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语文《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1

xxxx年10月18日,上午第一节课,是我来到新学校的第一次公开课亮相。虽然没有特别精心的准备,只有“家常菜”的味道,但敬畏课堂的态度依然没变,服务学生的宗旨依旧没变。

每天的忙碌似乎把自己思考的时间都挤走了,所以利用中午短暂的休息对自己今天的课堂简单的做一反思。

满意之处:

1.本节课学生参与率高,达到95%。除了极个别同学没有发言之外,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课堂。

2.小组学习已初见成效,不仅有序而且有质。今天唯一的一次小组探究中,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巡视中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交流非常激烈、精彩。

3.学生的说话、语言运用让课堂熠熠生辉。练习点设计合理,学生的发言精彩,教师的临场指导更是锦上添花。

不足之处:

1.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总是因为40分钟的有限时间和提前预设好的学习任务,挤掉了了给学生更多表达、思考的'时间。很多学生能够想到的东西,可能因为我们的着急就越俎代庖了。

2.处理生成性资源不够科学合理。在学习列文虎克玩镜片做成放大镜这一教学环节时,我补充了一份资料,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看完资料候的感受。张宇鹏同学说:“我觉得他很可怜,因为他为了玩镜片都不管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听了他的发言,我顺势让其他学生否定了他的答案,随机评价:“真正可怜的应该是他的妻子和孩子吧。”现在想想这样的处理不但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而且对理解人物形象毫无用处。如果我换一种方式提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联系课文内容想想,列文虎克自己觉得自己可怜吗?”。我想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张宇鹏同学自己就会是否定的答案,而且还会使列文虎克的人物形象在同学们眼中变得更加高大,学生也能深切的感受到列文虎克对镜片的那种痴迷于热爱。因为做感兴趣的事不会觉得累、不会觉得苦、更不会觉得可怜。

……

有缺憾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其实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那就在今后的课堂中弥补、充实吧。

语文《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2

《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写的是列文虎克玩文放大镜玩出名堂的事情。

在教学中,我从“玩”字入手,让学生经过阅读课文,了解本课中的`“名堂”是指列文虎克的新发现。这节课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异常是一些男孩子对这样的科学知识学得很有兴趣,并能经过自我阅读,学懂课文。而我在教学时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列文虎克玩放大镜而发明了显微镜从而发现了微生物。当课后我与教研组的教师聊起时,才明白原先显微镜不是他发明的,是一个叫詹森的眼镜制造匠人于1590年前后发明的。怪不得课文中只提到他“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没有提到“发明”。看来是我在备课时,太粗心,没有对文本进行仔细咀嚼。我又查阅了资料,原先列文虎克不是无意磨镜片,而是由于买不起放大镜,偷学了磨镜片的技术。回去研究后才制成了简单的显微镜,并且在之后又制成了当时世界上放大倍数最高的显微镜。回到课堂,我向学生道了歉,并纠正了这个知识性错误。

看来对于每一篇课文我还需要咀嚼得更细一点,把教材摸得更透一些。我又回想起了我读师范时,教师教给我们的:“备课时,备教材和备学生很重要。”

语文《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3

第四单元的课文是教会孩子学会观察,观察身边的人和物,发现自然界的秘密。如何以读促写,让孩子会观察、会按观察的顺序写出来呢?

新课程标准就阅读要求我们做到: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尝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重视默读,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读书的训练,力求读透、读精,即要通过阅读培植学生自我感受以及理解 、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体验语文情感,丰富语文的积累。《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为实现这个要求我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课文时,进行一个说话训练:你们玩时爸爸妈妈会怎么样说你?说时加上爸妈说话时的动作或表情,然后我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谁玩出了名堂?玩什么呢?怎么玩的呢?玩出了什么名堂?学生都能够答出来。我顺势问他们家长这时会说什么,引出第一段。在进行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对“名堂”进行辨析,解决第5自然段,明白了列文虎克取得的成就,顺势引导学生探究“列文虎克玩什么玩出了这么大的成就”,理出了文章的线索。再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玩具进行研究,他是如何玩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试验:盐水浮鸡蛋。对课文进行拓展说话练习,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是如何玩的?再让学生写一写《我也玩出了名堂》使课文的内容得到升华。总结课文时,让学生体会他为什么会玩出名堂?带着赞叹的语气读文后的泡泡,最后对学生温馨提示:玩可要节制哟,否则的话就是浪费时间的行为哦。

在本课的教学中,既注重了学生基础知识词语的理解,又进行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课前的说话训练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如何抓住观察顺序来写,实质上这是一个写作方法的培养;在理解课文时,我采用默读、指名读、赛读、有感情的读等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总结时,让学生用赞叹的语气读泡泡,充分运用教材,提升了学生情感。尤其是最后的温馨小提示,根据学生特点说明玩的两面性,又提醒学生如何合理的玩,用温馨提示的方式出示出来更能易于接受。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尊重个性,那又如何照顾全体呢?该如何去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阅读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当然,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我不应轻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放开与收拢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在实践教学中我还需要历练。

语文《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阅、固、调”等6个生字。会写“堂、镜、闲”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等17年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从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3、写写自己玩中的乐趣和收获。

【教学媒体】

1、生字词卡片或制成的电脑课件。

2、师生搜集列文虎克的有关资料,拓展“资料袋”的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1、同学们,你们爱玩吗?平时都玩些什么呢?

2、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有趣的故事。(板书课题并读题)读题后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学生质疑,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是谁玩出了名堂?他喜欢玩什么?他是怎么玩的?玩出了什么名堂?)

二、由疑而入,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⑴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遇到生字新词、多音字多读几遍。

⑵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交流。通过自读,你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在交流中可顺便让学生介绍一下搜集到的列文虎克的有关情况。

三、逐段朗读,探究发现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这一段。

⑵ 议一议。玩耍常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你们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⑶ 语言引述: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就是在玩耍中产生的。荷兰的列文虎克就是其中的一位。下面,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他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好吗?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⑴ 读一读。指名多人次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教师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字的读音。

⑵ 说一说。列文虎克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

⑶ 想一想。从列文虎克玩镜片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列文虎克玩镜片的特点:在做中玩,玩中做。

⑷ 联系自己的“玩”,谈谈你对列文虎克的这种玩法有什么看法?

⑸ 带着自己所产生的情感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堂、镜、闲、待、阅”。

2、小组内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方法。

3、同桌提醒写字注意事项,介绍写字经验。

4、学生写字。

五、课后作业

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语文《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5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放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这篇文章,思路清晰,语言浅显,我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课文不足之处是学生对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的理解。学生对玩与发现,理解不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