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文》有感

多美网

2025-08-18读后感

欢迎阅读读《语文》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语文》有感 篇1

周国平先生在《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这篇文章里写道:“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我会注意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好书,多读好的文学作品。所谓多,就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比如说每个学期至少读三本好书。我也许会开一个推荐书目,但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每个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书。兴趣尽可五花八门,趣味一定要正,在这一方面我会做一些引导。我还会提倡学生写读书笔记,形式不拘,可以是读后的感想,也可以只是摘录书中自己喜欢的语句。”这是他回顾了自己中学时代读课外书提高了他的语文水平而总结出的经验。

我是一名70后,让我也回顾一下我的中学时代,那时我好像没有读过什么课外书,确切地说,只读过一两本快餐型的作文选。记得我的语文试卷上有关阅读理解方面的题做得不够好,作文水平一般。那时的语文老师也根本没有告诉过学生多读书的好处,也没建议学生买一两本课外书,也没有给学生说过有关书的名字。现在想想那时的我们是多么的可怜!如果我们在学生时代多读一些书,不论我们日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现在的我们该是多么的出类拔萃!

现在的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建议学生多读书,让学生去读书,甚至逼着学生去读书,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可是有多数老师为了追求学生考试的分数,害怕学生因为读书而耽误了学习,不建议学生读书,不给学生安排阅读课,学生的课外时间也被老师布置得大量作业而占据,学生很少有读书的时间。孩子的自制力本来就很弱,有一点多余的时间他就玩,没有老师关于读书的引导和激励,他是不会读书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处在这样科技发达、互联网便捷的时代的学生,和那个时代的我们有什么区别?作为新世纪的她们,其实是拥有和我们一样悲哀的命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看到你的学生正处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你于心何忍?你曾给学生说的“读书是进步的阶梯、一日无书,百事荒废、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难道都是谎话吗?

周国平先生还写道:“如果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最不会做的事就是让学生分析某一篇范文的所谓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据我所知,我的文章常被用作这样的范文,让学生们受够了折磨。有一回,一个中学生拿了这样一份卷子来考我,是我写的《面对苦难》。对于所列的许多测试题,我真不知谈如何解答,只好蒙,她对照标准答案批改,结果几乎不及格。由此可见,这种有所谓标准答案的测试方式是多么荒谬”。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杜绝对学生这类问题的测试。

那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唯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时下应该、必须做的一件事。

读《语文》有感 篇2

每学期开学之初,学校都会随同语文教材给我们每人分发一本《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这本书,我非常喜爱这本书,这是一本围绕我们语文课文内容,而精心打造的一份适合我们小学生的“学习营养快线”。

每次翻开这本书使我感受最深的要数“拓展”这两个字了,所谓拓展我的理解就是能开拓我的思维,展开我的丰富想象,充实我的知识学库。它根据我们的学习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开拓了我们的阅读视野,在这本书里我学到了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以前读书的时候,我只知道每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了解一下文章的中心思想,背一背相关段落,除此之外我一概不知,当然我也懒得去翻阅相关资料,通过这本书,我每天能做好课前预习,课中同步学习、课后拓展复习,使我能更祥细地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基本情况,比如作者的出生年月、家庭背景、成长过程以及当时写作的意境……,通过这本拓展阅读我知道了我国古代像李白、苏轼、杜甫等一大批大诗人,像徐悲鸿这样出色的画家,像林则徐、屈原等为国献身的民族英雄,像富兰克林、诺贝尔、爱迪生等一批对人类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发明家……

每次上新课之前,我都会翻开这本书,和课文内容同步预习,这本书它使我对科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每篇课文的后面都会精选一些科学知识,它从科学知识巨大宝库里广泛选取对我们少年儿童学习有用的信息,在这里我了解了像九寨沟的由来,香港地名的由来等更多的知识,使我的科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

每次学完课文,我会再次翻开这本书再次去领略这书对我的感悟,去学习每一课的美文欣赏,通过美文欣赏的阅读学习使我对课文进一步加深印象,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理解能力。

这本书真是我学习的好伙伴,学习的好帮手,虽然其中知识内容只是知识海洋中的冰山一角,但它为我的学习指引了方向,提供了源泉,开辟了新的途径,我在读书的时候得到快乐、得到提高、得到成长,我特别喜爱这本书。

读《语文》有感 篇3

听过几次张化万老师的课,喜欢他的教学风格。看到他的着作——《我的语文人生》,就买来拜读。读着读着,我对张老师有了更多的了解,他那深刻的教育思想,丰富的创新实践,高尚的人格,执着的追求一次次给我精神的洗礼,心灵的震动。和张老师相比,我只能自行惭愧。

感受之一:以生为本,更新理念

张老师是一名教育家,他有对教育的独到见解,有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站在学科本位的角度,去压抑学生的天性与特长,可能我们会暂时获得几个分数的提高,但失去的却是孩子的兴趣和理想,是孩子快乐童年和今后得以发展的人生平台。”张老师的话是那么中肯。素质教育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学校抓教学质量无可非议,可是老师理解起来就比较片面。为了考个好成绩,教师让学生演练各种试卷,进行各种应试的训练。体育课、音乐课等技能课只能靠边站。身处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有很多教师无奈充当了其中的一员。因为如果你不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成绩,尽管课堂创新、改革,别人也是不会认同你的。

我佩服张老师的勇气,敢于承受别人的屈解。我们是否也要像张老师所说的那样,反思自己的教育评价观念:重塑教育评价标准,着眼于“人本”的思想,从学生的学习增长能力,认知发展素质、人性道德水平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毕竟,学生走出校门之后,所要经历得更多的不是文化的考试,而是“做人”的考问。虽然古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时代在发展,在变化,让儿童快乐地生活,促进他们一生的发展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所在。因此,以学生为本,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

