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1
“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因其致力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日益受到师生的欢迎。而将其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引入到自己的教学中辅助教学,应该说还是挺有成效的。首先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浓厚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其次学生学会了查寻资料的方法,加强了小组之间的凝聚力,小组内交流和在全班交流,增强了表达能力;再次在全班交流时对学生仪表、表达的高要求,加强了她们自我发展的意识;小论文的写作使学生锻炼了写作能力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现把它和自己对它的思考一并提出来,以期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去探索、研究。
问题一:学生停留于资料收集层面,不善分析、提炼。
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收集和分析、处理信息是实施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收集信息是指学生能够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获取信息的工具,对所需信息的指向比较明确。而分析、处理信息则是指学生能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概括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能根据所占有的信息提炼出别人所没有的观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收集信息比较容易,因此积极性也较高,收获也较大;但一旦进入分析、处理信息阶段,学生就显得相对低沉,不善于发现问题,因为,这一阶段比较困难,属于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问题二:学生真正的参与面不广,旁观者较多。
一般来说,真正对语文有兴趣,认为语文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很重要的学生对学习内容较为热心,她们积极查找资料,深入钻研,广泛地和学习组成员进行讨论,在个人钻研和讨论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她们承担了学习内容的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研究任务,成为学习小组的顶梁柱。应该说,她们的能力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但是,组内那些或者性格内向,或者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对学习内容研究的参与度不大,顶多是查寻一些资料,至于其它的比如进行分析比较,形成自己的观点等就不太积极,可以说成了学习内容研究的旁观者,故出现了“一些人忙而劳累,一些人闲而无聊”的局面。
问题三:课堂交流平乏,被动接听者多。
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后程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为了锻炼她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形成书面材料之前进行口头汇报,将自己的收获和同学进行交流研讨,以便加深对所研究内容的理解并继续修改。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只是将收集的内容剪贴、拼凑,没能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中,且采用的形式比较单调(只是单纯地将所收集的资料一股脑儿地读给大家听),再加上她们表述时不讲策略,没有老师讲得生动,同时各组只注重本组的内容,对其他组的内容一般不太感兴趣,因此形成了汇报组的同学在上面讲得很累,而其他组的同学却只是被动地接受、倾听,形成了死气沉沉的状态,课堂上成了变相的满堂灌,没有了思维的碰撞。久而久之,本该充满活力的研究性学习变得单调、枯燥、乏味。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采用以下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1、加强师生“对话”
从问题一中可以看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加强。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对话”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知识结构也并不完善,亲切的交流对于情感或思想易于激发,它可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她们深入思考。有的老师认为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可以让自己省力,一旦将任务分配给学生,和她们讲清楚怎样做,就无须再多过问,在学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几乎和学生没有交流。这一种做法是不对的。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比平时更需要和老师进行交流,她们认为,在她们这一层次,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扎实,阅读面不广、量不大,碰到问题有时是束手无策,不知该从何下手,思路堵塞,这时和老师的交流就可以帮助开拓思路,加大思维深度。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2、强化群体参与意识。
首先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前,教师就要做好宣传工作,指出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共同参与。其次,及时联系,做好协调、指导、激励工作,增强她们的参与意识。教师要勤于与各学习小组联系,了解各小组的任务分配状况,研究进展状况,产生的疑点等等,并督促小组成员轮流将每次讨论分析情况记录下来,以便将来成文时使用。这样,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疑难,从而及时帮助、指导、协调,也有利于教师在学生碰到困难时及时激励她们,以免学生被困难吓倒,打退堂鼓,出现旁观者。
3、学会宽容,注重思维碰撞。
思维的碰撞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处存在,这也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的地方。而在班内的交流,既可以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分享自己小组的劳动成果,又可以听取她们的意见,使自己组的研究能更进一步,是一个思维碰撞的大好机会。为了很好地利用这个交流的机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笔者针对学生交流中出现的状况,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参与学生的讨论,给学生一点建议,让各组学生明确,交流并不仅仅是完成任务,重要的是让其他组的同学能从自己的讲解中获得东西,并从中激起思维的火花,从她们那儿获得启迪;其次让学生学会理解、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让学生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2
在本学期中,我所带的两班语文,在期末考试中均未考好,在反复思考后,现总结如下:
一、虽然重视语文基础,但未能及时跟上检查。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语文的基础知识,但是虽有布置,但是没有及时跟上检查,以至于不少学生的作业也做了,但是质量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及时检查,当天作业当天完成,今天需要掌握的知识绝不拖到明天。
二、过分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忽视了阅读、作文的教学与指导。
