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八年级语文老山界教学设计(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老山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领悟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反复阅读,弄清各种叙述方法的特点,体会本文运用顺叙方法和插叙方法的好处。
3、通过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本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内容。
2、通过研讨,掌握本文主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在非常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描写优美景物的心境和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朗读诗歌《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描写红军长征的著名诗歌中,写到: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可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这是何等的气势!这五岭就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其中的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看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第一座难走的山的。
二、阅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阅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重点是落实课后“积累”一题中所列的字词读音和意义。然后研讨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通过同桌讨论、分组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方式,解决下面问题。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万里长征?长征有什么意义?
明确: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反动派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哪些词语可以表明这些顺序?
明确: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属于时间顺序。表明时间顺序的词语:“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下午两点多钟”等。
3、按照这样的顺序,文章的结构层次可以怎样分析?
明确: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3段)记述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段)翻山前在山脚下访瑶民。
第二层(12——32段)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三部分(33段)写作者翻山后的感受。
4、这篇课文属于哪种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顺叙,还有补叙。好处:层次清晰,叙事描写合情合理,前后照应,扣人心弦,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整体感知,理解主旨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提问、讨论等方法,探讨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1、读了这篇课文,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从课文中哪里表现出来的?
明确:难。表现在:走路难(悬崖峭壁,山路险峻);睡觉难(夜宿峭壁,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红军面对种种艰难险阻,是凭着怎样的态度和精神翻越过老山界的?
明确:面对走路难,“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没有丝毫的胆怯;面对睡觉难,“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面对吃饭难,“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面对处境难,“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3、作者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为了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记叙了中国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表现红军呢?
明确:陆定一(1906年~1996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是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长等职,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内的大秀才。陆定一长期在宣传思想战线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亲历长征的红军战士,作者对自己的队伍充满着无限热爱的感情,对红军的精神极为敬佩和赞扬,作者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就是对红军精神的热情讴歌。
四、布置作业
在课文中画出所有景物描写的句段,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下节课我们将具体探究赏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知道了全文是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也明确了文章的主旨。那么,我们今天再看看作者是如何围绕主旨选材组材的。
二、研讨选材组材
围绕结构层次和文章主旨,讨论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翻山的,这些内容和主旨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分析。
1、全文重点围绕红军翻越老山界来写的,这当然是直接表现文章主题的。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红军翻山的?
明确:与瑶民母女攀谈,医务队的女同志,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
2、翻山之前,写与瑶民母女攀谈,这与表现主旨有关系?
明确:与瑶民攀谈是翻越老山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瑶民那里了解到了瑶民们的悲苦生活,宣传了红军的主张,把自己本身就很缺乏的粮食送给瑶民,贴标语保护瑶民的篱笆等,这些说明了红军是一支关心百姓、爱护百姓、为天下穷苦人谋利益的好队伍,说明了红军的走到哪里就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哪里的好作风,这也是红军能够取得人民大众支持、最终夺取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虽然看似与翻山关系不大,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表现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意义,更加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3、快到山顶时,作者又写了医务队的女同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医务队也是整个队伍的一个部分,是长征队伍里必不可少的后援支持。翻越老山界中普通士兵表现出了极大的坚强和勇敢,那么带着伤员翻山的医务队呢?他们则更需要有着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表现出更大的坚强和勇敢,何况他们中很多人是女性。这种坚强和勇敢就更让战士们钦佩,她们也是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一个特色和写照。
4、补写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目的是什么?
