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案

欢迎阅读《背影》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背影》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

1、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的描写作用。

2、感受深切的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文中父爱的体会及主旨的体现

课前准备

1、预习; 2、小黑板、朗读录音、录音机。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1、师述:同学们!我想你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唱一首歌唱母爱的歌,你们说是哪一首歌呀?(《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是最伟大的,可你们知道吗?父爱也是最了不起的。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父爱如山”,到底这句话是对还是不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2、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名篇有《绿》、《春》、《荷塘月色》。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3、明确学习目标。(小黑板出示)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二、检查预习。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见黑板)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根据词义写出词语

(1)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

(2)纷纷落下的样子。(簌簌)

(3)乱七八糟的样子。(狼籍)

(4)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

(5)衰颓败落。(颓唐)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朗读课文:——播放朗读

(二)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

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

全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3、为什么要多次描父亲的背影呢?(为了突出父疼子)哪一次写背影最具体呢?(第二次)

让学生齐读课文第六段

4、本段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父亲?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呢?

四、小结:

在你的生命过程中,父母的关爱一直陪伴在身旁,请你随时留意,一定会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

五、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一 1”

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觉得写得精彩的文段,并说说理由。

第2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了朱自清的《背影》,感知了文中的内容,了解文中对背影的描写,本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

二、旧课复习。

请根据课文填空:(投影9)

我看见他( )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归纳段意:买桔子送别

三、问题探讨。(小黑板)

1、朗读第六自然段。思考:本段从哪些方而来描写父亲?先勾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再想一思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

(1) 外貌:

○1父亲的穿戴:黑、深青。 作用:表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2父亲的体态:肥胖。 作用:表明行动不便,艰难。

(2)动作:

○1走路的姿势:蹒跚 作用: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2爬月台时的动作:攀、缩、倾 作用: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老师点评: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意;平淡的话语里往往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

儿子上车前: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儿子上车后: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小结:同学们写作时,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情感;选材时,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

过渡语:

有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下面我们再一同来感悟一下作者所写的“父亲送我上车”时的情形。

2、质疑:(小黑板)

(1)父亲在怎样的情况下送我上车的?

(2)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聪明”?

(3)父亲穿的是用什么做的衣服?我穿的又是用什么做的大衣?从这穿的衣服说明了什么?

(4)作者这样写父亲送我上车有什么意义?(为写背影作铺垫)

3、阅读最后一段后,探讨:(小黑板)

(1)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

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 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

■ 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4、文中到底写到几次流泪?这几次的所流之泪有何不同?

(四次流泪:悲哀之泪;感动之泪;感伤之泪;伤心之泪)

小结:

从这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

世间的爱千万种,

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

但带不走父母的爱。

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

溶入我们的血液。

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

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处处都流露出浓浓的父子之新,难怪朱自清父亲读《背影》有言: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请同学们课后,再去认认真真地反复阅读,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五、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写你父亲(或母亲)送你上学的一个“背影”或一个场面。

3、课外阅读几篇写父爱,母爱的好文章,写一篇读书笔记.

六、板书设计

1、背影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 第一次流泪:悲伤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二次流泪:感动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第三次流泪:惜别

结尾思念————————再现背影 第四次流泪:思念

《背影》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3、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难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课前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 白板呈现父亲的手拉孩子的手照片,同时播放崔京浩的《父亲》,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歌曲和照片的主题。

2、白板呈现油画家罗立中的作品《父亲》。

3、白板呈现儿子坐在父亲肩上放风筝的照片。

4、导语:歌唱家用声音演绎父爱; 画家用色彩和线条描绘父爱;摄影师用镜头记录父爱;文学家会用什么来表达这一崇高的情感呢?(文字)

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老先生一同在父亲的背影里去体验父爱、触摸父爱! 1、 欣赏油画《父亲》、父爱照片。

2、 听歌曲《父亲》,进入情境。

3、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情感。 通过欣赏油画,播放歌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初步感知课文,了解生疏字。

二、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了解学习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三、检查预习

1、你了解朱自清吗?

2、这些字词你会读吗?

3、根据意思说出是哪个词。

4、指名学生说说他们了解的朱自清,其他学生补充。

5、学生读,其他人帮助正音。

6、学生说出对应的词。 检查预习并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四、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 文中几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 “背影”的不同含义。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2、 同学们有感情(舒缓、深沉)的朗读第六段,再次体会父亲的爱子深情并熟读成诵。再读课文,讨论,明确答案。

(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 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4、 有感情的朗读。

5、 熟读成诵,互相试背。 让学生理清全文的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五、拓展延伸

朱自清父亲读《背影》

1928年,我家已搬到扬州东关街仁峰丰里一所记录的屋子里。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手不住的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发射出光彩。

是儿子的文章感动了父亲。请根据你对父爱的理解,仿写下列句式,表达你对自己父亲的敬意。

1、 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

2、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学生练习写作。 通过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课堂小结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文章追忆了八年前( )的情景,刻画了一个( )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 )之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段文字(第六段) 。 学生课后背诵。 让学生在情感上更有所增益,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背影》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2、 整体感知课文,归纳中心意思。

