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欢迎阅读小学数学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第二课时

你说我摆

教学目标:

1、根据现实情境,通过游戏,进一步识别简单几何体。

2、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初步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4、发展学生空间的观念,并识别几何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空间的观念,并识别几何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老师为你们同座准备了学具,你知道了四种物体名称,闭上眼睛,摸一摸,能否辨认出来。

二、学习新知。

你说我摆。

1、老师说,同座合作摆,。

2、同桌互相进行游戏。第一次,两个物体。第二次四个物体。

三、练一练。小组交流。全班验收。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前后的关系在生活中应用。

3、自选一场景,进行位置关系的描述。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用于小数乘法的计算;

2、使学生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数学教案-小数乘法的教学。

二、教学重点:

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用于小数乘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小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按运算定律填空:

15×12= ×

(18×4)×25=18×( × )

(36+64)×7= × + ×

2、用简便方法计算:

25×478×4 65×201

3、计算下面各题:

2.5×4.78×4 0.65×201

4、引入

这两道题用竖式计算要很多时间,谁能想个办法使这两道题计算比较快呢?

(二)、教学新课

1、刚才几位同学说的对不对呢?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是否适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2、出示: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〇1.2×0.7

(0.8×0.5)×0.4〇0.8×(0.5×0.4)

(2.4+3.6)×0.5〇2.4×0.5+3.6×0.5

学生口头回答后提问:“把上面几题与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小数乘法的教学》。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

3、利用运算定律计算复习中第三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在怎样计算简便?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4题。说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把左右两边结果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0.25×89×4 65+65×0.01

1.25×68×0.8 4.5×10+4.5×0.1

65×1.01 100×4.5

78×4.5+22×4.5 0.25×4×89

4.5×9.9 12.5×0.8×68

(四)小结:

学生相互之间讨论,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正确、合理、灵活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良好审题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计算的乐趣,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及正确的运用定律性质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约5分钟)

1、观察3/10、7.4、8、125、5.4、7/10这六个数,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如学生说出下面的①,则教师就继续说②;如学生直接说②,则教师就不再说①)

①这些数是整数、小数和分数。

②从计算的角度考虑这些数可以干什么?(凑整)

2、请你根据这六个数编出三道口算题。

7/10+3/10=7.4-5.4=8×125=

3、对三道口算题再加工,请你继续计算。

3/10+7/10×20=7.4-5.4÷0.9=24÷8×125=

你想说点什么?(预设:不能为了凑整,而不顾运算顺序,应该按运算顺序做。)

这些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二、进行复习(约30分钟)

1、下面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时间三分钟,看谁做得又对又多。可以不按题号顺序,有选择地做。(课前下发习题纸。)

脱式计算下列各题:

2、三分钟到!谁来说一说,你选择的是哪些题目?其他同学呢?

3、思考: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些题?

4、我没让你们简算,你们怎么知道这些题能够直接简算的?(预设:需要观察数的特征,符号)简算的依据是什么?(小组讨论)

5、追问:是不是数字只要能凑整就能简算呢?不能简算,根据什么?能简算根据什么?

6、现在研究简算的题目,每人手里有一张表,自己先独立填写,填完后再小组交流。第一栏举例,可以是做过的例子,也可再举例。第二栏填简算的依据是什么?第三栏注意(即易错的地儿)是什么?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填在表里。(可把几类全研究,也可感兴趣的几个题)(约8分钟)

简便运算的题目(举例)

依据(定律或性质用字母表示)

注意(易错或提醒同学的地方)

7、学生汇报:(10分钟)

(1)比如,依据加法、乘法的结合、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减法性质;商不变的性质;除法性质。师适时板书:定律和性质,并适时师生、生生间进行。

(2)在学生汇报的同时,说到什么定律或性质时,如学生之间能相互补充最好,否则教师则补充一些学生没有易错的题目,如:

(3)(意图:分配律的正确运用。②避免分配律迁移到除法中去)。

(5)×19×17

(6)3÷2.53÷2.5÷4

8、订正结果后改正错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三、课堂:(2分钟)

今天你想说点什么?

预设:审题重要,观察特征、符号,依据定律、性质,凑整达到简算目的。

今天的复习对于以前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想法?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