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案

欢迎阅读小学美术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美术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设计运用课。通过对运动会宣传工作的策划,加强学生对整体宣传形象设计的认识,并能参与设计制作。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体育活动,是人类追求和平,友谊,进步的重大盛会,本课以北京申奥标志的欣赏为切入日,以学生策划运动会的宣传工作为线索,奥运会相关资料作为参照的信息贯穿本课的始终,让学生领略奥运精神,并对标志在宣传中的作用肩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教材提供的历届奥运会会徽及五环标志制作方法的欣赏,让学生能理解标志设计是形与意的结合,它讲究视觉上的美感和制图的规范,教师还可通过各种标志的欣赏启发学生设计时应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安排学生分组活动,策划校运动会的宣传工作,尝试自己来设计制作。

教学目标:

*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标志设计的基本方法,并学会设计制作。

2.通过对运动会宣传工作的策划,加强对整体宣传形象设计的认识。

3.通过与同学的分工合作,提高集体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北京申奥标志的欣赏及北京申奥的艰辛历程,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同时学习用规范的方法制图,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分工、合作武地进行校运动会的策划,也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校运动会的宣传策划,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参与创意与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教学思路:

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安排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课前收集的奥运图片或文字资料,谈自己对奥运及奥运精神的理解,分析北京申奥标志形与意的特点及某校宣传工作的策划,启发学生讨论、策划校体育节的宣传工作,让学生做尝试性的标志设计;第二课时,通过分析几个突出的奥运会会徽,了解多样的标志设计手法,丰富设计思路,对自己设计的草图进行修改;第三课时,分工,合作式地进行校体育节的宣传策划,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考虑合理化建议,选取最理想的标志设计进行系列视觉形象设计。

教学方法:

互动法、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分工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奥运会有关资料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领略奥运精神,同时分析北京申奥标志的特点及某校宣传工作的策划,让学生理解标志的特点并能做尝试性的设计。

教学重、难点:领略奥运精神,理解标志的特点,认识标志在整体形象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教具——CAI课件、问卷表。

学具——课前收集的有关奥运图片和资料,尺、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体验、引人

1、CAI课件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片断〕

师问:这是什么日子?大家为什么这么激动?(学生自由畅谈—激趣) 生答:20xx年7月N日,北京申奥终于取得成功。

师:不错,这一时刻是今亿万中国人兴奋和激动的一刻,因为从第一次中奥失败到这次申奥成功我们又经历了八年的艰苦等待,为什么全世界的'人们都如此看重奥运会呢?(学生踊跃回答、各抒己见——让学生在争辩中明白奥运的地位) 师:奥运会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体育活动,是人类追求和平、友谊、进步的重大盛会,让我们每个人都期待20xx年——我们的奥运!

(出示课题:我们的奥运)

二、探讨、赏析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奥运图片和资料。

以组为单位,探讨几个问题(以问卷表的形式发下来)。

奥运发源地

已举办几届奥运

申奥年代

奥运精神

印象最深的奥运

申奥口号

奥运口号

最感兴趣的运动

申奥大使

奥运会旗

最喜欢的运动员

申奥标志

(学生在互相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加深对奥运的理解)

师:北京申奥的历程是非常艰辛的,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当然也得力于大量的宣传造势。

(通过宣传片引人标志这一主题,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欣赏申奥宣传片(CAI 课件播放)

师问:它的导演是准?看后有何感受?(学生思考回答)

总结:张艺谋,体现了奥运精神,展现了新北京、新奥运的理念。

(欣赏申奥宣传片,让学生感受北京的人文地理,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

2.引入北京申奥标志,简介作者陈绍华(CAI课件展示)。

分析:a申奥标志的构思:

b.申奥标志的意义;

c.什么是标志(学生思考回答)。

总结:首先,标志是由五环组成,象征着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协作。其次,这个标志是由五星基本构成的,五星代表国家形象,图中的五星轻松,活泼,代表我国美好的前景。第三,标志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以此表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第四,标志又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结”的象形,相互环扣象征着吉祥如意。

定义:一种视觉识别符号,有强烈的标识性,使人过目难忘。

(通过对申奥标志设计思路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标志)

3.了解申奥标志的运用情况(课件展示)。

师:申奥标志的广泛运用给人带来整体的视觉美感与震撼,为奥运会的顺利承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4.整体视觉形象设计欣赏(某市26中运动会宣传工作的策划)。

“我们的赛场,竞技的青春”

讨论分析:a.此标志的设计意图

b.此标志的运用情况

(由欣赏申奥标志的广泛运用到某校宣传工作的策划,让学生对整体视觉形象设计有了感性的认识)

5.交流、实践

师:学校将举办一次“劲秋体育节”,如果你作为校运动会宣传工作的策划员,你将如何设计体育节的标志?(学生相互交流回答)

师:大家的想法真不错,不过在设计时还须考虑奥林匹克精神、学校特色和体育节口号等。大家自己来尝试设计一个草图吧!

