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导论实验报告

欢迎阅读计算机导论实验报告(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计算机导论实验报告 篇1

一、实验目的

1.了解LAN中常用的几种传输介质、连接器的性能及各自特点。

2.学习双绞线、同轴电缆网线的制作和掌握网线制作工具,电缆测试仪的使用。

二、实验任务

1.掌握LAN中常用的几种传输介质、连接器的连接方法与实际使用。

2.独立制作一根合格的双绞线或同轴电缆的网线。

三、实验设备

实验所需设备有5类双绞线,RJ-45头,细缆,BNC接头,T型头,端接器、同轴电缆、收发器、AUI电缆、双绞线、同轴细缆压线钳,电缆测试仪,剥线钳、剪刀等。

四、相关基本知识

1.电子电路,数字逻辑电路。

2.微型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

3.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网络传输介质等基础知识。

五、实验内容与步骤

(一)实验原理

目前计算机网络的有线通信大多采用铜芯线或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同轴粗缆与细缆,无屏蔽双绞线(UTP)、光纤等。网络中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通过网络终端设备将要传输的信息转化成相关传输介质所需的电信号或光信号,然后通过传输介质、网络设备进行传输。不同的传输介质具有不同的电气特性、机械特性、和信息传输格式,因此,它们也就具有不同的传输方式、传输速率,传输距离等。在组建局域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 (如覆盖范围、应用对象、性能要求、资金情况等)来决定采用何种网络拓扑结构、传输介质及相关的网络连接设备等。

双绞线:双绞线是由两根绝缘金属线互相缠绕而成,这样的一对线作为一条通信链路,由四对双绞线构成双绞线电缆。双绞线点到点的通信距离一般不超过100米。目前,计算机网络上用的双绞线有三类(最高传输率为10 Mbps)、五类线(最高传输率为10 0 Mbps)、超五类线和六类线(传输速率至少为250 Mbps)、七类线(传输速率至少为600 Mbps)。双绞线电缆的连接器一般为RJ-45.

(二)实验步骤

1.首先用压线钳的剪线刀口剪裁出计划需要使用到的双绞线长度。

2.抽出外套层,可以利用压线钳的剪线刀口将线头剪齐,再将线头放到剥线专用的刀口,稍微用力握紧压线钳慢慢旋转,让刀口慢慢划开双绞线的保护胶皮,然后剥掉外套层。

3.排序,根据实际需要按照标准将线排序。

4.整理,排序后应尽量将线头拉直理平,然后用压线钳将多余的线头剪掉。

5.插入水晶头,将排序后的双绞线线头插入部分插入到水晶头中,插入后用力压住双绞线,尽力的将双绞线头向水晶头中推,以保证线头充分的插入水晶头中。

6.压线,经过上述步骤后,只要使用压线钳将线压紧即可。

(三)回答思考题。

1)双绞线、细缆、粗缆三种传输介质各有什么特点

同轴线和双绞线的区别主要是网络拓扑不同,同轴电缆只能是总线型结构,而双绞线则是星型结构。三种介质传输的最大带宽不同,粗缆传输带宽最宽,其次,细缆,最宅的双绞线。不过双绞线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传输距离比细缆和粗缆长。

2)A线序和B线序有何区别若不遵循上述标准,是否所做的网线不可用。

两端的线序相同叫直通线,都遵循568B标准,不同类型设备之间连接使用直通线,如网卡到交换机,网卡到ADSL modem,交换机到路由器等;而一端为568B线序,一端为568A线序的为交叉线,即1-3、2-6调换,用于相同设备之间的连接,如两台电脑的网卡连接,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的连接,交换机与集线器连接等。

不按上述标准,只要保持线序正确,就可以正常使用。

计算机导论实验报告 篇2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局域网的组网方式以及双绞线的两种制作规范;

2、使学生掌握RJ-45头的制作,以及网线连通性的测试。

二、实验环境配置

RJ-45头若干;双绞线若干米;RJ-45压线钳一把;测试仪一套。

三、实验原理

1、双绞线(TP:TwistedPair)

a)也称双扭线,是最常见的一种传输介质。

b)两根具有绝缘保护层的铜线组成。

2、为什么两根线要扭在一块?

