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读后感

欢迎阅读诗经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读后感 篇1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故而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雅"主要是朝廷乐歌,"颂"主要是宗庙乐歌,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

每一次读诗经,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和收获。众多文章大多从民间采集而成,是我们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用词遣句清新自然,朗朗上口,如璞玉浑然天成。语言天然纯净清新,文采古淡高雅圣洁,音节顿挫回环和谐,意境敦厚正诚平和。如饮山间甘泉,如沐初春清风,顿觉远离尘嚣而入桃园,洗尽铅华出水青莲。读之唱之,馨香缕缕随风飘来,咏之味之,绕梁三日隐约不散。

开卷一篇,是著名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信这是最著名的一篇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念过这几句。在年少青涩的年纪里,懵懂而迷醉于诗中的语句,想象着河州的淑女:窈窕。就这一个词语,就能勾起年少的心灵无限的想象!纯真的梦从此开启了人生漫漫求索之路。记得上学时,听着老师讲解,尤其是讲到"窈窕"这个词时,同学们听着老师摇头晃脑的讲解和抑扬顿挫朗读,我们懵懵懂懂的青春的纯真欢笑,就这样定格在青葱的岁月里。时隔多年,而今再读时,已经多了几分庄重和感怀:不愧是《诗经》的开篇,雅俗共赏,乐而不淫,忧而不伤,几入中道矣!

接下来第二篇《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故事直接承接和延续《关雎》,写的是女子出嫁和回娘家的情景。从这两篇文章的.排列上,可以看见古人智慧:诗言志,诗源于生活,诗从来不是高高在上,束之高阁于象牙塔里神秘的文字。诗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从生活中去体会,去提炼,才能打动人心,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

《诗经》中有众多感动的打动我的地方:如写出门在外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人生有多少这样的来来往往,依依霏霏,每一次的相聚和离别,都是一次生命中最深刻的体验!《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达的又是一种惺惺相惜,对才贤的渴望与亲近。

《采葛》中的"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相思之深,如藤茎蔓生纠缠不解,摘不完,剪不断,三月,三秋,三岁的层层递进,感情的步步加深。读着文字,仿佛看见一位用情至深的人,在田间工作时,对思念的人发出的强烈信息, 感染者每一位读着!

《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描写所思念的人儿远在彼方,由于受阻,总是可望而不可及。正因为如此,才给了我们追求的无穷动力和决心。《邶风柏舟》中的"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语言凝重而委婉,感情浓烈而深挚。表达了一种坚定不动摇的决心和骨气。《小雅 车舝》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让我们对高尚品德和行为有所仰慕!《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从此诗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等样的人:"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从中读者看到了另一个诗人的影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吟出《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心中所怀的正是这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表达了对社会和人生高度关切,对未来深度的思考。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对家国和社会充满热忱的中华志士,昂首问天,引吭高歌。

爱,自由,正义,希望,是《诗经》永恒的主题,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诗人吟咏是用最朴素,最精致,最睿智,最韵味的语言,讲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每一种感情都如此强烈和真切,每一颗心灵都如此善良和真诚。他们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理想照亮未来。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曲,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让我们打开诗经细细品读,用心静静聆听,你可以感觉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呼唤!你会跟着他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悲,一起乐。因为《诗经》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凝聚我们祖先丰富多彩的情感,是我们最重要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文化和精神生生不绝的来源!万古诗三百,千秋一寸心!

诗经读后感 篇2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唯美中带有一点凄凉,让人回味无穷!