(学生动手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在不讲解方法的情况下,让学生大胆进行创意设计,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课后整理

a)网上收集奥运会标志等资料,找出它们的特色。

b)探寻标志的表现手法。

c)参考下表,对自己设计的标志进行评价。

标志体现了个性化的设计

标志宜于运用

标志具有运动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分析一些奥运会承办国设计的会徽,让学生了解多样的标志设计手法和丰富设计思路,学习规范的制图方法。

教学重、难点:标志的设计思路和表现手法。

课前准备:CAI课件,学生课前准备的图片资料,尺、铅笔,橡皮、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交流、探讨

1.根据上节课的自我评价表,学生互相交流自己设计的草图。(活跃课堂气氛)

2.入学生谈谈印象最深的奥运或印象最深的奥运标志(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予以鼓励,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对标志的感性认识中)。

3.课件展示历次奥运标志,分析它们的风格特点。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说出其特色) 分析得出标志的特点:

小学美术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中提取教学内容,以“花”为题材安排欣赏、绘画、制作等内容,构成一个综合性的创作课,来扩大学生的审美范围和知识范围,在变换的创作乐趣中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感悟自然、生活、艺术之美。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认识花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能综合运用各种媒材和多种表现手法进行“花”的创作。

(二)情感:感知、体验“花”的自然美、艺术美,培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与合作意识,激发大胆发表、展示的勇气。

(三)能力:培养认识、发表、探究、创造、展示“花”的美的能力及综合利用各种材料、方法去创作、装饰、美化生活和美化自身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知、探讨、理解花的自然美、艺术美、内在美,引发爱花之情和环保意识。综合探索运用各种媒材和多种表现手法表现花朵.

难点:探索运用各种材料、方法表现有创意的“美丽的花”。

四、工具材料

(一)教师:

1、各种花的图片

2、花的作品若干.

(二)学生:

1、水彩笔、彩纸、绢纸、剪刀等工具.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预备铃响后,上课前整顿纪律并审视学生学具准备情况。

(二)谈话导入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自然变漂亮了,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树叶绿了,小燕子回来了,桃花开了,学校的山茶花也开了……

师:你喜欢花吗?为什么?

生:很喜欢。因为花很美……

师:花很美,如果到处都是花朵多么好啊。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进入鲜花的世界——揭题《花儿朵朵》

(三)观察、欣赏、感受

1、各种花朵欣赏(课件展示,伴有音乐,逐一播放图片。)

2、提问:

(1)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2)你知道国花吗?知道它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

3、花朵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名字,但是很多花朵的形状是非常相似的。(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这些花朵的形状像什么,有的像喇叭,有的像碗,有的像碟子。

4、花瓣围绕在花蕊的周围生长,有些花的花瓣只有一层,有些花的花瓣则有很多层。

(四)自主选择,创造表现。

我们刚才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花,它们有的是紫色的,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白色的,五颜六色的真漂亮。有的花像球一样,有的像喇叭一样真好看。小朋友找到了各种各样的花,可真高兴,可是这一大片草地不高兴了,为什么呢?(没有花)(1)对了,草地真寂寞,它很想和花宝宝交朋友呢。那我们有什么办法来帮它们呢?我们一起用能干的小手做些各种姿态各种形状的花送给草地,好吗?

(2)思考、探索

①实例欣赏,出示老师要送给小草的花朵,问:“老师画的花美在什么地方”。(色彩、形态)

②问: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花朵?(彩色纸剪贴)

③教师出示范作并做一些剪花朵的示范。

(五)学生创作

①要求:同桌合作制作一朵花,可以画或剪贴,然后把花沿轮廓剪下送给小草。②教师巡回辅导解决学生作业过程中的问题。

(六)展示和小结

1、展示学生作业。

2、问:你最喜欢哪朵花,为什么?