明确:补写敌人的机枪声和飞机声,就更突出了红军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他们不单是要翻越一座高山,而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翻越高山,其艰难的情境可以想见。在敌人飞机的“叹息”声中,我们看到的是红军的战无不胜的高大形象。
5、小结:
在直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时,还写了这么多内容,不但没有冲淡主题,而且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主题,使文章更加充实、丰满。
三、赏析景物描写
请同学朗读自己画出的景物描写的句段,每个同学读一处。读完后,讨论以下问题。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悟景物描写的作用。
1、两处“之”字形火把的描写,具体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两次“之”字形火把的描写,描绘出了一个星夜行军图,火光与星光相接,暗示了山势陡峭。而此时战士还有说有笑,互相鼓励,更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坚强勇敢的豪迈气概。
2、夜宿半山腰时很险要也很艰苦,但作者描写的夜景却很美,这样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写夜色的美好,突出山势的险峻,特别是写静夜的声音,通过四个形象的比喻写出声响的起伏变换,形象地写出了人在困倦之时,耳边的声音似有非有,朦胧变化的情景。红军战士虽然处境艰苦,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这些景物描写,也正是表现了他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3、下山路上的景物描写,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4、小结:
描写景物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为表现人物心情和精神,丰富文章的主题思想。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继续查阅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全面了解长征的过程及意义,进一步加深对红军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2、背诵半夜醒来景物描写的一段,学习这种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够加以运用。
八年级语文老山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学习运用细腻描写生动表达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
准确分析细腻描写的句子运用的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
全面概括细腻描写的多层方法。
教学过程:
一、熟读文本找细节
默读课文,勾画出细腻描写的句子,想象作者翻越老山界的情景。
1、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2、“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3、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二、活用技法析细节
自由朗读出示的三个句子,多角度进行赏析。
1、描写对象是“火把”,“之”字的形容准确传神,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形象地写出山路的陡峭,侧面表现红军行程的艰难。用“奇观”来评价,蕴含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运用语言描写,每句末以感叹词和感叹号收尾,有强调意味;每句独立成段再次强调,同时由个体到群体,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品质溢于字里行间。
3、描写对象是声音。一是运用对比——寂静与声响,远与近,大与小。二是将听觉的感觉暗暗与前面视觉的感觉相贯通——星星“跟我们这样地接近”,这是“极远的又是极近的”。三是以一组极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结,句子短小而整齐,形象丰富又生动,易于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三、启发思维总细节
本文将叙述和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的句子是“登山时、中途休息”的三个节点,从“物”“事”“人”三个角度进行细腻的描写,其中运用到了多感官描写,语言描写,对比,比喻。在句式上有排比式的短句,有独立成段的短句。这些技法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教学反思:
本节微课主要是复习学过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再次让学生感受它生动形象表现主题的效果。七年级学生在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上已经具备一定的经验和基础,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发现整体运用的自觉性还有所不足。在阅读时,对文句的赏析易出现遗漏;在写作时,易就事论事,语言直白浅显,缺乏布局和描写习惯。因此根据微课的特点,选择文本中较具有借鉴性的三个句子,由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完成赏析,落实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主要由教师完成,交给学生综合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技法整体运用的意识,以便在写作中更好地谋篇布局,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同时落实相关的语文核心素养。
八年级语文老山界教学设计 篇3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后生字词的含义,能灵活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
①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②通过梳理红军战胜的困难,分析出红军部队具有的军民一心、革命乐观、团结互助、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具体的字词、句子,学习作者平实的语言,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通过梳理红军战胜的困难,分析出红军部队具有的军民一心、革命乐观、团结互助、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具体的.字词、句子,学习作者平实的语言,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讨、研究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地图导入
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师讲:大家看到我们红军是从这里出发,一路翻山越岭、爬雪山、过草地,最终完成了长征的壮举,而这其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爬的山,就是——老山界。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就通过《老山界》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
(二)作者简介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陆定一,参与了“长征”整个过程,当时是在“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三)默读课文,梳理内容
1、本课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表示时间和地点变化的词,并注意在该时段与地点发生了哪些事情。
2、学生们用大约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
3、师生共同完成“翻越老山界经过”的梳理。
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户瑶民家攀谈;天黑了,到山脚,登山;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岩,继续爬山,“快要到山顶”时,“落得很远了”;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之后,一气儿跑下山去。
(四)再次浏览课文,找出“总写句”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看看有没有一句话能高度概括本文的所有内容?