感受之二:终身学习,永远追求

张老师说:“语文教师要上好一节课,要让每一个生命在课堂中闪烁靓丽的光彩,教师首先要让文本感动自己,然后再通过教学去感动学生。只有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心与心的对话才有可能发生,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才有可能焕发。”我说我不是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也是因为我只是在教书,在教知识。而语文是生活的,是人的语文,是灵动的语文。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孩子们的天性,发展孩子们的个性,启迪儿童的灵性,诱发悟性,激发创造性,培养对人的理解、关心和信任;另一方面要站在深厚的母语文化的土壤上,传承和发扬光大。因为语言绝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它是生命和文化的载体。学习语文,是促进孩子们人格生成和完善的过程。回想我的课堂,也有那么几篇课文的教学是打动人心的,更多的是教师自己感动了,投入了,而学生的情感总没那么到位,那么投入。就是公开课也这样。是我太苛求完美呢,还是……

我想,关键的问题还是在我,在教师。我们总觉得学生这不行,那不行,上课发言胆子小,学习基础差,家长也不重视。可是,从我们教师身上,我们去找过原因吗?张老师的教学,寻求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努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作者的思路、学生的学路、教师的教路三路整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我知道新世纪,教育有了全新的内涵,教师的职能远远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已。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与时俱进”,树立终身教育思想,刻苦学习科学知识,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顺应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了解学生的个性,展示教师的`多重角色。因此,我也用“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严谨”这句话勉励自己终身学习,永远追求。

感受之三:开拓创新,勇于实践

“语文能让孩子们幸福,能让他们在快乐地运用中全面提升着语文素养。”张老师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从他这儿我学到了很多,比如让学生编书,激活学生的潜能;制定口语训练卡,开设谈天说地课、玩玩说说课,以活动为平台让孩子们接触社会,学习劳动,把玩进行到底;开发生活资源,习作教学生活化、实践化……和张老师相比,我没有他那份对教育的挚爱,没有那种视学生如己出,视学校如家庭,视教育如生命的精神。我不会刻苦地钻研教材,常常是上课前看看教材,看看教案,就走进课堂完成一堂课的教学。我这样的课堂教学,和张老师“营造开放式的教学,着力的是学生基本的道德情感和语言文字能力,以及学习方法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追求的是学生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讲究的是教学效率的提高”的课堂教学真是天壤之别。

我羡慕孩子们有这样一位语文教师,这是我们一生学不完的知识。()我无法达到这些名师的境界,也不可能取得他们那样辉煌的成绩,但我可以向他们学习,告别惰性,像他们那样敢于不断实践、不断超越,跌倒后又坚强地爬起,继续丰富和超越自己。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一口吃一个胖子是不可能的。理念是正确的,思路是科学的,坚持实践,许许多多的语言行为就会慢慢变成习惯,而更多相关的习惯将自然而然地促进能力的提高,并促成语文素养的养成。”对学生是如此,对我们教师也是如此。

张老师的敬业爱岗,勤奋进取,求实务实和大胆探索的精神着实让人钦佩,也激励我去谱写自己的教学人生。我的沧桑岁月读后感夏至未至读后感还我本来面目读后感

读《语文》有感 篇4

这是一本鞭策成长的书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细读的扉页中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是一本知识更新快的书籍,紧跟小学语文改革前行步伐;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籍,承载着编者20余年的成长精髓。本书中有对语感的理解,也回答了我们最在意的40分钟,怎样让学生坐得住,听得欢?每一篇教学实录、教学设计都有特别之处,有供可学之处,每个教学环节,每个问题设计之精妙,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我具体收获了以下三点:

一、在追求中成长

冰心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是啊!我们往往只关注成功者的光环,却忘了他背后付出的辛劳,可能就如彭才华老师在二次执教《刷子李》时,一夜无眠,从教学目标到重点、难点,从教学内容到策略方法,从教学板块到媒体技术,甚至教学风格、课堂基调几乎都变了。这是怎样的一个晚上,他到底皱了多少次眉头?掉了多少根头发?他对语文教学的追寻程度到底有多深?我想,这就是无止境的追求。

直到现在,他教学20余载,仍然不忘初心,做打动学生心灵的教育,培育“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地”的“真”人。反观自己,我的语文课堂成了知识积累课,学生不感兴趣,我也觉得力不从心。我想,是在不知不觉中,我把最应该关注的“学生”放在了“考试”之后,这样的课堂,教师以为自己教得很准,教得很多,学生这一厢,却是无精打采,所得甚微。唯有用心对待每一次备课、磨课,追求更好,才能打磨出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堂。

二、在重合中激趣

在40分钟怎样让学生坐得住、听得欢?这是许多老师所思考的,本书有这样的回答,不断揣摩学生的心理期待,或者引导学生产生心理期待,并顺应它、满足它,让学生的心常能体验到“重合”的乐趣。在执教《母爱的力量》一课时,彭老师用《母亲》这首歌导入和结尾,可谓是歌曲贯穿全文,本片课文的设计,除了歌曲,还有古诗、漫画等,这些都是为语文所服务的,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彭老师的教学设计里,最明显的是处处有重合,本以为与教授知识无关的点,到了课堂的下一环节,总能找到重合,学生的心理期待就这样得到满足,处处都是精妙。

三、在阅读中培养语感

每个人的语感都是随着言语经验的丰富而增长的,也是随着言语经验的深入而变得敏锐的。语感好了,语言运用自然就不难。一是引领学生接触和积累典范的、优美的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实践去提升品质。二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思维训练,让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带领学生形成自己的语感。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从这本书中,我学会的,不仅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多样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我想是作者对教育的态度,以及对语文教学无止境的追求。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