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这本书是我七岁时买的,那时候我读了一遍。由于生字太多,对书中诸多故事情节都是一知半解。
这个暑假期间我又将它细细地阅读了一遍,认认真真地将故事情节解剖了下。在此故事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智慧绝伦、聪明绝顶、鞠躬尽瘁。在本书中的《草船借箭》故事里,关于周瑜故意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武器最好?诸葛亮说:“当然是弓箭最好。”虽然军中严重缺箭,但诸葛亮聪明绝顶,利用草船借箭为周瑜赢得了十万支箭,使自己免于一死。
在本书后叙中,诸葛亮六次出师防御司马懿的进攻而劳累生病,他却强支病体,依旧令人扶他出去巡营,由此可见他是多么的鞠躬尽瘁、尽心尽责啊!回到营中,病情恶化,依旧不忘嘱咐那些忠义之士们,要依旧法而行,不可急骤。还嘱咐杨仪如果他死后不需操办丧礼,节俭而行。
…………
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我应该学习诸葛亮的随机应变,因为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取得成功。长大后,我也要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尽心尽责,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守尽忠。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三国演义》描述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相互争霸的故事,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就是书中对人物的描绘,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让人如痴如醉。
书中将每个人物都描绘地充满生机,或许只是寥寥几笔,就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呈现在你眼前。这就是《三国演义》的魅力。
我折服于一代英雄刘备。即使他最后没有成就伟业,但他为人为君的方式让我受益良多。为请诸葛先生出山,他三顾茅庐,为摆脱曹操的怀疑,与曹操煮酒论英雄,为了让赵云留在自己身边,他摔儿子以表自己对他的珍惜,这一切都表明刘备确确实实是一代明君。
我折服于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他原本只是一介布衣躬耕于南阳,出世之后三把火震惊天下。其中,在赤壁之战中他大败曹军,让曹操元气大伤。他能言善辩,曾在江东舌战群儒,连周瑜也自叹“既生瑜何生亮”。他知己知敌,把握敌军多疑的特点,用一招“空城计”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扭转乾坤。
我也折服于赵云的忠诚。我曾眺望远方,仿佛看见一位身着金甲圣衣的将军在万军丛中七进七出,无人可挡,然而他所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保住主公的孩子,他的威武决绝和一片赤诚深深震撼了我。
《三国演义》它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你我这样的后来者砥砺前行。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贤哉徐母,流芳千古。一个老太太有如此高的评论,真了不得;卧龙冈上刘备三次访贤,说明这诸葛孔明也真是了不得。
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徐庶的妈妈真的太刚烈了,宁死不让自己成为奸臣,而且对儿子要求严格,要求他有作为,要辅佐明主。当儿子徐庶被人骗时,她勃然大怒,她骂的徐庶拜伏于地不敢仰视,说明徐庶怕妈妈,徐母的话都是对的。徐庶“降曹”之后,徐母引以为羞辱,自尽了,啊,她是一个多么仁义的人啊!竟死了,说明了徐母的刚烈。贤哉徐母,流芳千古!
再说刘备去卧龙冈去找诸葛孔明,曾见到六个人,以为是诸葛孔明,刘备都认为是诸葛孔明,可都不是,刘备怀疑一定有根据呀,他们一定也十分有才华孔明一定更有才华,这六个人给孔明当“托”,来反衬孔明的才华,来证明卧龙的才华。刘备这两次来都没见到孔明他本人,而他的亲人朋友倒见了不少,在这种环境下,在这众人影响下,诸葛孔明一定吸收他人之长处,最厉害,这一点深深吸引着刘备,才让他三番五次的来诸葛亮出山相辅,与他共商大业,共成大事。
也许是刘备一而在,再而三的踏雪访贤士,打动孔明,但愿他下次在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想必人人都知道四大名著吧,在寒假中,我观看了《三国演义》,有所感思。
从桃园结义到火烧赤壁到统一三国,我就不懂了,为什么最后不是刘备统一三国,可能是因为刘备注重兄弟之情,太过急于报仇,最后剩下诸葛亮,诸葛亮也做错了一次抉择,他不应该让马谡去上战场,因为刘备说过他不可重用!可能这就是刘备不能统一三国的原因吧!不过我不喜欢《三国演义》的结尾,怎么说,我也是想让刘备统一三国的嘛!可是历史不能更改啊!老妈还说,那是他们的命数,虽然说命数什么的不可信,但我也没办法啊!不过我们终归还是要学习他们的精神的嘛!不可能因为结局不好就放弃这本书!不过我有一点奇怪,当时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不是说他俩有其中一个能统一三国吗?怎么轮到司马家了?我也不明白,可能是司马昭比他俩智商高一等。
四大名著的话,除了《西游记》的结局好一点,别的结局都不是很好,《三国演义》结局不是我想的那样儿,但是他们身上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刘备的志向深远,心系天下,曹操的自大妄为可不要学!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貂蝉的为国为民!都知道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