学生们可能会找第一段,这时要提醒学生,第一段是“决定要”,事情还没有发生,不具有总结性;也可能会找最后一段,这时要提醒学生,这一段只有评价,没有人物地点等信息,不具有概括性……
2、找出该句——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为什么此句能概括全文?时态是完成时,有主要人物,有主要事件。
3、分析该句的组成部分,并从这几个部分入手,撬动对整篇文章的分析。
这句话里的关键词有哪些呢?(难翻的、笨重的、战胜了)
第二课时
(一)分析如何“战胜”“难翻的”老山界。
1、请同学们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预估学生们能答出:山高、路陡、睡不好、吃不饱
老师稍加提示再总结出:有伤病员、有敌军追赶
老师再让同学们分析一开始接触到瑶民的句子,抓住“照着习惯、躲、请、惊惶”等字词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分析出一个隐形的困难:当地的民众害怕与躲着红军
2、分析如何克服民众害怕红军的困难?
①瑶民怕红军,所以红军是如何做来消除这些害怕的?
讲解介绍红军、送米、保护房子和篱笆
②我们做的这些,最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军民关系呢?
展示这些句子:
那女人哭起来了。
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
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
我们给她钱,她不要。
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总结:我们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我们与瑶民之间的关系是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的,而且军民之间相互理解。
③总结:是军民一心的作风让红军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
3、分析如何克服山高、路陡、睡不好等困难?
①句子分析:
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抓住“都想”
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抓住“横着心”
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抓住“坚强意志”
结论:红军就是靠“你争我赶、不服输的劲儿;咬牙坚持下定决心、坚强勇敢”等的意志战胜了诸多困难。
②句子分析:
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
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
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
总结: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发现没有人懒惰、懈怠,大家是分工合作,靠着团结一致战胜了诸多困难。
③句子分析: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抓住“奇观”的含义分析,这里既是指见到的奇特壮观的景象、也只红军长征这一伟大事业、还有一种革命必胜的乐观心态。
“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抓住搞笑的语言分析出乐观。
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抓住“矮子”分析得胜的心态和乐观的心态。
总结:这是一支遇到困难不退缩,而是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困难的队伍。
(二)分析“笨重”与“难翻”之间的矛盾之处。
1、“笨重”强调的是我们自身方面的困难:大家并不是轻装上阵,相反,队伍庞大、有伤病员、有马匹、有随身的行李,更有追击的敌人。
2、“难翻”是在侧重表述客观方面的困难。
3、总结:自身条件如此差,要翻越的山如此难,越是笨重,越是难翻,越是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而这一切,我们的红军队伍做到了。
(三)情感表达
1、如果你是队伍中的一员,当你翻越了这么难翻的山之后,你会如何直接表达你内心的情感?
预设学生答案:我好骄傲啊!我好自豪啊!我们真的太厉害了!
2、作者并没有如此直接说,可是我们能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呢?
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
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
……
这些就是作者使用的间接抒情的句子,同样能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还使这种情感的表达很丰富。
(四)批注分享
文中还有几处句子,在现今读来,还是有一些独特的地方。请任选一句,完成批注并分享。
1、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可以从“模模糊糊的梦境”的角度去解读这种奇妙的感受。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可以从拟人、嘲讽去解读。
3、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可以从人生路上的苦难重重,我们该如何去克服解读。
总结:学生们言之成理即可。
(五)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生字词(全班)
2、写写读后感,200字左右(部分)
(六)板书设计
老山界
笨重的我们 战胜了 难翻的老山界
革命乐观 山高路陡
团结互助 吃睡不好
坚强勇敢 敌人追赶
军民一心 伤病员多
六、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抓住关键句贯穿于整篇文章的解读,并注重具体字词、语句的分析,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揣摩能力。可是在情感渗透、革命传统氛围的熏陶上做得不够,在革命情怀的解读上存在欠缺。
八年级语文老山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2、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篱笆骨碌酣蜷缀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呜咽落得很远
词: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骨碌酣然入梦蜷呜咽澎湃身手
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