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8-14读后感

欢迎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篇1

世界不总是光明的,只是人类常常用光明的角度去看待世界罢了。当一个人面对着黑暗时,总是更向往光明的出现。她一岁半时被一场横来的猩红热夺去了一切。沉重的磐石就这样落在这个小小的女孩肩上,她便是享誉世界的海伦·凯勒。

人常说,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在海伦七岁时,她遇见了她,安妮·沙利文。这是一场美的邂逅,也是命中注定。这个眼中装有一切爱与善良的女人甘愿成为了海伦人生中的一道阶梯。她带来了外面的世界,更为她带来了光明。她将世间人性的美好承载在她柔弱的身躯中,并倾全相授,为海伦铺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只怕是“蜡炬成灰泪始干”都不足以形容这份付出。

海伦的成长,并不仅仅是外界的支持,还有自身的坚忍不拔。她一步步的成长,踩着奋斗的汗水;踏着心酸的风雨。正是一步步的坚持不渝,才有了以后的傲视群雄。人人看到的只是身前的辉煌,可曾有人在意背后的付出?但就是这样一个坚强的女子,也有着对光明的向往。记得海伦在书中写道:“第二天,有视觉的第二天,我将在黎明前起身,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我将怀着敬畏之心,仰望壮丽的曙光全景……”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对于海伦来说却是如登天般艰难。海伦向往光明,却置身于黑暗。但她并未因此嗒焉自丧,不彷徨,不迷惘,反而坚定的前进。最终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瑰丽的传奇。

海伦一次次的迎接黎明,因为她相信,对于那些真正看得见的人,每日的黎明一定是一个永远重复的美景。海伦相信世间存在光明,正因为她相信,所以她创造了光明。她为数以亿万的残疾人投去了一分光明。她说过,信心是一种心境,有信心的人不会在转瞬之间就消沉沮丧。对于凌驾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就是生命的主宰。

海伦将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竭尽所能做所能做的事,因此,她的一生并无遗憾。或许,她唯一未能实现的愿望就是用三天来感受着世间的一切,为自己编织一个很美很美的梦。又或许,它已实现。海伦的光明藏在她的心灵之中,所以她并不感到黑暗;海伦的光明藏在她的头脑之中,所以她并不感到迷惘。海伦的一生奉献给了全人类,所以,苦难成就了海伦,海伦成就了全人类。她所留下的宝贵财富,为数以万计的在黑暗中航行的人们指明了方向。感谢她吧!海伦,这个伟大的女子,教会了我们爱与奉献,教会了我们勇气与信心,教会了我们找到光明,并为之前行。

身体的残疾不等同于心灵的残疾,只有心中有光明,你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航路。

那么,拥有光明的我们应该生活的更加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篇2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题记

书,是一对有力的翅膀,带我们翱翔世界;书,是一片云海,将我们托向蓝天;书,是一段阶梯,使我们不断进步。书使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增加了我对知识的渴望,丰富了我的情感世界。从小,我便酷爱读书,许多书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但至今还使我历历在目的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女教育家。她因病失去了视觉和听觉,就连说话都成了困难。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世界是一片黑暗和寂静,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学会读书、写字、说话,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海伦·凯勒没有向命运屈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代表作,该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

莎莉文是海伦·凯勒的启蒙老师。由于失去听觉和视觉,海伦的`脾气异常暴躁,莎莉文老师用自己的爱心感化了这个小女孩。她改变了海伦·凯勒的脾气,让她对生活抱有了希望。通过井房的经历,莎莉文老师使海伦·凯勒获得了生命的意识,拥有了求知的美好无比的感受。莎莉文老师引导海伦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

海伦·凯勒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学院的学业,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成年后,作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始终致力于残疾人事业,四处募捐用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环境,并为他们创造受教育的机会。海伦·凯勒不屈服于命运的不公,也不怨天尤人。她接受了命运的挑战。一个既看不见又听不见的人的世界是一个封闭的世界,但是她以永不言败的精神,坚持按正常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决不因残疾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她意识到,为达到目的,她需要付出多于常人无数倍的努力,于是她一步步地走、一点点地做,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这是她取得杰出成就的主要原因。

海伦·凯勒的世界是黑暗、绝望的,我无法身临其境地体会她的感受。但她盲、聋、哑的事迹,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

小时候,爸爸曾用布蒙住我的双眼,他将球踢向我,让我通过声音来判断球在哪个方向。但我根本无法辨别,像只无头苍蝇似的乱撞。那次的亲身体验,便让我明白了盲人的不容易。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带给我许多体会,令我感慨万千。它是一本绝世著作,并成了我最喜爱的书目。如今重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激动和感动依然,感受却更为深刻。一个涉世不深的女孩会漏过的许多东西,今天却具有了别样的重要意义。海伦就像一朵开在寂寞深处的花,后冲破黑暗,并重放光明,指引着世人方向。她使我明白:不要绝望也不要迷茫,黑暗只是暂时的。付出就会有回报,努力才会成功。经过地狱般的磨炼,便有征服天堂的力量。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篇3

