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金锁记》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锁记》读后感 篇1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似乎没有人注意到从一栋民国初年典型式样的洋楼里传出来微弱的婴儿啼哭声,当然,也绝少人想到一个拥有“张爱玲”恶俗名字的女婴日后会巧妙地将文字写出花来,随即在中国文坛上以一个“美丽而苍凉”的姿态,华丽转身,留与后人无尽的论说、回味。
初读张爱玲,很难不为她的才华所震动,接踵而至的全是来不及的惊奇,唯有感叹。张爱玲的小说充满荒凉景致。似乎经由她随手拾掇的事物就能焕发出令人惊诧的美来。可是这天才一旦碰到她铁冰的理智,便被那种冷酷和哀戚渗透了,开始呈现出一抹青惨的色调。她越是想抛开一切痛饮生命的苦乐悲喜,越是要猛烈地撞上这面冰冷的墙。我觉得,正是这种碰撞产生了《金锁记》这样一部杰作。
张爱玲的小说里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只“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七巧是一家麻油店的女儿,年轻的七巧是店里的“活招牌”。“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店的朝禄,他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无疑,那时的七巧是美丽的,像所有的少女一样,她也有过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想象。然而,旧时的女人,若想改变命运,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嫁人。再加上父兄的自私贪财,于是就把她嫁给了有钱又有权的姜家二少爷。名为“嫁”,实为“卖”。那是一个得了“软骨症”的残废男人。姜家在当地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家,
姜老太太想给儿子置一房姨太太,可有身份的人家不肯嫁,所以降格以求,万般无耐下接受了七巧,为了能使七巧死心塌地服侍二少爷,索性就让七巧做了正房奶奶。名为“少奶奶”,实为“高级丫头”。七巧人生的悲剧序幕就从此拉开了。
自从嫁到了姜公馆,七巧就像关进了囚笼,守着一个残废的男人朝夕相处。这个大家庭给了她巨大的压力。表面上是书香门第,内里却矛盾四伏。人与人之间没有同情,没有温暖,没有和睦,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和生存互相利用,勾心斗角。七巧卑微的出身使她在姜家处于极其尴尬的地位,到处受到歧视和排挤。她原来也有着正常人的人性,她也渴望被人认可、被人理解、被人尊重。七巧自己也知道这屋子里的人都瞧不起她,因此和新来的人分外亲热些,倚在兰仙的椅背上问长问短,携着兰仙的手左看右手,夸赞了一回她的指甲。兰仙早看穿了七巧的为人和她在姜家的地位,微笑尽管微笑着,也不大答理她。七巧自觉无趣,转身到阳台上来,拎起云泽的辫梢来抖了一抖,云泽啪的一声打掉她的手,恨道:“你今儿个真的发了疯了!平日还不够讨人嫌的?”曹七巧身份的改变并没有得到周围人的承认,在他们的眼里她依然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依然微不足道,没有人瞧得起她,甚至连伺候她的丫头小双也看不起她。她忍受着人们的鄙夷,处处防范算计,用一种泼辣、放肆的嘲骂来维护自身“二少奶奶”的地位。慢慢地,她变得更加敏感多疑,尖酸刻薄了。置身于这样的大家庭,她感到孤独、无望,她多希望自己的丈夫能给予她精神上的安抚。但是她守在身边的这个男人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不能给予她一丝一毫的抚慰,用她自己的话说“连我也不知道这孩子是怎么生出来的!越想越不明白!”丈夫的无能更让她产生一种彻底的绝望和难以言传的痛苦。生命的错位,使她承担起了自己无法承受的重负,姜公馆成了七巧青春的葬身之地,她的命运就如“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怅”。
