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感悟

多美网

2025-08-21读后感

欢迎阅读论语读书感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书感悟 篇1

每当清晨时分,听到略带稚嫩却认真严肃的琅琅书声,那一句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句,带给我的,是对成长的感悟。

这些名句,出自儒家经典——《论语》。记得很小的时候,就经常捧着一本拼音版的《论语》,但那时我只是一只还没有飞翔过的小鸟,自然体会不到其中的含义,只当它为简单的消遣,咿咿呀呀,自得其乐。

逐渐的我开始懂事了,在小学二年级时,学校要求诵读《论语》,当再次捧起这本经典品读时,我仿佛懂了些什么。学校发放的《论语》大部分是关于学习的,而经历了几年学习生活的我,已经是一只开始尝试飞翔的小鸟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启发我热爱学习,加强自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告诉我学习需要时常复习……这些句子伴随着我走过将近七年的学习生活,教会我如何学习,激励着我努力学习,而它们还将继续伴随着我走过以后的学习生活。

五年级时,我买了一本节选版的《论语》。而此时,我已经在父母的呵护下逐渐长大,成长为一只能够飞翔的小鸟了,对父母的呵护不屑一顾,渐渐地无视父母对我的爱,正是《论语》,激起了我对孝的领悟。“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告诉我要为父母的健康担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启示我需要用心孝顺父母……它们教会了我“孝”字的含义,这将使我时刻不忘孝敬父母,不忘父母生育、养育之恩,时刻对父母心存感激。

到了初中,我读到了更多《论语》中的佳句。这时的我已经成为能够独立飞翔的`小鸟了,能够独立学习,懂得孝敬父母。但我也将开始面对社会,这时,《论语》中的佳句教会我如何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告诉我人生要有理想、有目标,并要为之努力、永不放弃。“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我懂得了“恕”的含义,让我学会推己及人……这些句子教会了我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人,将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这对将要接触社会的我,如同地图,帮我指点迷津。它们将伴随我一生,让我时刻记住如何做人,如何活得精彩。

从牙牙学语开始,《论语》伴我走过了近十年的时光,我渐渐长大,它不断带给我崭新的思想,使我在学习中游刃有余,教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使我一生受用不尽。我将继续用心品读,相信在我不同的人生阶段它会带给我更多的人生感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摇头晃脑地背诵着《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论语读书感悟 篇2

孔子作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他的弟子们称之为“天纵之将圣”,一百多年后,孟子更是认为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司马迁不仅将孔子以布衣之身放入了世家之中,而且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评论中也写到:“天下君王至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弟子的所整理记录。《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者有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倡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要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是处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有教无类”--在孔子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例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如子贡),然而大多数都是贫苦出身,特别是四科十哲中的`,如贫苦交加的颜回、子路等。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计划。

处事方面:“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因为内心的坦荡、自信,太然而自内向外油然而生的从容淡定。但这种宽容变得有尺度,并非毫无原则的谦让,宽恕,而是以真抱怨,以德报德。当回忆自己过去遇到的种种情况,也许会有许多情绪,可是走过来回头再看的时候觉得其实一切没什么,不管是帮助自己的还是嘲讽过自己的甚至伤害过自己的,这些都不过是人生中的一点经历而已。

交友方面:“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这句话是对我们的忠实劝告,并提醒我们广交益友,不交损友。在与人相处的分寸把握上应坚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慢。 事业方面:“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并且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不是语言的力量。

《论语》作为我国传统著作的经典作品之一,是儒家思想的结晶。它教会我们净化自己的心灵,涤荡内心的浮躁,提高了我们为人处事的能力。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统治者的心目中的地位。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近20xx多年。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守周礼,这边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的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

论语读书感悟 篇3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论语读书感悟 篇4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收益很多,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的这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有才有德的君子做人、做事,不是为了讨好别人,因此,当面对别人的毁誉的时候,也就可以泰然处之;因为不为求荣誉,当然也就不怕别人的诋毁。君子以宽恕的心态来对待别人,所以,不求全责备,当自己不被别人了解的时候,希望被了解,却不责怪别人的不了解。君子如果不能了解别人,那也不符合君子的.标准了:一方面表明自己的才德修养不够,因此难以宽容地对待别人;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自己误解别人,由此而产生评价失误。所以,不必因为别人不了解而忧伤埋怨,但是应该学会了解别人。

我想,在我们与同学相处时,也有这样的时候,当别人因为某件事而误解了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因此而烦恼,从而责怪对方心胸狭窄,互相批评的结果就是使彼此的误会更深,而使原本十分亲密的好朋友关系逐渐疏远。如果在矛盾发生的时候,进行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一下,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可以原谅对方的行为,体谅别人,不埋怨,不抱怨,不担忧,从而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使友谊更进一层。

记得有一次,是我做值日生,好朋友小吉是组长,她分配任务,扫地是最脏最累的任务了,大家都不喜欢做,早上,小吉分配任务时,竟然叫我去扫地,我想那么多同学,为什么让我去呢?当时就十分生气,反驳她说:“我不扫,爱扫你扫!”小吉说:“上次是东东扫的,今天换一下任务,必须服从分配!”我又气又恼,心里想: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个组长吗?什么好朋友啊!哼!当天,我虽然硬着头皮扫完了地,心里却十分不舒服。后来,我就和老师要求调换值日生组了,到了新的小组,这个小组组长恰好转学了,老师就让我做了组长,这下我可真体会到做小组长的不易了,分配任务,监督卫生,真的很辛苦,还可能得到同学的误解。我彻底地认识到自己错了,于是主动和小吉承认了错误。

孔子的这句话使我联想到这件小事,其实小事中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心胸,凡事都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去看,要换个角度,不要只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自私地处事,更要想想自己了解别人吗?论语中的人生哲理真值得我们一生去体会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