c)当传输差分信号时,每一根导线在传输中辐射的电波会被另一根线上发出的电波抵消,因此可以程度上降低信号干扰。

3、双绞线的分类

d)非屏蔽双绞线(UTP:UnshildedTP)距离很短时,传输率可达100Mbps~155Mbps。

e)屏蔽双绞线(STP:ShildedTP)铅包裹,减小辐射。100米内传输速率可达155Mbps。

4、UTP优缺点

f)缺点:对电波干扰敏感性较大,电气性较差。g)优点:直径小,重量轻、易弯曲、易安装、价格便宜。

4、双绞线导线色彩编码白蓝、蓝白橙、橙白绿、绿白棕、棕

5、双绞线的连接方法:直通线缆水晶头两端都采用T568A标准或T568B标准。交叉线缆一端采用T568A标准,另一端采用T568B标准应用场合

四、实验过程(步骤)直通UTP线缆的制做交叉UTP线缆的制做网线的连通性的测试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利用压线钳剪线口剪出相应长度的网线。

第二步、剥掉双绞线的灰色保护层。将线头放入剥线专用的道口,稍微用力握紧压线钳慢慢旋转,让刀口划开双绞线的保护胶皮。

第三步,把4个线对的八条细导线逐一解开、理顺、扯直,然后按照规定的标准排列线序。

第四步利用压线钳的剪线口把理齐的线缆顶端剪整齐(1.5cm)。

第五步、把整理好的线缆插入水晶头。第六步、把水晶头插入压线钳的8P槽内压线。第七步、利用网线测试仪进行测试

主测试仪:1-2-3-4-5-6-7-8-G

远程测试仪:1-2-3-4-5-6-7-8-G(直通线)远程测试仪:3-6-1-4-5-2-7-8-G(交叉线)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1、了解局域网的组网方式以及双绞线的两种制作规范;

2、掌握RJ-45头的制作,以及网线连通性的测试。

六、实验心得

在利用压线钳剪线口剪出相应长度的网线时要注意方向,钳口要和线口垂直。

剥掉双绞线的灰色保护层时要小心剥掉,以免破损了内部的铜线。刀口划开双绞线的保护胶皮时,要轻轻的转到一周,这样效果更好。

把整理好的线缆插入水晶头时,要保持好位置。

计算机导论实验报告 篇3

一、实验目的

考察学生综合应用Excel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

1. Excel工作簿的建立、保存、打开;

2.各类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3.工作表的各种基本操作;

4.工作表的格式化设置;

5.利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的计算;

6.综合应用各种数据管理操作,如排序、筛选、汇总、统计等;

7.图表的创建和编辑。

二、实验设备

硬件:Pentium 4以上的微型计算机。软件:Windows XP、Excel 20xx或以上的版本

三、实验步骤

1、打开“Excel综合实验格式.xls”文件,在“期末与总评成绩”与“平时成绩”工作表中拆分“姓名”一列,将准备好的学生姓名复制粘贴上去。

2、在两个工作表中分别拆分“平时成绩”一列,在“平时成绩”工作表中,点击单元格E2,输入公式:=C2*40%+D2*60%,再往下拉至单元格E22,计算出平时成绩。再通过外部引用方式把平时成绩复制到“期末与总评成绩”工作表中的平时成绩一列。

3、在“期末与总评”工作表中拆分“总评”一列,点击单元格F3,输入公式:=D3*30%+E3*70%,往下拉至F22,计算出总评成绩。

4、拆分“绩点”一列,点击单元格G3,输入公式:=IF(F3=60,1,IF(F3>60,1+(F3-60)*0.1,0)),往下拉至G22,计算出各个学生的绩点。

5、拆分“奖学金等级”一列,单击单元格H3,输入公式:=IF(G3>=4,"一等",IF(G3>=3.5,"二等",IF(G3>=3,"三等","无"))),往下拉至H22,计算出奖学金等级。

6、拆分“名次”一列,单击单元格I3,输入排名函数:=RANK(F3,$F$3:$F$22),往下拉至I22,计算出名次排名。

7、在“期末与总评”工作表中选中“总评”一行,选择“格式”→“条件格式”,选择“单元格数值”和“小于”,在第三个方框中输入60,再单击“格式”,选择“加粗”,“红色”字体,将总评不及格的分数用红色加粗字体标示。

8、在“期末与总评”工作表中A24:K26的区域中输入总评分数区间数据,合并好相应单元格,单击B26,输入公式:=DCOUNT($A$2:$I$22,,B$24:C$25),向右拉至K26,统计出各分数区间的人数。

9、将统计出来的各分数区间人数输入“考试成绩统计表”中,单击单元格H30,输入公式:=AVERAGE(F3:F22),计算出平均分;单击I30,输入公式:=(B30+C30+D30+E30)/20,计算出合格率;单击B31,输入公式:=B30/$G$30*100%,拉至F31,计算出各区间人数的百分比。

10、在“期末与总评”工作表中选中A29:F30的区域,单击“制图”图标,选择“饼图”,在“图标选项”中,标题输入“考试成绩人数统计图”,数据标志勾上“类别名称”和“值”,单击确定,再调整图表大小和位置。

