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欢迎阅读小学数学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实践操作,充分展示和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材料,创造性地设计问题,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条件。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得到运用,让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且在实际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将推动学生自主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把数学知识寓教于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生活之中,体验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进入社会生活的大空间。例如:人教版数学第七册《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一、复习沟通,建立联系:(5分钟)

检查预习效果,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索,发挥想象,突出创新性:

师:同学们,我这里有一块面料想做窗帘,却不知道每块窗帘要多大?你们有什么金点子吗?

(学习小组积极行动起来,一边量窗子,一边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的金点子是什么,好吗?

生:老师,我们计算出这个窗子的长是2米、宽是1米,面积是2平方米,只要裁剪一块长2米、宽1米的布料就可以了。

师:好办法。噢,对了。我这里有一块面积正好是2平方米的面料,我们把它安上去,看一看行不行?

(老师和一名学生用双面胶装上窗帘)

生:老师,窗帘布太小了,这样不行。

生:老师,这样太难看了,另换一块吧。

师:是啊。我怎么没有想到这点呢?这样好吗?学习小组比一比,谁是最出色的设计师,怎样设计出最合理、最美观的窗帘。

(一石激起千层浪,探索气氛活跃、高昂)

师:哪一组的设计师,先来发表自己的设计方案?

生:我们是这样设计的,窗子长2米,宽1米;我们就裁剪一块长2。5米,宽1。5米的布料,窗子就可以遮住了。

生:我们有不一样的,我们设计的是两边拉的窗帘,每块长2。5米,宽1。6米,这样的窗帘比较好看。

生:我有比他们更好的设计方案,经过测量从地面到窗子上方30厘米处,总长度是3。30米,我们就裁剪一块长3。30米,宽1。6米的布料做窗帘,这样的窗帘不是比他们更好看吗?

生:我的想法跟他差不多一样,但是我们设计的是两开的窗帘,每块长3。2米,宽1米,面积是3。2平方米。只要拉开两块窗帘却成了一个八字形,这样的窗帘更好看更优雅。

师:好样的,很有远见,有个性。

生:老师我们这样设计行不行?我们也是设计两开的只不过,只不过。

师:没关系,大方一些,同学们给他鼓励一下好不好?

(掌声热烈响起)

生:老师,窗子上方的墙壁已经变色了,经过测量从地面到天花板长度正好是4米,在天花板下安装一根长1。6米的不绣钢管,再裁剪两块布料,每块长4米,宽1米,面积是4平方米的窗帘,如果把整个教室都安装上窗帘,教室就变成优雅的客厅了,小芳家的窗帘是这样设计的。(掌声阵阵响起)

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真是太棒了!个个都是出色的设计师。

课后评析:

本节课学生充分展示了各自的风采,想说就说,想做说做,团结合作,大胆创新。开放了学生学习心态、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张显学生的个性,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本节教学的着重点。通过实践活动,注重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把书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乃至会用的迁移,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难点:

从统计中获得简单的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决策,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今天我们上课和平时不太一样,坐成了六个小组,老师这有一张评价表,如果哪个组里的同学表现好,我就给他们组贴上一颗星,这时老师就来看看哪个组坐得最好。

二、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体育比赛吗?在操场上同学们正在进行体育训练,为比赛做准备。他们在进行什么训练呢?

生:跳绳、踢毽、套圈、踢球。

师: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项比赛,(揭题)在这些活动中你认为组织什么比赛好呢?

生:

师:咦,这下有问题了,大家参加的活动不一致,可是我们班又只能组织一项比赛,大家说说看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通过统计同学们最想参加的比赛来确定我们班组织什么比赛。

三、体验统计过程。

1、复习统计图

师:这是我们的一个老朋友,你还认识它吗?

生:统计图

师: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最下面是比赛的项目,

生:每一格就表示一个。

2、分小组进行统计

师:今天我们就要利用统计图来统计我们最想参加的活动。有谁知道在统计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不漏掉,不重复)接下来,我们就分小组来进行统计同学们最想参加的比赛,在分小组活动时要注意:第一,在组长带领下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体育比赛,第二,每个人只能说一项,第三,一位同学说的时候其余人要认真听,组长在相应的项目上涂上一格。大家明白了吗?比一比哪组的同学调查的又快又准确。开始!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组织比赛》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组织比赛》教学设计师:这时老师将每个组的统计图贴在黑板上了,比一比,你想把星星送给哪个组?说说你的理由。老师觉得刚才每个组的表现都不错。所以给每个组都贴上一颗星星。

3、完成统计表。

师:老师想邀请大家一起参加下一项活动,你们想不想参加?

