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一年级语文下册备课全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语文下册备课全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义”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之、相、近、习、远、玉、义”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听说过《三字经》吗?谁会背诵啊?(学生试着背诵)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字经》中的一部分吧!(教师板书:《人之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你听到的课文是什么意思?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义”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之、相、近、习、远、玉、义”,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文详解。
(一)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2、指读,随时正音,
3、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4、指读一生评一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5、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二)深读课文,内容解析。,
1、人之初。
(1)全班朗读。
(2)小组交流第一段的意思,小组汇报。(教师引导)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2、子不学。
(1)全班朗读。
(2)小组交流第二段的意思,小组汇报。(教师引导)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3、观看视频《孟母三迁》。
师: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什么?
生1: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很大。
生2: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
生3:孟母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五、总结全文。
学了这一课,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识字8人之初
学习环境专心一致
人之初懂礼、成才
好好学习 持之以恒
课后反思:
人之初,本性都是善良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受到不良影响,忽视了教育,就可能会变坏。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是教师给予得较多,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更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一年级语文下册备课全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篇2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11个生字,能初步区别“到处、处处”“什么、怎么”“用法、办法”三组近义词的不同意思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困难面前要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乌鸦在困难面前动脑筋,想办法,并按照它想出的办法去做,最后喝到了水。这是的重点。
2、区别3组近义词的不同意思和用法是的难点
三、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多幅图的看图学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指导观察,图文对照”是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中应以观察训练为主线,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
教学开始,让学生初步看图,大致了解图意。再借助拼音边读课文边看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把说明图意的句子做上记号。在此基础上图文对照,理解词句,进行讲读。
第一自然段,通过“口渴”“到处找水”,让学生体会乌鸦急于喝水的焦急心情。
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通过看图、读文后思考: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在要求学生对第一幅图画面的观察后,理解“水不多”“瓶口又小”是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怎么办呢?”是乌鸦自己问自己,表明它要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讲读第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再看第一幅图,从而理解乌鸦的办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一边观察周围事物,一边想办法。从而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问题。
第四自然段是的重点段,引导学生利用第二幅图和重点词语的讲读,帮助学生理解乌鸦是用“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在瓶子里”这个办法喝到水的,重点讲清楚水是怎么“渐渐升高”的(用实验的方法配合)。
全文按“找水喝——喝不着——想办法——喝着了”这一条线索引导学生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用朗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句,并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用具:
小的玻璃瓶一个,小石子若干。
五、教学时间:
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首先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课题中生字“喝”的字音,然后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提出要求,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本课画了几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划出的生字。
1、看这一课有几幅图。
2、提出要求:一边看图,一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划出的生字,标上小节序号。
3、自由读全文。
(三)(投影)指导学生看懂每幅图画的意思,要求仔细观察图画,说出每幅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训练学生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表达图画的意思。
(四)检查学生初读课文后掌握生字读音的情况。
1、带生字词语。
2、生字。
(1)重点区别“喝”和“渴”的字义及除部首外右半部的书写。
(2)读准“找zhǎo”“怎zěn”“旁páng”的字音。
(五)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内容。
1、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动脑思考,让学生说一说读后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到处找水喝”,体会乌鸦口渴的程度。(相机让学生讲出“处处”的意思)
2、指导朗读,突出“到处”,读出乌鸦要喝水的急切心情。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
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来体会乌鸦喝不着水,想办法的心情。结合进行朗读训练。
1、结合看图,理解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
2、指导朗读“怎么办呢?”