轻轻地翻开《诗经》那本冰封的古书里,蕴藏着厚重的感悟。静静地读着悠扬的诗词,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豪放是外骨,忧伤才是灵魂。思无邪只不过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梦。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做笔记,因为这本书浓缩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与思潮。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悄然落泪,因为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懂得了真谛,学会了去面对,去等待。如果说诗三百是前人要我们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应该懂得珍惜。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总演绎着悲剧,但它叙述的令人惊叹不已。也许是这样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瞧这动人的描写,清澈如泉水,艳的让我想起了一位绝代佳人——息妫。她被世人称之为“桃花夫人”,因为她长得犹如桃花般娇艳欲滴,静婉美约,容貌绝伦,可她的命运却不堪回首,他的艳美而亡三国,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倾国容貌,都使后人无法忘记。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妫一个?红颜薄命的佳人数不胜数!再看看,诗经里的“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很短的一首诗,但却情意深长,悼亡之音沸腾在诗中蔓延。这就是《邺风·绿衣》。起初还不能理解透彻思无邪这种一点点的玩世不恭,又有一点点的心花摇曳的感觉。我总说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观绝决,现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宝钗的任性激昂。思无邪,一本前人着传,后人追捧的书,其实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欲望总会占领人心的某些领域,但并非无法触碰。当我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来人世间为了什么,一切就会清楚了。经典之作,固然有经典之处,而《诗经》却恰恰写尽了人心所向,世间所恼。

这是一本受益终身的良书,它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

成语玩世不恭:玩世不恭[wánshìbùgōng],意指以不庄重、不严谨的生活态度待人处世。语本《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源]《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赞曰:“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於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後世多传闻者。而杨雄亦以为朔言不纯师,行不纯德,其流风遗书蔑如也。然朔名过实者,以其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非夷、齐而是柳下惠,戒其子以上容:『首阳为拙,柱下为工;饱食安步,以仕易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其滑稽之雄乎!朔之诙谐,逢占射覆,其事浮浅,行於众庶,童儿牧竖莫不眩燿。而後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着之朔,故详录焉。”[典故]据《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载,东方朔是西汉武帝时的`大臣,聪慧过人,机警幽默,总是能妙语如珠,使人发笑,因此武帝很喜欢让他在自己跟前调笑。但是,他是个富有正义感的人,常以诙谐的语调向武帝进谏,当宫中有人得罪武帝时,他也会代为讲情。对於他的人生观,透露在训戒儿子的一段话中:“首阳为拙,柱下为工;饱食安步,以仕易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其中“首阳”指的是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之事。伯夷、叔齐为殷商贵族,商纣亡後隐居在首阳山,因拒吃周朝食物而活活饿死。“柱下”则指老子任周朝柱下史之事。老子与伯夷、叔齐一样历商、周二朝,入周後,他任职柱下史(类似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负责掌管国家典籍,虽在朝任官却能无涉於政治是非。东方朔他认为像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自以为清高,并不聪明;要像老子一样,虽仕於周,却像隐者一般,才是有智慧的。因此劝他儿子要吃得饱、行得安,不必身为农夫才能隐居,可在朝为官却像隐者一般,用轻松的态度应付世间事。这种入虽然违异一般人的看法,但却可以免祸上身。後来“玩世不恭”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表示以不庄重、不严谨的生活态度待人处事。但後世使用“玩世不恭”时,表示的不一定是如东方朔那样大智若愚的生活态度,有时反而是一种消极颓丧、游戏人间的人生观。

成语不堪回首:堪:可以忍受;回首:回顾,回忆。指对过去的事情想起来就会感到痛苦,因而不忍去回忆。如:唐·戴叔伦《哭朱放》:“最是不堪回首处,九泉烟冷树苍苍。”又如:诚有令人不堪回首者,则我今日之临眺于此,虽百年之久,曾不能以一瞬尔。——清·无名氏《杜诗言志》

诗经读后感 篇3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第一首诗,也是我认识诗经的第一首诗。这首爱情诗写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思恋不已,却又追求不到。相思至极,便产生幻觉,仿佛已经同那姑娘结为夫妻,享受着快乐的生活。

《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以爱情诗为其最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距今约3000年了,它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其中爱情诗就有80篇左右。这些爱情诗从文学的角度反映了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个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深刻的情感烙印。