曹七巧无论多么泼辣、粗野,但她毕竟是个女人,是一个有着正常人性的女人。虽然曹七巧嫁了个残废的丈夫,但是年青身躯中对感情的欲望并没有因之而变得残缺,越是压抑得厉害,越是要喷发出来。她等待着爆发的时机,让情欲证明她的健康、她的诱人的女性魅力。
她结婚五年了,有一对弱小的儿女,可是从未享受过婚姻的幸福。她的情欲受到压制,以前有过的美好憧憬,编织过的爱的美梦,希望过的找一个自己心爱也爱自己的男人……这些都随着她嫁到姜家而失去了美丽的光环,变成了遥远的记忆。这些都无疑给七巧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和痛苦。于是她经常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同时也透露出她对爱情的渴盼。某天姜季泽的出现给她带来了一线希望的转机,她爱那个“有鲜红的腮颊”、“水汪汪的眼睛”、生得“天圆地方”的结实小伙子,同时她也渴望得到三少爷的爱,有事没事就主动接近季泽。她先是“身不由己”地走近季泽,接着“斜瞅”着他,不冷不热地说着话,渐渐地“试着在季泽身边坐下来……将手贴在他的腿上……”她几乎是主动地将自己交到了季泽手上,等待他的占有。季泽与七巧叔嫂间的调情,真实反映了七巧内心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渴望。可悲的是平日拈花惹草的三少爷虽然荒唐,却对嫂子严守礼教,“看着她,心里动了一动。可是那不行,玩尽管玩,他早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里的人,一时的兴致过去了,躲也躲不掉,踢也踢不开,成天在面前,是个累赘。……他可是年纪轻轻的,凭什么要冒这个险?”风流成性的季泽不肯招惹她,不理会她的诱惑。和她的调情只不过是季泽无数游戏中的一种而已,而一旦触及到游戏的“规则”,他便怕了,他怕她的真情、深情,他不想“冒这个险”。而七巧也只能自怨自艾“我有什么地方不如人?我有什么地方不好……”。在这种长期的死一般的生活中,在长期的煎熬中,七巧的人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摧残,她逐渐失去了正常女人的心理,最终使她一步步地走向变态。
人活着,必须有各种欲望的支撑,当所有的欲望都遭到了破产,只剩下黄金的枷锁时,七巧就成了一出彻底的悲剧。这种彻底的悲剧终于让七巧成了一个彻底疯狂的人。当岁月无情地从她可以直推到腋下的手镯里徐徐地溜走了时她的生命已是一个徒具形式的空壳。她的性格被扭曲了,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七巧这个人物承载了张爱玲心中一切由幻灭所铸就的痛苦和疯狂,这昭示着她的激情不停地渴望着、幻想着,而理性则不断将其扼杀。这是多么凄惨的人生,于是,《金锁记》带着这种残酷复杂的痕迹修饰着历史,成为了一个荒凉的传奇。
《金锁记》读后感 篇2
傅雷曾在看完《金锁记》后,如是说:“《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中国现代小说史》也定位《金锁记》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如此高的评价,其内容一定可见一斑。于是乎,便细细品味了这一佳作。一个心灵渐趋扭曲,行为渐变乖戾的女人形象,带着禁锢身心的黄金枷,让人倍感悲哀。故事这样发生了,曹七巧——一个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嫁给了官绅人家的姜二少爷,然而她似乎是跳入了火坑,不仅正常的情欲没能满足,而且因她出身低微而受歧视。因此她性格变得更加张狂,甚至试图与小叔子调情来寻求某种心理平衡,此时虽有满腹牢骚的七巧也不过是一个性被压抑的女人原地可做的有限的声援。同时在这时候,衣食无忧的七巧,并没对黄金有着强烈而浓厚的嗜好,从来探望自己的兄嫂的出手阔绰便可见得。