人的一生中总有许多挫折,许多不幸。有些人选择勇敢面对,他们获得了成功,获得了喜悦;但也有人选择了放弃,止住了步伐,他们最终只能获得失败,永远是困难的奴隶。所以,莫向命运低头。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讲述了一位又聋又哑又瞎的女孩成长的经历,她叫海伦·凯勒。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对海伦·凯勒来说,她的出生是不幸的,一个一周岁的女孩就要生活在黑暗的世界中,还没来得及去好好看看这个奇妙的世界,上天便不再去眷顾她了。我相信,一开始凯勒一定放弃了希望,但是后来,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又为她点燃了希望的火苗。她不屈服于命运,顽强地抗争,不被生活奴隶,不被困难绊倒,正是这样倔强,永不服输的性格,成就了她不平凡的一生。我们要去仔细想一想“困难”这个词,“困”是牵绊束缚,“难”是不容易。在一个强者前面,它只是一块不起眼的石头,一跨便过去了,在弱者面前,永远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尽其所能”也不能成功。凯勒是强者,强在她有一颗敢于拼搏的心。常常有灰心丧气者感叹命运不公。要我说,命运是可以逆转的,因为命运有一半在自己的手里,身体的残缺并不代表心灵的残缺,只要有坚强不退缩的心,人人都可以干出一番事业,都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凯勒身残志坚,她的精神是不朽的。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可以活得轰轰烈烈,也可以平淡无奇,一个残疾人的人生都如此辉煌,难道健全人的一生还要像杯白开水甚至像柠檬汁般普通、酸涩吗?一个轻易向苦难低头软弱的人又怎可能会成大事?凯勒与命运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命运夺走了她的视觉、听觉,甚至她的声音,她却不甘心被困难束缚,成为它的阶下囚。她努力地学习说话,用自己的双手写出了长篇自传,更写出了奇迹。这样一个自强不息的人,又怎能不让我们肃然起敬呢?

在这本书中,凯勒不仅是一个顽强的女子,还是一位慈善家。她和当时一些朋友经过长期的组织和策划成立了全国性的盲人机构,她还用3年的时间到处演讲,为其他盲人募集善款。这样的残疾人还尽其所能用爱去关心那些同样身残的人,如此令人感动的大爱,难道我们见了那些残疾人还要袖手旁观、冷眼相待吗?相对于凯勒,我们更有能力和义务去关心身边的残疾人。可我们做了多少?落实到行动上并不难,之所以还那么多残疾人被冷落,是因为我们没有这份心。

在今天这样的社会中,更要学习凯勒这种永不服输的大爱精神,生活中有太多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有太多人需要我们用爱去温暖他们的心,就让我们一起行动,做一个主宰自己命运拥有大爱的人吧!莫向命运低头,才能把握命运,关心他人,才能被他人关爱!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篇4

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了一个盲聋哑人——海伦凯勒的传奇以及如果给她三天光明他会如何利用。

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小城镇——塔斯喀姆比亚,在一场大病之后失去了视觉与听觉,但她坚持按正常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绝不因残疾而降低对自己的标准,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被迫把自己幽闭在盲聋世界里的人,竟然奇迹般的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并用自己生命的全部力量四处奔走,建立起了一家家盲人,聋哑人的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而对她帮助最大的就是沙莉文老师和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了莉文老师跟海伦凯勒很投缘,她们认识没有几天就相处融洽,而且海伦·凯勒还从沙莉文老师那里学会了认字。一天,老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了“‘water’水”这个词,海伦·凯勒总是把“杯”和“水”混为一谈。到后来,她不耐烦了,把老师给她的新洋娃娃摔坏了。但沙莉文老师并没有对海伦放弃,她带着海伦凯勒走到喷水池边,要海伦凯勒把小手放在喷水孔下,让清凉的泉水溅溢在海伦,写下‘water’“水”这个字,从此海伦·凯勒就牢牢记住了,再也不会搞不清凯勒的手上。接着,沙莉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楚。海伦后来回忆说:“不知怎的,语言的秘密突然被揭开了,我终于知道水就是流过我手心的一种物质,读后感《作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不过,沙莉文老师认为,光是懂得认字而说不出话来,仍然不方便沟通。可是,从小又聋又瞎的海伦凯勒,一来听不见别人说话的声音,二来看不见别人说话的嘴型,所以,尽管她不是不能说话的哑巴,却也没法子说话。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沙莉文老师替海伦·凯勒找了一位专家,教导她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来学习发音。当然,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过,海伦·凯勒还是做到了。盲人作家海伦·凯勒,除了突破功能障碍学会说话,更奉献自己的一生,四处为残障人士演讲,鼓励他们肯定自己,立志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海伦·凯勒这份爱心,不但给予残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国人士正视残障福利,纷纷设立服务机构,辅助他们健康快乐地过生活。

书后面写了如果给海伦凯勒三天光明她会:

第一天:他会去看莎莉文小姐以及帮助过她的朋友,家人。

第二天:她会早早的起来去看日出,去参观纽约市博物馆和艺术馆晚

上去看一场电影。

第三天:也是拥有视力的最后一天,她去观察自然界的美景。

对于我们有视力的人来说能看见东西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盲人来说却是非常珍贵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