3、 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二)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2、 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仔细揣摩文中行动描写的表达作用。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珍爱亲情,增进子女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教学难点:

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行动描写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同学们一定耳熟能唱,但我也经常听到有同学把它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确实,父爱和母爱是一样伟大的,只是父爱可能比母爱更深沉、更含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同样能体会到。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过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x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2、学生朗读课文。

找学生朗读课文,最好分三个部分,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提出朗读要求。

二、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

板书:

①开篇寄思 ②往事回忆 ③结尾怀念

如学生能用“背影”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写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中间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 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

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还可以有别的概括,比如:

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家境 第二层次:浦口送别

在第二层次“浦口送别”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

第一、细心照顾 第二、车站买橘 第三、车门话别

(3)在划分段落层次时,应从开始就告诉学生,文章本身的结构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划分层次应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但由于读者认识的差异、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这就要作具体分析。

三、.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1、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

“背影”。现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样用“背影”来贯串并连接全文的?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并随时归纳。

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这四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思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望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别背影)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想背影)

这四次背影的出现,是怎样随着文章情节的推进而有不同的表现力的呢?或者说,文章对父亲的回忆是怎样以“背影”为线索连贯起来的呢?

可以做这样的理解:

(2)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①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②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③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四、小结

父爱是深沉的,伟大的。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父爱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父亲,他就像巍峨的高山,具有博大的胸襟;他就像汹涌的大海,具有宽阔的胸怀。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涌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附:板书设计:

十一 背影

朱自清

难忘背影:点题 家境:祸不单行

父子 描写背影: 送别前:细心关照 父亲疼爱儿子

情深 (细致刻划) 买橘子:周到入微 儿子怜爱父亲

再现背影:思念

《背影》教案 篇4

1、体会日常生活中可贵的亲情,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庭、爱亲人的感情。

2、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度与语言的朴素感人。

3、在诵读中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

学情分析

《背影》是老教材的经典篇目,作者的真挚的情感流露与优美的文笔,使本文一直深受学生喜欢。但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受生活经历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不大容易体会出细节背后蕴涵的深切情感。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引导。

教学理念

1、本文的一大特点是以情感人。情之动人,不在教师的讲,而在于学生的悟。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体悟欣赏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我体验中感悟和体验。

2、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课文的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父爱的`真实与可贵。

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

本课是传统篇目,教师可以讲给学生的可能很多,那就有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准备抓住重点,即直接从中间两处“背影”入手,抓住精彩部分欣赏体味,特别是买橘子时的“背影”。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等手段。

教学实施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所受到的教育也告诉我们:我们的父母是爱我们的。那么,在生活中,你从哪里感受到父母的爱呢?

学生讲述,教师视学生讲述情况而定如何导入新课。

注:学生讲述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有得说;二没什么好说。

二、生字词学习。

1、读准下列词语。

交卸(xiè) 奔丧(sāng) 狼藉( jí ) 簌簌(sù )

差使(chāi) 迂腐(yū) 琐屑 (xiè) 栅栏(zhà)

颓唐( tuí) 晶莹(yíng)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奔赴亲人的丧事。 (奔丧)

乱七八糟的样子。 (狼藉)

有了空闲的时间,指失业在家。 (赋闲)

精神不振作。 (颓唐)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蹒跚)

细小而繁多的事。 (琐屑)

3、改正错别字。

狼籍:“籍”改为“藉”

妥贴:“贴”改为“帖”

锁屑:“锁”改为“琐”

不能自己:“己”改为“已”

三、请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留意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第一印象,说一下自己觉得文章哪里写得好,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四、学生自读。

五、学生讲述,教师引导。

准备几个问题:

1、文章是表现“父爱”的,文章的题目却是《背影》,看来,“背影”在文章的地位举足轻重,请同学们找出文章写了几处“背影”?

2、作者着力描写第几个“背影”?

3、买橘子时的“背影”描写里哪些词语最具感染力?

4、父亲的几句话。

注意几点要求:

1、观看视频片段。

2、小组讨论第三个问题。

3、朗读“我说到:‘爸爸,你走吧。’————————我的泪又来了。”并要求背诵。

教师准备的分析:

1、开头设题——难忘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与父分手——惜别背影

结尾思念——照应背影

2、第二个背影。

3、比如:“蹒跚”这个词,意思是腿脚不灵便导致走路缓慢摇摆。看着父亲一摇一晃地走到铁道边,我的心情自然可想而知。“攀”、“缩”、“微倾”,这些描写,都写出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

六、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表达的一个深刻的主题,那就是“浓浓的父爱”。是的,父母亲是爱我们的,古人有诗:慈母手中线,儿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以:一个不懂享受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苍白的;同样,一个不会回报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自私的。那么,回去再阅读本文,看看作者朱自清对父亲的情感又是如何?

七、教后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