张爱玲在《谈女人》一文中写道:“女人的活动范围有限,所以完美的女人比完美的男人更完美。同时,一个坏女人就恶的无孔不入。”随着所受压抑的与日俱增,丈夫和婆婆的相继过世,尤其是分家之后,曹七巧变得更为怪癖,对黄金的渴望更是愈演愈烈。因为分家之后,意味着一无所能的七巧必须带着她的一双“纸糊般的小儿女”开始独自承受着艰辛的生活,日子漫漫无期,而钱却那么有限,正是这种无所倚附的恐惧使七巧拼命固守黄金。黄金是她唯一的生存依靠。疯狂地对黄金充满占有欲,心灵也开始滑坡。
之后,姜季泽忽然登门主动向她倾诉爱情时,身心已被黄金枷锁禁锢的曹七巧机警地想到了自己生存的钱,“这一转念使她暴怒起来”,在试探中得知他的来觊觎着她的钱,曹七巧在心旌摇荡之余意识到爱情的虚假,大怒之下把季泽赶出了家门。爱情破灭,泪眼婆娑的在窗前凝望着绝望:“玻璃窗的上角隐隐约约反映出弄堂里一个巡警的缩小的影子,晃着膀子踱过去。一辆黄包车静静在巡警身上辗过。小孩把袍子掖在腰里,一路踢着球,奔出玻璃的边缘。绿色的邮差骑着自行车,复印在巡警身上,一溜掠过。都是些鬼,多年前的鬼,多年后的没投胎的鬼……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过了秋天又是冬天,七巧与现实失去了接触。”小说的后半部分,曹七巧几乎成了疯子,用黄金的枷去劈杀儿女的爱情。曹七巧就此从一个被迫害者沦为迫害他人的非人。儿子娶了媳妇,她却一直霸占他,引诱儿子诉说夫妻间的秘密,再而去羞辱媳妇;女儿直到三十才订婚,她又阴险尖刻的干涉,最终女儿也失落自己的爱情。最后都被折磨的不成人样,“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哪怕她自己能意识到“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但黄金枷已经牢牢地禁锢了她的身心,使她沿着自虐和他虐的恶性轨迹无可阻挡地往下滑,一直滑到人性扭曲的最底层。在她看来爱情是不可靠的,只有沉默的黄金才是最忠实的。最后曹七巧死了。她一生的悲剧是虚假的爱情使她紧紧地拽住黄金,是来谋取她黄金使她更紧地拽住黄金,同时也永远地禁锢了自己。无论是身还是心都变得如此遥远,只有物质利益——黄金才旨归。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小说中“月亮”这个特别的意象。“月亮”这一意象在文中仿佛是一个中心,其他意象随之转动,并把小说的悲剧性和深刻性不动声色地流露出来了。“月亮”意象在文中出现多达九出,并且在开头和结尾相呼应。“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使得整个故事的悲剧变得更为彻底,更为浓重。
这一种属于张爱玲独有的笔调,有机地结合传统与现代艺术,深刻运用透视人性的视角,不禁让人啧啧称赞,这种“苍凉的启示”也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去探求。“张爱玲”一个孑立的传奇,需要仰望膜拜。
《金锁记》读后感 篇3
最近一直在看张爱玲的小说。尤其喜欢《金锁记》。
感觉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简直要活了,一个出身卑微、饱受歧视冷眼、婚姻不幸的女子,被赤裸裸的情欲与财欲迷住了心窍,终至心理严重扭曲,疯狂地折磨自己的亲人,亲手断送了一对子女的幸福。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能够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比如人物描述方面。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透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联和大致的状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还有描写七巧出场的一段话,也让人忍不住联想到《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时的先声夺人。
记得里面这样描述的,“四下里一看,笑道:‘人都齐了,今儿想必我又晚了!怎怪我不迟到一一摸着黑梳的头!谁教我的窗户冲着后院子呢?单单就派了那么间房给我,横竖我们那位眼看活不长的,我们净等着做孤儿寡母了一一不欺负我们,欺负谁?’”