11、在“期末与总评”工作表的A40:C43区域中输入相应数据,选择“数据”→“筛选”→“高级筛选”,选中“将筛选结果复制到其他位置”,“列表区域”选择为A2:I22,“条件区域”选择为A40:C43,“复制到”选择为A45。单击“确定”按钮。

12、适当调整“期末与总评”工作表中各数据的大小和位置,使之能在一张A4纸上打印出来。

13、在“期末与总评”和“平时成绩”工作表中分别选择“视图”→“页眉与页脚”,自定义页眉和页脚分别为“12新闻1班蔡晓童”和“第1/2页,共2页”。

14、最后对工作表进行适当的格式化设置。

四、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如下页所示。

五、实验分析与体会

通过这次实验我发现要熟练地运用好Excel这个软件,必须多多练习,在掌握好课本上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多多上机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它,同时在函数的输入过程中要注意绝对地址、相对地址和混合地址的不同应用场合。这样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重复输入。

计算机导论实验报告 篇4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一、 实验名称:

Cisco 系列路由器配置基础

二、 实验目的:

(1) 掌握Cisco 系列路由器操作系统软件IOS(Internetwork Operating System)的应用;

(2) 理解Cisco 系列路由器(5种)基本配置方法;

(3) 掌握Cisco 系列路由器用户命令状态,特权命令状态,全局设置状态,局部设置状态,设置对话状态;

(4) 掌握Cisco 系列路由器常用命令:任务命令,显示命令,拷贝命令,网络命令, 掌握Cisco 系列路由器相关(全局,局部,…….)参数配置方法;

三、 实验环境:

Cisco 2600 Series Routers,模拟软件“RouterSim-CCNA2。

四、 实验内容及步骤:

使用模拟软件“RouterSim-CCNA2”进行。

路由器基本配置方法:一般来说,可以用5种方式来设置路由器,其中包括Console 口接终端或运行终端仿真软件的微机; AUX口接MODEM,通过电话线与远方的终端或运行终端仿真软件的微机相连;通过以太网上的TFTP服务器;通过以太网上的TELNET程序;通过以太网上的SNMP网管工作站。第一次设置必须通过上述第一种方式进行。

(1)命令状态

1)router>

路由器处于普通用户命令状态。这时用户可以看到路由器的连接状态,访问其它网络和主机,但不能看到和更改路由器的设置内容。

2)router#

在router>提示符下键入enable路由器进入超级用户命令状态router#,这时不但可以执行所有的用户命令,还可以看到和更改路由器的设置内容。

3)router(config)#

在router#提示符下键入configure terminal,出现提示符router(config)#,此时路由器处于全局设置状态,这时可以设置路由器的全局参数。

4)router(config-if)#;router(config-line)#;router(config-router)#……

路由器处于局部设置的状态,这时可以设置路由器某个局部的参数。

5)设置对话状态

这是一台新路由器开机时自动进入的状态,在特权命令状态使用SETUP命令也可以进入此状态,这时可以通过对话方式对路由器进行设置。

(2)常用命令

1)改变状态命令

进入特权命令状态 enable

退出特权命令状态 disable

进入设置对话状态 setup

进入全局设置状态 config terminal

退出全局设置状态 end

进入端口设置状态 interface type slot/number

进入子端口设状态 interface type numeber.subinterface[point-to-point|multipoint]

进入线路设置状态 line type slot/number

进入路由设置状态 outer protocol

退出局部设置状态 exit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网络拓扑结构图如下

2)用模拟软件“RouterSim-CCNA2”进行配置的部分配置过程

对RouterA进行配置

对RouterB进行配置

3)路由表配置的部分过程

RouterA的路由表配置

RouterC的路由表配置

五、 实验结果:

从RouterA ping RouterB

从HostA ping HostB

从Host A1 ping Host B1

从Host C ping Host B1

从2621 ping RouterB

六、 实验心得

本次实验中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的。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问题。首先,路由器、交换机、PC机连接图的设置中,路由器与路由器的连接时本来正确的结果应该是黑色的连线,但是因为前面端口及设置的错误得到的是红色的连线。另外,PC机的IP配置是最容易的,但是在配置过程中应该仔细,稍稍一点粗心的错误便可能使得IP配置不成功。最后,最难的是路由器的配置。路由器的配置要严格按照思路步骤进行,分清楚普通模式,特权模式,区别如何进入全局模式与局部模式,以及在局部模式下配置s0端口与e0端口。大多数问题通过问老师和同学都得以解决,但是在配置模式下设置静态路由还是不清楚,还有一些命令也不太熟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