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欢迎阅读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郁达夫对“故都秋景”的独特审美体验。

2、使学生把握本文“雅俗相融”的语言风格,体会散文中“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3、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品味《故教的秋》的雅趣与俗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1、由学生自身经历入手,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2、指导学生具体品读课文,体会郁达夫作品里的雅与俗,真与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问题一:同学们,请大家用一句话真实地表达自己对今天天气的感受。

问题二:如果请大家任选一种事物来表达这种感受,你会选什么?准备如何讲述?

(给学生一二分钟时间,让学生做个思维的热身运动,唤起学生体验,让学生能动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出语文课堂的张力来)

二、谈谈议议,接触文本

讨论:下面词语在你的印象中,是富于诗意的吗?

【课件展示】

悲凉一碗浓茶破屋秋草牵牛花落蕊扫帚的丝纹秋蝉衰弱的残声

都市闲人黄酒/白干稀饭/馍馍鲈鱼/大蟹黄犬/骆驼

学生议论:“我”眼中的这些词语

教师归结:

1、多数词语较“俗”;

2、多数词语在传递情感方面倾向于“悲”;

3、若要欣赏这些词语的诗意,得具有“与众不同”的品质。

无遗;秋是北方的白干老酒,烈辣十足,像“二锅头”,要端起大碗,一饮而尽,大醉之后,还喊着痛快痛快——喝这样的酒才过瘾。因此,要想饱尝这野花白干酒似的秋,必须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状态,这样才能领略真正的秋。而北国的秋,那才是秋味十足的秋。

4、“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第二组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馍当然是吃一口是一口;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前三组正好是一桌菜,构思可谓独特。第四组是从格调着眼,骆驼比之黄犬,可谓“大气大派”,“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

三、立足文本,认识作者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北平是一座大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如果是你久违了这个大城市,怀念的将会是什么呢?

学生谈论——“我”心目中的大城市

教师:郁达夫又是把“相思”寄托在什么上呢?

【课件展示】

1、“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特点:芦花:朴素

陶然亭:幽静

柳影:平淡

虫唱:野趣

潭柘寺钟声:古老、宁静而悠远

别人————索然无味郁达夫————留连玩味

2、“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色彩:逃避鲜艳,追求淡素。

欣赏点:殘败的生命——色调十分地淡,还得加上“疏疏落落”的枯草(秋草)

郁达夫:淡雅之人,雅趣之人

3、“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描写对象:

落蕊——槐树花(不起眼);快要死亡

对比:

一般人——视觉:颜色形状不起眼;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

郁达夫——触觉: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教师:现在请大家说说通过对文章的解读,你认识的郁达夫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讨论发言——“我”心中的郁达夫

补充资料:

四.延伸拓展,余韵袅袅

1、课堂小结:

郁达夫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以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又不时穿插一些平民的俗语进去,如:茅房、耗子、稀饭、馍馍。这些话语本身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充满古典的、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很难调和的。但是,郁达夫却使之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根源在于他的感情把大雅与大俗融为一体了。

2、深入阅读:

郁达夫 《北平的四季》《江南的冬景》

3、结束语:

在现实的世界里,文学可能比任何力量都更为真实与有力。“作家和读者比任何时候更清楚,文学是一种历史因素,一种社会力量;伟大而美丽的怪诞之处就在于:文学越是文学——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它就越具有历史特点,越能够起作用。”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观照自己,从而悟出人生之“道”。

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诵读文章,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审美感受;

2.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文章语言,理解文章中“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对自然风物的赞美之情及深沉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文章语言,理解文章中“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对自然风物的赞美之情及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谈话法进行导入。对话学生:“同学们,说到秋天,你们会想到什么呢?(萧条的街道、丰收的麦田、满山的红叶……)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得出每个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接着引出所学新课:一起就来看看大文豪郁达夫笔下的秋天又是怎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请用文章中的语言回答。

明确:清、静、悲凉。(原文: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自己对故都之秋的感受的?

明确:通过对北平之秋的`一些景物描写来表达感受。具体景物有:一椽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秋蝉、秋雨、枣树等等。

(三)深入研读,合作交流。

1.通过PPT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故都秋景的?

明确:

观秋色:一椽破屋、碧绿的天色、日光、牵牛花与秋草、秋枣——视觉

听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残鸣、秋雨声、人声——听觉

品秋味:脚踏槐树落蕊、品味秋雨、感受秋风——触觉

2.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1)作者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描写秋景,全方位、多角度地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秋景图,使原本抽象的景象更加形象,让读者身临其境,富有真实感。

(2)作者所描绘的秋景富有主观色彩,字里行间中充满着悲凉的感情色彩,体现了“悲情”与“凄清秋景”的自然融合,从而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3.再次阅读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是“悲秋”还是“颂秋”?

明确:学生阅读后,PPT展示作者情况及文章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明白郁达夫在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情况下,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对故都自然风物的赞美、眷恋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学生阅读《江南的冬景》,体会文章的感情主旨及描写说法。

明确:本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写了曝背谈天图、冬郊植被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冬日散步图。作者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的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藏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雾中的情趣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钟爱。

2.小结: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对本课进行总结。

3.作业:(1)摘抄文章中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与同学分享。(2)写一写你家乡的四季变化。

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三、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

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2、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

(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

(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

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哪些语句写出了他对绿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

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囚 绿 记

陆 蠡

本文线索:

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2、知识和能力:

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过程和方法】

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课堂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写景状物的散文,《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单元的第三篇文章《囚绿记》。这篇文章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高中阶段又能学到哪些新的东西呢?

二、品析文章标题

探讨:课文写了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等几个层次的内容,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

小结: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文入题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但是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还是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方可。

三、学习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1、《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你找出来并做批注。

方法小结:我们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可以做到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2、对“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一句做批注。

3、对“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一句做批注。

4、对“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做批注。

5、从课文中选取其它你最喜欢的一句做批注。

小结: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

这样的语句有:

1、文眼句: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文的文眼句。

2、主旨句:如《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接榫句:如《荷塘月色》第3段结尾的句子。

4、警策句: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些句子。

5、情感共鸣句。

以上我们着重分析重点句子,但是抓重点词语的道理是一样的`。

四、迁移练习

对精短美文《遍地黄金》做圈点批注。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还学习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油菜花”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有“心”人。

六、布置作业

1、本节课后,你对赏读文章的方法有什么心得体会,写一段文字进行总结。

2、交流《遍地黄金》的圈点批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