同学们请看,你看到了什么?对这是一张统计表,我们要把刚才同学们统计的情况填到这张表里。

谁能通过第一小组填的这张统计图看出。

第一小组共有 人,想参加跳绳比赛的有 人,想参加踢毽比赛的有人,想参加套圈比赛的有人,想参加拍球比赛的有人。

最下面一行应该怎么填呢?谁来说一说?

将每一列的数据加起来就行了。

这个数据说明了什么?

现在我们知道我们班想参加跳绳比赛的一共有 人,想参加踢毽比赛的一共有人,想参加套圈比赛的一共有人,想参加拍球比赛的一共有人。

同学们能根据最后一行的数据完成这一张统计图吗?

这时分小组合作完成这一张统计图。

四、观察发现

1、第 组最先完成,老师把他们组制作的统计图展示到黑板上。

2、这时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一张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现在你们认为,我们班应该组织哪一项比赛呢?

3、你能根据统计出来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吗?

五、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六、拓展

老师也进行了一个调查,统计了我们班同学最爱喝的饮料。通过这幅统计图,你知道老师一共调查了多少人吗?你还发现了什么?如果在比赛的那天,我们班要买一种饮料的话,应该买哪种?

七、备用

结束:今天我们学会了怎么样进行统计,在生活中,你还可以利用统计的知识调查身边的事情。比如,你家里一天用了多少只塑料袋,全班同学每人每周用几枝铅笔。只要我们用明亮的眼睛仔细观察用智慧的大脑认真思考就会发现统计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在今天的学习中哪个小组的表现最好。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二年级】

课内知识:368-199等于多少呢?

课外趣题:按数字规律填出下图中空缺的数:

【三年级】

课内知识:操场上的学生们进行队列表演,他们排成了8行8列的正方形队列,如果去掉一行一列,请问要去掉多少人?还剩多少人?

课外趣题:有7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18。去掉一个数后,剩下6个数的平均数是19;再去掉一个数后,剩下5个数的平均数是20。求去掉的两个数的乘积。

【四年级】

课内知识:(1686+1683+1689+1681+1691+1685+1687+1678)÷8等于多少?

课外趣题:若在等差数列2,5,8,…的每相邻两项中间插入三项,使它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则原数列的第10项,是新数列的第( )项。

【五年级】

课内知识:求4018和7257的最大公约数。

课外趣题:把一个自然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码相加,所得的和若不是一位数,则再把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码相加,直到和是一位数为止。将1—20xx这20xx个自然数都经过上述方法处理后,所得到的20xx个数中,2和3哪个多?

二年级

1.368-199等于多少呢?

解答:原式=368-200+1

=168+1

=169

2.按数字规律填出下图中空缺的数:

解答:本题的规律为上面两个数的和等于下面两个数的乘积,因此应该填7。

三年级

1.操场上的学生们进行队列表演,他们排成了8行8列的正方形队列,如果去掉一行一列,请问要去掉多少人?还剩多少人?

解答:每行每列都有8个人,而这一行一列必有一个人是重复的,所以减少的人数是8×2-1=15(人),8×8-15=49(人)

2.有7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18。去掉一个数后,剩下6个数的平均数是19;再去掉一个数后,剩下5个数的平均数是20。求去掉的两个数的乘积。

解答:第一个去掉的数是18×7-19×6=12,第二个去掉的数是19×6-20×5=14,这两个数的乘积为12×14=168

还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18-(19-18)×6=12 19-(20-19)×5=14 12×14=168

四年级

1.(1686+1683+1689+1681+1691+1685+1687+1678)÷8

解答:原式=(1680×8+6+3+9+1+11+5+7-2)÷8

=1680×8÷8+(6+3+9+1+11+5+7-2)÷8

=1680+40÷8

=1685

2.若在等差数列2,5,8,…的每相邻两项中间插入三项,使它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则原数列的第10项,是新数列的第( )项。

解答:在每相邻两项中间插入三项,则原数列的第10项之前共插入了3×9=27项,故原数列的第10项是新数列的第10+27=37项。

五年级

1.求4018和7257的最大公约数。

解答:(7257,4018)=(3239,4018)=(3239,779)=(123,779)=(123,41)=41

2.把一个自然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码相加,所得的和若不是一位数,则再把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码相加,直到和是一位数为止。将1—20xx这20xx个自然数都经过上述方法处理后,所得到的20xx个数中,2和3哪个多?

解答:一个数除以9的余数就是它数字和除以9的余数,因此按照题目中的操作办法,每个数最后都会变成它除以 9的余数。连续9个自然数除以9的余数都互不相同,20xx÷9=223……2,说明这20xx个数中除以9余2的有224个,余3的有223个,所以在最后得到的20xx个数中,2比3多。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习二十六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 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 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 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 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