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女娲造人》教案(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女娲造人》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3、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理解神话丰富奇特的想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课型及教学思路】
课内自读课文。
文章浅显易懂,教师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文中洋溢的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并进行想像力的训练。通过适当的拓展,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科学解释。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随着岁月的流逝,你们在一天天悄悄地长大,你们的心灵也一天天丰富和成熟。仰望苍穹,俯瞰大地,你们也许会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太阳为什么东升西坠,月亮为何有阴晴圆缺,小草为什么一岁一枯荣那么你们可曾想过我们人是从哪儿来的?这个朴素的问题从远古到今天,人们一直在探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老而迷人的神话,走进前人奇特瑰丽的想象世界。
二、了解神话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三、合作探究
1、比较阅读:
思考: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明确:
⑴ 造人的具体过程;
⑵ 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场面;
⑶ 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⑷ 作者的评述;
教师评价:可见作者高超的想像力。
2、找一找、谈一谈:
找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喜悦感的句子,谈一谈你的感受。
教师提示:体现了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又表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使这个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3、神话精彩情节欣赏──听录音:
人来到这个世界是这篇神话描写的重点内容,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悄悄进入生命初创的原始世界,听听大神女娲的心声,想像她造人的辛劳与执着,听听人来到世间的第一声欢呼,感受我们人类诞生后的欢欣愉快。
4、女娲形象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⑴ 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⑵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⑶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5、想像力的训练:
从对女娲形象的分析,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作者高超的想像力。可见,想像和幻想是神话创作的灵魂。
借助想像和幻想,对女娲造人的情景做另一番合理的推测。
贴近生活,合情合理,不能胡思乱想。
自编神话《女娲造人》,与袁珂及古人比一比。
分小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6、有关人类的起源,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
学生谈一谈。
7、你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吗?
学生议一议。
教师展示:
传统的古猿进化说
海猿说
海陆双祖先复合说
外星人说
尘埃说
四、作业
1、参考老师提供资料,思考人类起源,写一则小短文。
2、继续完成自编神话《女娲造人》。
五、感悟小结
同学们,无论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美丽的神话,还是人类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让我们珍爱生命,努力拼搏,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美丽的生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女娲造人》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神话的特点。
2、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3、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知识,区别神话与科学。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尝试改写神话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2、体会自己的母亲怀胎育子的艰辛与不易。
教学重点: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复述法、讨论法、想象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神话故事呢?比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等。我们人类最初是从哪里来的,你们思考过吗?关于这个问题,自古人们就开始作不停地探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由神话改编的故事——《女娲造人》。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正字
2、关于神话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应,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化人的结果。
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体裁是神话,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3、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三、探究文本
1、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书P148 研讨与练习一)
2、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
3、说说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生: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
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
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④作者的评述。
4、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
生:荒凉寂寞,添点生气。
5、女娲造人的过程和方法?
生:揉泥成团造人、挥藤洒泥造人
6、女娲想出了一个怎样让人类长久繁衍生存的`好办法?
生:男女结合
7、女娲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① 她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她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
② 她是一个普通的“人”。她有人的孤独感。她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
③ 她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口吻非常孩子气)
④ 她是一个勤劳的母亲,还是一个喜爱孩子的妈妈。
8、比较阅读
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象的,大家比较一下,两则神话故事有哪些相同之处?
① 制造人的材料都设想为泥土,大地是人类的母亲。
② 人的形象都是按照创造者自身的形象设计的。
③ 两则神话又都说到人类为什么有男女性的差别。
9、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生:人落地后开口叫“妈妈”;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女娲给孩子命名;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
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的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吗?讲给大家听。
如:《夸父逐日》 夸父与逐日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女娲造人》教案 篇3
《女娲造人》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2、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师: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2、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3、讨论:
⑴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⑵ 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二、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1、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2、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女娲这个形象的认识,应该是这节课探究的一个要点。讨论时要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教师最后明确: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3、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三、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四、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2、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女娲造人》教案 篇5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2、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