一个口齿伶俐,尖酸刻薄的曹七巧跃然纸上。虽与红楼中的凤姐身份悬殊较大,但性格颇为相似。
小说的亮点是一直以月亮作为喻体,开篇就提到“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把月亮比喻为铜钱,暗指为金钱疯狂了三十年的女主角,更是引申出一段陈年的让人心碎的故事。再深刻一点,暗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纸醉金迷的历史背景。
文中不止一次将月亮与金钱联系到一起。“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
张爱玲把月亮也写活了,而且紧紧扣题。让人不禁有阅读下去的强烈欲望。赤金的脸盆,如黄金的枷锁,困住了故事中女人的一生。
小说里写到七巧为了破坏儿子儿媳的婚姻幸福,而夜夜召唤儿子为他烧鸦片烟,还不停地打听小两口的夫妻密事。这时候也描述到月亮,“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狰狞的脸谱。”这里“狰狞的月亮”隐喻七巧已经严重扭曲变态的心理,如同面目狰狞的恶魔、疯子。
而对于可怜的儿媳芝寿而言,夜夜独守空闺,她看到的月亮却是“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小而白的灼灼的太阳。”
婆婆不是婆婆,丈夫不是丈夫,这样扭曲疯狂的一切,岂不是反常的?让人汗毛凛凛的?不得不佩服张爱玲,可以把月亮与当时之情景紧密联系到一起,把小说凄凄惨惨戚戚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故事中更悲催的是女儿三十了,终于有一位海归喜欢她了,却被七巧活生生地拆散了。张爱玲是这样描述准女婿眼中的丈母娘: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子,无缘无故的,他只是毛骨悚然。整篇小说单独描绘七巧的地方很少,从这里可以分明感觉到一个心理扭曲,可怜可悲,可恨可怕的妇人赫然在目。
小说的收篇之处,也提到了月亮。“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一一完不了。”首尾呼应,更让人意犹未尽。
篇末说到,“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张爱玲在此虽只是寥寥数语,却起到画龙点晴之效,一个封建社会婚姻的牺牲品,被财欲毒杀了灵魂的刽子手让人既怜又恨。
张爱玲写曹七巧真真一个“揉”字,字里行间多少的欲火中烧,欲求不满,欲罢不能,赤裸裸的人性、金钱与欲望“揉”成了一张无形的网,罩住了七巧与她身边的亲人。
难怪董桥先生说,张爱玲的小说里有一只幽魂,来回穿梭,你看不见它,它却清清楚楚看着所有的人,阴寒,毒辣,虚无。
张爱玲关注人性,表现人性,《金锁记》写的就是人性受到压抑以至扭曲的故事,小说充满了人生味。小说没有痛诉,没有反抗,只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
其实七巧的本质并不坏,她也曾是渴望真爱的一个单纯的姑娘,这从文末七巧的回忆可看出,“十八九岁做姑娘时,……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如果她挑中了他们其中一个,日子久了,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只是她哥嫂为了金钱,把她下嫁给患软骨病的残疾人,毁了她一辈子的幸福,在人性、情欲、财欲各种求而不得长期压抑逼迫下,她才会产生了看不得身边人幸福的病态心理。她其实也是封建制度下一个受害者。
这一切都说明,这个黄金的枷,不是女主角自己愿意戴的,是社会强加在她身上的。最后她被金锁压疯了,想摘也摘不掉了。
小说的最成功之处,在于令我们这些读者也不自觉地代入成故事中的角色,仿佛那些刮着心的恨和痛就在自己身上发生。
张爱玲真的是个奇女子,这篇《金锁记》堪为她作品里的顶峰之作,古往今来无人能及。把置身封建社会桎梏的女子之悲惨命运描写得入木三分,让人忍不住喟然长叹,唏嘘万分。
《金锁记》读后感 篇4
一个人要经过多少次折磨,才会对所有人都怀有恶意;一个人要经历过多少次失望,才会对世界充满绝望;一个人要经过多少人欺辱,才会变成一个欺辱别人的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七巧便是这样一个人,一个从人变成恶魔的人,可怜、可叹又可恨,正如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所写“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
七巧是小商人家庭出身,嫁给了姜家的残疾少爷,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和情欲的压迫下,她的心灵终于变得扭曲,行为变得乖戾。她为了钱财可以拒绝季泽,将渴望了几十年的爱情推开;她用轻描淡写的一句“她再抽一两筒就下来了。”便毁了女儿长安的爱情;她设计留住儿子长白,在外人面前高声谈笑儿子与儿媳之间的床第之事,终致儿子婚姻破裂。初读这篇文章,看到这位七巧,便令人不禁感慨这世界的残酷。我觉得正是这世界的残酷,才导致这世人的残酷,但若心如磐石,即使外界诸多干扰,也不会转移。七巧若是在分家后好好教导一双儿女,在晚年也未必不会享天伦之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颠簸不破的名言,是对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句劝告。七巧遭遇了不公待遇,她厌恶这个世界,对周围的人恶语相向。因此,她不满别人过得比她好,尤其是她的儿女,她更要将他们牢牢掌握在手中。这世界千变万幻,形形色色的人,半真半假的话,我们一生喜怒哀乐,在死后,这些情绪也都随风而逝,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勿将自己不愿做的事加诸到别人身上,待人真诚,等死后,也还有这份真诚的心意。不要像七巧一样,最后死时只有一个冷冰冰的的金镯子戴在手上,周围人都厌恶。生命易逝,真情难变。