语文的基础知识很重要,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占用过多的时间,不仅语文基础没有提上去,反而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降低。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会把语文的基础知识在平时语文教学中,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学好基础,课后检查、督促。把更多时间用来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下一学期,我将制定较为完善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计划和作文写作指导计划,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由于对教材较为熟悉,反而造成课堂的随意性严重。
对教材熟悉是好事,但是忽略课堂的严谨性却是大忌。教材是熟悉了,课堂严谨性忽略了,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教材的不熟悉。下一学期,我会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教材,认真研读学生,把每一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真正的去上好每一节课。
四、重视师生关系,但过犹不及,造成了放任自流。
我教育学生向来来注重平等,对学生宽而有余,而严之不足。以“宽”对待学生是对的,但绝不能因“宽”而不“严”,在平时教育学生时因该做到“宽而有度,严而有格”。在下学期中,我不仅会平等对待学生,但我会注重对学生的“严”要求。明确什么时候应该宽,什么时候应该严,要努力做到该宽时宽,该严时严。
总而言之,我将会在下一学期,倾尽心力把一(2)一(5)两班语文教好。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3
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围绕“这是一只怎样的狼?怎样的小羊?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且找出根据。”这一专题各自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进行专题漫谈。学生围绕专题漫谈,从句子本身的意思到联系上下文的句子,直至朗读处理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他们的漫谈既有专题,但又不受专题的限制,显得宽松而又自在,有一定的深度。
1、漫谈满足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是二期课改的改革要点。学生很想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告诉别人,不善抑制自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对这节课的教学,我给予学生较多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由漫谈”。学生能围绕某一专题畅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认识,满足了他们想说的愿望。也不会对老师的提问显得拘谨而不敢举手。学生不那么害怕,自然话也就多了。
2、通过漫谈相互促进,相互启发。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因,外因只是起促进和催化作用。学生学习知识关键在自身,只有自己想学、要学、有兴趣学,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启发下,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学会本领。本塘课教学,给学生安排较多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漫谈式教学学生的“说”的能力有所提高。为了要积极参与漫谈,必须认真阅读课文和课外读物,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因此,“读”和“听”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进步。我想三方面的提高一定会促进“写”的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通过漫谈总结学法,让学生学有所得。
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漫谈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先谈自己的看法,再谈这样说的依据。体现了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突破。不再像刚入学时,回答问题表达简单。而且学习的方式也有多样化的趋势,如:有的看图来理解,有的动作来理解,有的读句子的方法来理解,有的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还有的读句子,找关键词来理解。通过上述方法,学生能够运用的恰到好处,说明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真正掌握了学习课文的法宝————学习方法的运用。
4、不足之处:
本堂课,学生漫谈谈他们对课文某一方面的认识和看法,在相互交流、互相启示、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从而有效地提高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是,学生由于再谈的过程中,受到了课件制作的影响,不能很自由地把小羊和狼穿插在一块儿谈。作为教师的我由于运用漫谈式教学的尝试刚刚起步,对于学生的能力有所低估。在课堂上怕他们讲不出,有时接下话头继续帮学生讲,没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还需进一步加强,相信学生的能力,做到对自己的学生有信心。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4
一、激发兴趣,快乐学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上课伊始,我出谜语让学生猜,学生在猜出谜底收获成功快乐之时出示课题,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唤起了求知的积极性。接着告诉学生答案就在课文中,学生想一探究竟,迫不及待捧起书,教室响起了朗朗读书声。
二、结合生活,识记生字。
语文来源与生活,反映生活,生活本身又蕴涵着丰富的语文知识。生活与课堂密不可分,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识字量,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生字的有效途径。当学生读一遍课文回答:“谁在画风?”时,我出示文中插图,采用与他们打招呼交朋友的方法,记住“宋、涛、”等六个字。学生在问好中认识了生字后,学生做青蛙跳伞的游戏检查生字读音。轻松愉快的识字氛围,学生学得快,记得牢。
三、抓重点词句,以读为本。
《画风》一课,内容浅显,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思考。以“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为主线,学生带着问题读,并动手划出相关句子。通过飘动的旗子、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让学生去感悟风的存在,找到风的影子。并相机指导朗读,读出赵小艺的自信,陈丹、宋涛的兴奋、惊奇。在多次阅读中,让学生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这一过程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四、读写结合、训练写作。
我合理地利用课文中三位小朋友通过动脑筋画出风的故事,提出“你会画风吗?你想怎样画风?”的问题,鼓励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把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风中的景物说一说,画一画,孩子们画出了弯了腰的.小草,飘在空中的气球,被风吹起的花裙,烟囱上歪了的烟等等,每个同学都能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不同的内容。尤其优先让后进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图画,既满足了学生口头表达的欲望,同时使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