(七)延伸——环保教育。

师:有的人看见好看的花就把它摘下来,他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生:不对。花是大家的,要爱护公物,要美化城市,不要摘花……

结束语:同学们都知道摘花是不对的,我们自己不但不摘花,还要劝别人不要摘花,要爱护公物,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让我们的祖国到处都是花的海洋。

六、教学效果

学生互相合作设计制作出美丽的花,在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得到了一次良好的锻炼。在活动中,能积极参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受和对他人、自己作品的意见。

七、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本课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教学中应时常把它放在第一位,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用不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学习,这一点在本课教学中得以实现。

在这一课中,我收集了许多季花卉图片做成课件,在谈话导入,创设情境后,让学生在视听环境中真实感受花的美。在播放时能不时地听到学生惊讶的赞叹声,对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喜爱。就这样,他们带着这一份喜爱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的每一环节,并快乐学习。

(二)失败之处

有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没有很好地参与进来,教师应该鼓励其学生激情创造,大胆夸张,让学生享受创造的乐趣,快乐地投入角色,不一定要以现实世界的标准决定其合理性。

小学美术教案 篇3

课题:会走的玩具——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案

两课时 会走的玩具——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案

教学目的:1、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会走的玩具。会走的玩具——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案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协作精神(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案).

3、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和制作,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种使玩具走起来

教学学具:师:旧挂历纸、包装纸、蜡笔、水彩笔、剪刀、胶水、彩色纸等各种绘画和手工材料。生: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用具

三、导入

1、出示会走的玩具,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导出课题。

师:小朋友门,老师这儿有一个小玩具,同学们仔细观察和思考:小玩具和我们以前制作的`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讨论、回答。

四:授新

1、总结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小玩具会走,可是它为什么会走呢,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让小玩具走起来么?仔细观察,四人小组讨论。

2、示范说明集中会走的玩具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师:真好,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大家发现了,要玩具走动,必须是腹部贴地挪动身体。而我们今天制作会走的玩具的小秘密是什么呢?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非常好,知道了它,我们就能制作出会走的玩具了。

3、欣赏其他学生作品,开拓学生的思维。

师:可是,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制作呢,我们先去看看其他小朋友制作的玩具,想好自己要制作的玩具和制作方法。不同的玩具可是不同的方法制作的呢,还有不同的装饰方法。(画、撕剪啊、拼贴等造型手段进行美化。)

五、布置作业: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知道制作会走的玩具的方法,想不想马上动手制作玩具吗?拿出你们的材料,开动自己聪明的脑筋,做出一个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会走的玩具。四人小组里的小朋友要比一比谁的玩具走的最好,最长。比一比谁的作品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

六、制作

七、拓展: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制作会走的玩具,而且我们把一些废品装饰后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玩具,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废品”有待我们发现进行装饰,充分利用成为有用的物品。

小学美术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画的工具。尝试毛笔的不同执笔方法。能掌握粗细、干湿和浓淡的对比画法。

2、在水墨游戏中体验中国画材料的独特表现手法。

3、尝试各种水墨技法,喜欢在游戏中体验水墨情趣。

教学重点 认识水墨材料的.特性。用毛笔画出种线条。

教学难点 掌握笔墨中干湿、浓淡、粗细的变化。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欣赏吴冠中的《水乡》

1、你觉得这幅画简单还是复杂?你觉得这幅画生动还是呆板?有趣还是没趣味?

2、这一幅画有哪些形状?有哪些线条?有哪些颜色?

3、这贴画是谁画的?你喜欢吗?

二、认识工具材料:

1、猜一猜,老师的画是怎样画出来的?

2、出示各种工具,让学生认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3、师用各种工具材料演示各种使用方法,并与其他画种的材料相互区别。

三、画一画:

1、用各种工具在自己的纸上试试笔,感受各种方法画出的各种线条。

2、谈谈用国画工具使用的不同感受。

3、自由地进行各种浓淡、干湿、粗细的水墨游戏。

四、比一比:

1、谁画的线条种类多,谁画的水墨效果丰富。

五、课堂延伸:

1、想一想各种不同浓淡、干湿、粗细的水墨可以用来表现什么效果?

2、尝试用各种方法画自己想画的物体。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醒学生注意:

1、蘸墨时毛笔先蘸水,只用笔尖蘸墨。

2、墨水和水不要一次加得太多。

3、养成良好的作画习惯。

4、注意环境卫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