《诗经》中的爱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展示了完整爱情的过程,凡属恋爱婚姻生活里所有的忧喜得失,悲欢离合,都在这些诗里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在这里,既有初恋时的甜美羞涩和砰然心动,如:《诗经·陈风·宛丘》“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宛丘》描写对一位跳舞女子的暗恋,但这样暗恋是一种无望的相思,不过这相思之中双含着一种理解,对女子无论冬夏的舞蹈的一份同情。暗恋是一种很特别的经历,暗恋就是单相思。古龙曾经说过:爱的本身没有错。无论如何,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都不是错,只不过暗恋着一个人时,心里会有那么一丝丝的甜蜜,也还带着一丝丝的心酸 。暗恋是一种特殊的初恋。

当然,历经初恋,就有热恋时的激情澎湃和海誓山盟和沉迷于爱的忘乎所以、欢乐飞扬。“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是《诗经》里的《卫风·木瓜》。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原“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在古人眼中,玉石恒久长远,象征爱情,赠送玉石无疑是传达情人间的“山盟海誓”,正所谓情到深处无怨尤,爱到忘情近佛心,玉石此时代表着一种“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忠贞情意。恋爱中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即使每天朝朝暮暮,相依相守,仍觉得时间不够,恨不得片刻不能分离,然而,分离又偏偏不是我们能掌控的。由此,和情人分离时才会感到切肤的思念和牵挂。《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懮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正是表达了那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月下相思,沉迷其中。当然更有爱无所爱的无可奈何,恋爱过程的现实场景和具象细节等等。

《诗经》中的爱情往往是简单的、真挚的、纯粹的,没有杂质,也没有功利成分。《诗经》中的恋爱男女不会去考虑什么地位、名分、金钱或者社会舆论的谴责,他们只是带着对爱情的憧憬和渴望去寻觅生命中的另一半,然后相互试探,得到了爱的回应之后,就有了幽期密约,有了铮铮誓言,从此夕阳下,他们如影相随,共同品味爱情的甜蜜。

在《诗经》那个时代,礼教已经开始萌芽,婚姻大事已经不再是完全自由的了,现实开始给人们的感情增加束缚。虽然这些少男少女懂礼、知礼,但为了真爱,他们可以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要拒绝无理的要求,反抗强制的安排,甚至叛离家门,去追求真正的幸福!他们在《诗经》里悲叹着,反抗着,表现得刚强果断。可以说,《诗经》里的爱情诗,诗经上就是表现了一种对爱的追寻过程,从憧憬到初恋、从热恋到结婚、从分别到思念、从起风波到遭遗弃的婚姻生活的全过程,在《诗经》里的爱情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苦。这些诗都带着春秋时期我国早期社会先民们相对自由的生活痕迹,基本上比较完整地显现出了爱情生活的真实面目。《诗经》中这些来自远古的爱情歌唱,在今天仍放射出迷人的性情魅力,他们是一首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淳朴,烂漫自由,琅琅上口,传诵不衰!

诗经读后感 篇4

悠扬而婉转的歌谣,唱尽了西周至春秋的风华,最为纯洁而美丽的爱情,由此被颂扬,我们应当庆幸这一部《诗经》的流传,因为读诗,能让我们的心灵纯净,回到最初的起点,无关于任何的事物,从此心境安宁,与尘世的浮华分离,独享着心灵一隅的心安之处。

《诗经》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风格朴实自然,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并率真的表达了思想感情,有较强的现实主义精神。由此可见《诗经》是一部可读的可深入体会的儒家经典。

孔子有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中大量的阐述了纯洁的爱情,有朗朗上口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朗朗上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深情;有“榖则异室,死则同穴”的无怨无悔,没有任何的掩饰,这就是爱情的纯洁与美好,而这恰恰反映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同这爱情一般美好,无谓世事的变迁,它依旧与《诗经》一般富有深沉而又简单的含义,它是那样的熠熠生辉,仿佛是夜空中那颗明亮的星,照亮我们前方的路,指引我们前行。

