段的学习,通过阅读去搜集和处理信息。
通过抓“卓越”这个词,全面了解文中的爸爸卓越还表现在哪里,并且带动二、三自然段的学习。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中,有一点特别值得反省:当一生说:“爸爸的卓越还表现在是一个出色的经济学家”时,我没有及时去引导他去寻找前半句,而是急着去找另一个学生,企图救场。结果另一个孩子又找到“爸爸是和平卫士、牺牲在维和的战场上”这些话语。事后一想,如果我能追问第一发言的学生:“还有吗还体现在哪?”说不定,学生就能回答完整,补充到位。我想,这也是一种课堂调控经验缺乏的表现,值得在日后的教学中去锤炼。在今后的日子里应深入地关注学生的发言,做比较准确地引导,那么学生就能很好地表达、归纳。
四、品词析句融合意文情感兼得
设计这堂课的主旨是:以读为轴心,连接学生、文本、语言、情感这四个点;在朗读、感悟中回归语文本色,演绎语文风采。
课文是封书信,作者主体感情色彩浓厚,情感自然质朴。遣词造句无过多雕琢痕迹,源于生活源于自身的生活经历。通过读,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分别时美丽的约定”和“重逢时残酷的现实”这两个内容的对比处理和挖掘。不仅仅在情感上打动人心,更是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两个自然段地对比写作才造成这样的情感落差,也才能这样打动人心。让学生隐约明白,这样的表达手法的妙处。
而体验到这种情感落差是因为前面所做的铺垫、情绪的积淀,到这个环节,使得情感有了一个突破口,而且,这时候的情感又是依附在文字之上的。从第二自然段“美丽的约定”的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份美丽。再进入第三自然段的学习,通过
“和爸爸分别后,家人天天盼着他回家,想象着重逢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这样一个环节,把两个自然段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落差。同时,课堂语言的设计和表述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营造了一个场,让学生进入到情境当中去,真切地感受文字传达出来的情感。并且用形式多样的朗读去提升这样的情感认识。
这个环节的教学之所以能营造出这样的气氛,这样的场,关键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通过品词析句,通过教师语言的描述,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来体现的。
在朗读当中,凸显了文本的情感主线:因为失去亲人的痛苦,所以引发对战争的痛恨,更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五、课堂节奏的把握和轻重缓急的处理
课堂教学如同烹饪手艺,此次课上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对课堂节奏和火候的把握还是比较欠缺的。
比如说,更多的是关注设计,及时从课堂获取信息的意识稍欠缺。当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颇时,当学生说不到点子上的时候,该怎么去引导?尚不能很自如。师生互动时,什么时候火候最好?什么时候展示这个环节才能有最佳的效果?比如“美丽的约定”和“残酷的现实”那两段话的对比,是个很好的设计,但如何在课堂上起到最大的作用呢?这个还需要深思再深思。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5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2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