(1)提出“什么”,通过朗读,区分“什么”与“怎么”的用法。
(2)启发学生想象,说说乌鸦会想什么办法。
(二)图文对照,理解课文三、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引导学生再看第一幅图,并要求学生思考:
(1)乌鸦想出什么办法?(相机提出“用法”区别)
(2)这个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
(3)小结:乌鸦的办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一边观察周围事物,一边想办法的。请学生在“许多小石子”和“想出办法”这两句下面画上线段。
3、利用第二幅图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
(2)让学生上讲台做实验: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在瓶子里。要求学生看清楚水是怎么升高的。
(3)要求学生讲出瓶子里的水是怎么升高的,书上是怎么写瓶子里的水升高的,理解“渐渐升高”。(4)指导朗读。①第一句用坚定的语气读“一个一个地放在瓶子里”。②“水渐渐升高”要读得慢。③“乌鸦就喝着水了”要用轻松的语气朗读。4、朗读全文。5、完成课后第二个练习。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指名读,分组读)。
(二)利用投影,引导学生练习复述课文。
(三)要求学生说说:
1、喜欢乌鸦吗?为什么?
2、我们今后在困难面前应该要向谁学习?该怎么做?
(四)复习巩固生字。
1、读生字。
2、指导重点字“渴”和“喝”的右半部写法。
3、学生练习写生字。
一年级语文下册备课全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积累字词;发现不同字的特点,帮助记忆。正确区分形近字和形声字,并正确运用。
2.能力目标:通过读、背积累歇后语。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主动识字、词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积累字词;发现不同字的特点,帮助记忆。正确区分形近字和形声字,并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主动识字、词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兴趣。
时间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趣味识字。
1、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正音)
2、教师范读儿歌,学生跟读。
3、从这些字词里你们有什么发现?(每样东西都有它的'用处)
3、你能像这样说两句吗?(有笔能写字,有家才温暖……)
4、集体齐读儿歌。
三、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词语。
(2)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3)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行字都是口字旁,都和嘴有关;第二行字都是提手旁,和手有关;第三行字都是足字旁,都和脚有关。)
(4)小组再读词语。
(5) 集体读词语。
四、字词句运用。
1、 区分青和清,再和在。(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2、 学生独立完成“选一选,填一填”。
3、 学生回忆音序查字法的过程。
4、 独立完成字典查字的练习。学生汇报。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阅读轻声词语。
2、谁还能说出一些轻声词语?(姐姐、孩子、灯笼……)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歇后语。
2、教师简介歇后语。
3、你还知道哪些歇后语。(学生自由回答)
4、集体齐读,学生背诵。
三、布置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狐狸和乌鸦》。
四、课堂总结。
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
一年级语文下册备课全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篇4
一、诵读歇后语,日积月累
1.导言:喜羊羊今天给我们带来几幅图画谜语呢,谁能猜出每幅画的谜底?
(1)出示图片:小葱拌豆腐。
导学:大家看看这盘菜的颜色,用一个词来形容。
预设:又青又白、绿白相间、清清(青青)白白……教师给出一清(青)二白。
(2)出示:竹篮子打水、芝麻开花、十五个吊桶打水图片。师生交流共同猜谜语。
2.引学:刚才我们猜的是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像谜底。
(1)请你读一读教材中的歇后语,对照图片体会其中的含义。
(2)同桌对读歇后语,一人读前一部分,一人读后一部分。
(3)出示歇后语的前一部分,学生齐说后一部分。
3.拓展其他歇后语。
(1)出示几个课外歇后语,小组交流学习,互相纠正字音,反复练读,直到全组同学都会朗读为止。
(2)借助图片指导学生边读边理解,最后熟读成诵。
4.小结:歇后语的种类有很多,有谐音类、喻事类、喻物类、故事类等,内容广泛,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集。
二、共同阅读,感悟道理
1.导言:一个晴朗的日子,乌鸦找到了一片肉站在大树上,正准备回家喂宝宝,却遇到了树下寻找食物的狐狸。(出示:短文插图)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配图播放故事)
2. 学生初步了解短文内容。教师出示字卡,指导学生学习发音易错的'生字。
3.指导朗读短文,把短文读得正确、流利。
4.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狐狸几次对乌鸦说话?乌鸦有什么表现?画出狐狸的话读一读,想想狐狸为什么要这样说话,乌鸦为什么上当受骗,通过这个小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讨论交流:如果今后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回家和大人一起朗读《狐狸和乌鸦》这个小故事,并把你学到的内容讲给大人听。
2.把搜集到的歇后语和同伴交流一下,看看谁记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