孔子又云:“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那纯洁美丽的爱情,更甚于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碰撞,《诗经》也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君子处事,应当投桃报李,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作为君子应当有如美玉一样温润的性情,如“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当我们面对困难时,应当同仇敌忾,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中的品质,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品质,它犹如傲雪寒梅,在风雪之中傲然挺立,这是来自于中华民族骨子中的不屈不挠。我们的传统文化由先人传承,历经曲折,却依旧没有埋没于历史的长流,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许就在一词一句中传承下来的,由诗至词而曲,漫长而悠远的历史岁月中,慢慢传承、几经沉淀。而以现代来讲,传统文化是璀璨的,但传承是艰难的,因为现在的人们,由于生活在这繁华而喧嚣的城市中,浮华早已改变人们,于是,人们的内心的浮躁毁了一切。所以,传承传统文化便越来越艰难,心中的平静越来越难求,但读《诗经》便可抚平人们内心的浮躁,因为《诗经》是最初始的。它没有任何的华丽的装饰,可它依旧是璀璨而华美的,依旧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因为这就是它的本质,有文化传承意义的本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来讲,初心是最为可贵的,亦是最难得的,若初心不忘,传统文化便不会中断。

《诗经》这一本书中,也许有着我们从未见过的字,有着难懂的意思和深远的意味,但也许就是这些造就了它的不朽。静心读诗,你会有更深入的体会,会有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碰撞,这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一笔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

四字成诗,四字成言,言尽一切,悠扬深远,唯愿这一切美好如初。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善良勤劳的女子自是男子的好配偶,一旦情思燃起,便是星火燎原。幸未将深情错付,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娇滴滴的女子以果相送,事之所从,皆予君。而君子如玉,贴身之佩回赠之,意为交心。愿永以为好也。

小窗幽阁,从日出淡然到日落雄浑,凭栏远眺,玉阶久伫而温润。女子看似若有所思,眼神却平静到空洞,唯有握紧那手心的眷恋,才有一丝相思哀怨在眼眸中流转。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思之如狂,哪顾得什么封建伦常。情之一字,总叫人乱了方寸,失了礼节。终究,抑制不住内心的悸动,夜幕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男子喜出望外,一袭白衣,两袖清风。无奈佳人调皮,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看着玉冠少年,尽染凡尘,为爱而羞,不知所措之举。佳人忍俊不禁,几日无处排解的相思苦闷亦尽得宣泄。回首初遇,一见君子误终生,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戏谑中却见情深,这便是情中的你情我愿,爱中的宠溺包容。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日光透过满空攀紮的繁枝,影子被剪得细碎,伴着漫天芳华,忽明忽暗,摇摇晃晃,但它却承载着生命的灿烂与绽放。大红轿子红盖头,柔情似水的美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男儿的英雄抱负,或许只有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击鼓其镗,我独南行,我心有忡。家藏于心,天下在怀。漫漫征途,渺无归期。一瞬触及内心深处的柔软,新婚燕尔,岂有不思。伴着更鸣,誓言在耳,无心睡眠。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指之手,与子偕老。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这是思妇的愁绪,你可知我也时刻在想你在念你。但即使我在无心劳作,为了撑起这个你给我的家,为了等到见你的那一天,我也会拼命活下去。可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到头啊。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日升月落,斗转星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未知来生相见否,陌上逢却再少年。风雨如晦,将空气压制得胶着黏稠。一种深沉到化不开的情愫在蔓延,在宣泄。幻想过彼此无数次的重逢,只得一句,既见 君子,云胡不喜。

沉醉于诗的悠扬,在经的奥义中领悟。读一本《诗经》,应带着生活的情趣去品鉴。因为经典的文学是生活的升华,而最真切的感受便是将诗意融入生活。诗经里的一生,是我幻想的一生,却也是最真实的一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